新时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新特点新任务新思路

    臧学英 罗琼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的变化必然对我国新时代区域经济发展提出新要求、确立新目标、部署新任务。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对于解决我国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间的矛盾极其重要。不断强化和优化我国区域发展之间的协调性,不仅有利于推进资源的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更有助于从总体上节约发展成本,实现总体发展效益最大化。

    一、新时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呈现的新特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加快边疆发展,确保边疆巩固、边境安全。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这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以往相比,其特点在于:

    1.赋予区域协调发展新使命。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要已经从“物质文化”发展到“美好生活”,从曾经的“落后的社会生产”发展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就我国区域发展而言,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诸多方面,如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等发展严重滞后于东中部地区,区域整体性贫困问题突出,当地群众生活水平亟待提高等,其不仅是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不断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尤其是公共服务差距,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这是新时代赋予区域协调发展的崇高历史使命。

    2.拓展区域协调发展新内涵。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我国区域发展的战略部署由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提升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以往的文件表述相比,此次报告关于区域发展的内涵进一步扩展,除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以外,还包含了老少边穷地区发展、城市群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建设海洋强国等内容,涵盖了我国区域发展的诸多方面。

    3.提出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这要求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框架下,加大制度创新,即创新区域政策工具,进一步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区域互利互助机制、区际利益平衡机制、区域功能平台机制等。通过创新区域体制机制,协调解决跨区域发展中的制度性难题,降低制度成本,提高发展效率,形成更加紧密的区域关系。

    4.明确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新目标。今后一个时期是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的关键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紧紧抓住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这个重点,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这个短板,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是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继续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各地区协同推进现代化建设,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二、新时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面临的新任务

    1.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西部地区受交通区位和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发展步伐缓慢,需要采取强有力的举措推进发展,加大政策倾斜,增加资源投入,并借助“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提高开放发展水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快推进西部大开发,要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建设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大西部开放力度,加快建设内外通道和区域性枢纽,提高对外开放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着力加快培育符合西部地区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增强产业竞争力。同时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2.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近年来,受深层次体制性因素影响,东北地区发展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东北地区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经济和行政体制僵化,新时代需要不断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市场化水平,改善营商环境,适应新经济、新业态发展需要,使东北经济真正“脱胎换骨”。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必须从深化改革上找出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市场主体的干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真正确立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积极改善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进一步扩大开放,以开放倒逼改革深化,加快形成有活力的体制机制,促进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

    3.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中部地区承东启西,劳动力丰富,发展空间广阔,产业结构较为合理,经济发展平稳有序,今后需要巩固产业、创新等优势,加快迈入新发展阶段。推动中部地区崛起,要进一步发挥优势,加强综合立体交通枢纽和物流设施建设,发展多式联运,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和物流体系。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依托功能平台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

    4.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龙头,创新引领的不仅是科学技术创新,还应体现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需要不断深化自贸试验区等重大制度探索,在我国区域协调优化发展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东部地区率先实现优化发展,必须加快在创新引领上实现突破,充分利用和拓展创新要素集聚的特殊优势,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率先实现产业升级,引领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率先建立全方位开放型经济体系,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增创扩大开放新优势。

    三、新时代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新思路新举措

    1.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老少边穷地区是我国特殊类型困难地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府采取一系列举措,推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促进民族地区健康发展,推进边疆地区开发开放,老少边穷地区面貌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将老少边穷地区放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优先位置,体现了党中央加快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的决心。要加大力度支持老少边穷地区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培育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真正为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创造条件。同时,要加快边疆发展,提升沿边开发开放水平,不断提高边境地区基层治理能力,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确保边疆巩固和边境安全。

    2.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根本是要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大城市病”的路子。要加快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建设,不断优化空间格局和功能定位。进一步推进交通、生态、产业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构建一体化现代交通网络,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优化产业布局,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与此同时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努力把雄安新区打造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

    3.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长江经济带横贯东西、辐射南北、通江达海,是我国人口、经济、产业最为密集的经济轴带。近年来,随着开发强度增大,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形势日趋严峻,必须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首要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实施好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建设沿江绿色生态廊道。在此基础上,以畅通黄金水道为依托,建设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优化沿江产业和城镇布局,实现长江上中下游互动合作和协同发展。

    4.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我国是海洋大国,海洋在国家发展全局和对外开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必须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要加快发展海洋经济,不断优化海洋产业结构,促进海洋产业成为支柱产业,为建设海洋强国奠定坚实基础。深入实施以海洋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综合管理,加大对海岸带、沿海滩涂的保护和开发管理力度。统筹运用各种手段维护和拓展国家海洋权益,维护好我国管辖海域的海上航行自由和海洋通道安全。

    党的十九大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上升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彰显了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区域发展仍面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巨大挑战,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目标,加强区域发展制度建设,加大区域发展资源投入,创新完善区域发展理论,扎实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实践,努力开创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责任编辑:双艳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