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德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张思德精神是当代民族精神的有机因子,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张思德精神的科学内涵主要表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身先士卒的无畏精神,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通过学习张思德精神对于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张思德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陶亭亭(1993-),女,汉族,安徽阜阳人,延安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中图分类号] D6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19)09-0064-02

    张思德,一个普通却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者。1944年9月5日因炭窑突然崩塌而牺牲,时年仅29岁。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出席其追悼会,毛泽东致悼词。毛泽东在讲话中总结了张思德精神的本质,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张思德虽然生命短暂,所做的也仅仅是在普通岗位上做着普通的事情。但其中体现着的却是一种彻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质精神。他的精神是一种不朽、伟大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今天,弘扬、学习张思德精神,既是为了缅怀这位伟大的革命战士,也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要。一、张思德精神科学内涵的解读

    毛泽东曾评价张思德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是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他在悼念张思德的演讲中高度赞扬了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号召全党全军战士务必要认真学习和大力弘扬张思德的革命精神。由此可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张思德精神的本质内涵。张思德精神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身先士卒的无畏精神。张思德在加入红军队伍的近七年的时间里,他的革命意志和思想觉悟不断地得到磨炼、提高,最终在1937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时,他在每一次的战斗及任务中,总是冲锋在前,吃苦在前,战斗在前,留下了许多耳熟能详、可歌可泣的事迹。

    1934年春天的一次激战中,张思德不顾早已中弹的腿部,以身犯险,只身夺回敌人两挺机关枪。1935年春,张思德跟随部队退出川陕根据地,开始长征。7月,部队到达丹巴境内的黑水河边。黑水河两岸尽是悬崖峭壁,一年四季,水流湍急。更为糟糕的是河上并没有桥辅助通行,只有一根铁溜索高高地搭在岸边。溜索年久未用,上面生有铁锈,并且随着山风左右摇晃。显然从溜索过河,极具危险。但是附近又没有渡船,绕道必定会耽误行程。一时间队伍束手无策,无法按照原定计划前进。就在这时,张思德一马当先,果断地要求他先过去。战友们都知道他有腿伤,便上前劝阻。但张思德还是坚持自己先行,在确保溜索坚固后,才招呼战友们过去。又一次为队伍的前进克服了险阻。

    为什么张思德能在困难和危险面前毫不犹豫地冲锋在前?因为经过红军队伍这座革命熔炉的锻造,他早已忘记胆怯,深刻地明白为了解放劳苦人民而牺牲是值得的。为了人民,为了战友们,他早已忘记了“自我”。

    (二)刻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张思德年幼时,“历尽了旧社会一切压迫剥削的苦楚”。苦难生活的磨炼造就出他坚韧不拔的思想品格和刻苦耐劳的生活态度。革命队伍的淬炼又进一步提高了张思德的革命意志和思想觉悟,逐步成为一名成熟、合格的党员。

    在工作中,张思德总是吃苦在前,用自身行动去带动战友们出色地完成党组织所交给的各项任务。他担任中央军委警卫营通信班长时,总是将路较好走、距离较近的通讯任务分配给战友,而将路途最远且最难走的地方留给自己。在带领战士们上山烧炭时,他也总是争抢最苦、最累的工作。

    此外,张思德在生活中更是艰苦朴素,克勤克俭。但是,他总是慷慨地帮助有困难的战友和贫困的群众。张思德随身携带着一个“百宝箱”,里面装的是他省吃俭用买下的碎布头、麻绳、针线之类的东西。战友们的衣服和鞋子破了,就都到他那里去拿布头、针线。遇到素不相识的穷苦人、流浪者,张思德也总是慷慨解囊给予帮助。在一次行军途中,他就曾给予一个乞讨者一块大洋。

    (三)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因为工作需要,张思德曾先后当过战士、班长、副班长、农场副队长。每当职务发生变化,尤其是由班长变为一名普通士兵时,张思德总是坚决服从组织的安排,尽责地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

    1940年春天,张思德被分配到中央军委警卫营任通信班长,开始在新的工作岗位展开新的奋斗。这种奋斗是一种彻底为人民利益的奋斗,是一种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奋斗。他的这种奋斗精神,实实在在地体现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贯穿于每一次工作任务中。那时的通讯工作繁忙,送信条件恶劣,通信完全依靠战士们的两条腿,十分辛苦。但就是这样的条件,张思德和战友们凭着一颗红心、一副“铁脚板”出色地完成了每一次通讯任务。

    1942年秋天,警卫营与中央领导大队合并为中央警备团。合并以后,干部要精简,大多数班长要下去当战士。张思德听到上级要自己当战士的决定后,当即表示:“当班长,是革命的需要;当战士,也是革命的需要,我保证好好当一名战士。”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班里,他对班长和战士们都很尊重,经常帮助班长搞好班务工作。二、张思德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张思德,一个极好的战士!他虽然只是在普通的岗位上做着普通的事情,但却总是尽职尽责的把工作做好。他的精神使人们为之触动,让人们体会到他的伟大。现在大学生的物质条件比较好,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自我意识比较强,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好高骛远,却不能脚踏实地。张思德这样一个不畏艰难,敢于吃苦并且充满乐观精神的革命战士正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的楷模。他的那些接地气的事迹对学生的影响是比较直观的,更容易触动大学生的内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就应当善于利于张思德的典型事迹去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大学生跟着张思德学做人。

    (一)与学生实践教育相结合。围绕大学生发展的实际,开展学习张思德精神活动,使张思德精神能够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相结合,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学校方面,通过开展多种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将张思德精神与学生们的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从实践中培养学生学习张思德的意志和品格。同时,当代大学生也要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通过亲身经历,切身感受到劳动人民的艰难与辛苦,认识到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进而端正错误观念,主动学习张思德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只有在学习、生活的点滴中融入张思德精神,在实践中不断践行张思德精神,才能增强自身的劳动与集体主义观念,加强与他人的合作意识,从而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得更加完善。社会实践不仅能够锻炼大学生敢于直面挫折与挑战,也能够培养学生奋勇向前的精神。

    (二)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首先,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深受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前,高校在校园文化中大力倡导张思德精神,把张思德精神作为大学生的精神指导,使张思德精神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学校通过使张思德精神走进课堂、把张思德精神写进教材、融入活动等,让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接受张思德先进事迹的熏陶和张思德高尚精神的感召,从内心深处理解张思德精神,懂得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张思德精神。其次,道德教育是要在大学生理解、接受的基础上贯穿于实践生活中,而不是仅仅依靠简单的书本知识强硬地灌输给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师应该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方式,把张思德精神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弘扬张思德精神时,必须接近大学生的实践生长环境,真正做到触动学生的内心深处从而使学生产生共鸣。比如可以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张思德精神教育的素材與契机,以大学生关心的国内外时事、社会文明现象等作为张思德精神教育的内容。

    (三)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家庭教育同样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日常生活中的的言行影响着孩子行为的养成。通过家庭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需要父母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要求父母也应该认真学习并践行张思德精神,做好孩子的榜样,以身作则,同孩子在学习中一起进步。同时在面对孩子思想出现偏差时,及时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因此,要使张思德精神教育落到实处,家庭教育发挥作用,家长需要付出努力。

    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大学生学习、传承张思德精神,既是为了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也体现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要让张思德精神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流精神,要让“为人民服务”精神成为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核心要素”。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增强大学生的能力,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地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并能够切实得以践行。张思德的道德品质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资源,要善于挖掘和利用这一精神资源,使张思德精神在大学生中得到弘扬和继承。[参考文献]

    [1][2]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解放日报.1944年9月21日.

    [4]郭必选,杨延虎,任学岭著.延安精神探源[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