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阅读价值论刍议

    高国庆 马玉坤

    摘 要:在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推动下,有声阅读从原本只是口头传承文化或读书学习的一种手段,逐渐复兴成为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并潜移默化地将阅读由视觉空间转向听觉空间。本文旨在梳理有声阅读的历史脉络,在历史、现实、实践构建的全民阅读的空间里确定有声阅读的坐标,从而在个体获取知识、社会建构阅读文明及有声阅读的展望中彰显有声阅读的价值,并在全民阅读框架下,寻求有声阅读发展的可能向度。

    关键词:有声阅读 全民阅读 阅读文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要求从国家文化战略高度,推动全民阅读。在此背景下,有声阅读作为新媒体技术驱动下呈现出的全新阅读方式,以其独有的全新性和高效性快速走进人们的阅读生活,延伸了受众的阅读“边界”[1]。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有声阅读持续快速增长,有三成以上的人有听书习惯。如何让有声阅读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阅读文明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就需要对有声阅读的价值进行客观、深入的解析。梳理有声阅读的历史脉络,在历史、现实、实践构建的全民阅读的空间里确定有声阅读的坐标,从而在个体获取知识、社会建构阅读文明及有声阅读的展望中彰显有声阅读的价值。

    一、有声阅读的历史脉络

    纵观有声阅读的演变历程,与科技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同步而行。互联网数字技术的发展、传播媒介的变化和受众需求的提升,使有声阅读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拓展和创新的空间,其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口语传播时代的有声阅读

    中国古代最早的阅读方式,即背诵,主要通过口语阅读来实现。早期學术经典没有文字传世,仅靠口授背诵流传[2]。可见,在未创造文字之前,以声音为核心要素的口耳相传成为延续文化的一种方式,中外文学史上的史诗能够完整流传下来就是见证。

    “始于唐代的‘说话,是以故事讲述为主的讲唱伎艺。”[3]当时多数人(包括不识字的人)通过“听”来“阅读”话本的内容。到了宋代,“听”的阅读方式得到传承。“说话”这门伎艺得到空前发展,人们在固定场所现场听书,获取知识且愉悦身心。阅读的理论认识得到加强。朱熹云:“凡读书,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4]此“读”,即出声地阅读文字,是一种学习的方法和教学的手段。到了清代,曾国藩《谕纪泽》家书云:“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该文提出诵读古人作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高声朗读”,一种是“密咏恬吟”。高声朗读是为了畅其气,就是把你那种被动的精神提起来;密咏恬吟是小声地静静地吟诵,这是为了得其韵味[5]。无论是高声朗读还是密咏恬吟,其目的都是为了加深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总之,从历史的维度看,无论是文字诞生前口耳相传的文化延续,还是文字诞生后读书明理的习得,“朗”与“读”更多是指一种读书方法,这应是有声阅读初级阶段主要内涵和朴素目的的基本诠释。

    (二)广播录音时代的有声阅读

    “有声读物的出现基于文字的声音性特征以及声音的记录、存储和重现技术。”[6]1877年美国科学家爱迪生用自己发明的录音装置录下8秒钟自己朗读的歌词,成为世界录音史上的第一声;1887年德国人伯利纳研制的留声机用于商业用途;1898年丹麦科学家发明了钢丝录音机;1935年德国AEG(通用)公司研制出以BASF塑料基作为磁带的商用磁带录音机;1963年荷兰生产出音频盒式磁带;1997年日本松下DVD机在全球上市。世界上第一个取得营业执照的广播是1920年11月2日正式开始播音的美国匹兹堡KDKA电台。录音技术使声音同文字一样可以存储,广播使存储的声音得以广泛传播。

    有声读物通常是指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政府为盲人读者制作的有声产品。广播发展初期,将图书、报纸等纸媒的内容以声音的形式传播出去,同时随着录音技术的发展,唱片、钢丝磁带、开盘带、盒式磁带、CD、DVD等录音制品陆续出现,成为有声阅读的主要对象。

    (三)数字传播时代的有声阅读

    1.有声阅读的复兴

    如果说口语传播时代有声阅读的内涵稍显“偏狭”,那么近些年逐渐兴起的有声阅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特别是网络媒体的迅速扩张,音频录制技术的快速普及,才逐渐出现的一种“旧瓶装新酒”的事物。它是指出版社在出版文字读物的同时,为使出版物的效益最大化、提升出版物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选择部分或全部文字内容,由专业人员录制成音频,以录音带、光盘、二维码等形式,随文字出版物一同发行。读者在阅读文字的同时,还可以借助相关设备来“听”内容。这样的出版物被叫做有声读物。或者有专门的网络平台将文字作品录制成音频上传,供用户点击收听,使读书的过程变成“听书”的过程。这也被人们称作有声阅读的一种。另外,近年来也有人把读书、朗诵等活动统称为有声阅读活动。由此看出,有声阅读经过近些年的蓬勃发展和演变,已成为一个全新的概念。

    2.有声阅读的新阐释

    媒介技术的发展,促使阅读习惯和阅读行为发生转变,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传统阅读的模式、传播方式和营销途径,为人们的多样化阅读和获取知识的方式提供了多种可能[7]。在此背景下,有声阅读的“复兴”,内涵和外延的拓展,使人们对有声阅读的认知有了新的阐释。即:①指一种读书方法。作为中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之一,这是“有声阅读”最基本的原始意义。②指一种通过收听将文字转化成声音的“有声读物”的接受和学习过程。将以往通过视觉完成的读书学习过程,转变为通过听觉来完成,使原来作为专门活动的读书行为,成为一种伴随性的活动,提高了效率。③指一种新型的出版物。传统的出版物是以印刷的书籍等为基本呈现状态的产品,而有声阅读出版物则是以录音带、光盘、二维码等形式呈现的声音产品。④指一种新型的出版形式。创造并生产声音产品,在书面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转换其表现方式,以有声语言的形式呈现出版内容,出版过程变为生产产品的过程。⑤指一种经营模式。有声阅读市场,指的是生产方给消费方生产和提供声音产品,相当于“声音书店”,以网络为主,如喜马拉雅、蜻蜓、考拉等有声阅读平台,也包括广播的多媒体平台,消费者即阅读者(也即收听者)从“看”改为“听”,也有实体书店的相关产品的销售。

    从口语时代朴素的口语阅读到数字时代全新有声阅读方式的复兴,一场有声阅读的变革正悄然进行,我们已深深感觉到,数字时代的有声阅读已涵盖了一个广泛的领域,包含了社会的不同层面。重新审视和认识有声阅读,对于提高有声阅读的质量,扩大有声阅读的影响,进一步带动和发展有声阅读,逐步使有声阅读在构建阅读型、学习型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有声阅读的实践感知

    有声阅读具有一定的情境空间与时间具身,“有声阅读是听觉主导的阅读方式,与视觉的阅读方式在情绪唤起、具体客观知识的理解和情境的适用性方面有所不同”[8]。有声阅读以有声语言为传播基点,营造了一种规范和审美的阅读体验。

    (一)有声阅读以有声语言为传播基点

    有声阅读的“有声”,在这里主要是指有声语言,也包括音乐、音响等。有声是最显著的特点,也是关键所在,区别于文字和图像,用声音、用语音来表达所有的一切。因此,以声音为核心的有声语言的表达,既是有声阅读最突出的优势和特点,也是最简单高效的传播手段。

    (二)有声阅读给人一种规范和审美的阅读体验

    1.有声阅读是传播和示范的阅读

    阅读,原本只是阅读者的个人行为,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在其他公共场所,都属于“私事”。有声阅读,除极少部分属于自娱自乐的个人行为之外,大多数则成为具有传播和示范效应的“公事”。特别是有声阅读出版物、广播电视的多媒体平台、一些有声阅读网络平台等,由于自身大众传播媒体的性质,使得这一范围内的有声阅读从私人领域的个人行为,转变为公共领域的公众行为,具有了大众传播的性质。这就使得有声阅读创作者、出版者和发布者,在对阅读作品的选择、对演播者的选择和对演播质量的把控等过程中,始终处在社会责任的制约之下,严格把关,从而使处在大众传播状态下的有声阅读呈现一种高水平、高质量的保证,也使有声阅读成为一种在文本选择、语言规范、情感体验、审美感悟等方面的专业示范。

    2.有声阅读是深入精致的、审美的阅读

    就大多数阅读者来说,阅读的质量是有限的,因而从作品中提取和获得的知识也极为有限。从接受美学、阅读理论来看,文字作者发表的任何一篇作品都是不完备的,作者在写这部作品的时候,并没有把全部内容都写出来,而是在作品中留白。而有声阅读、有声语言表达所要做的,就是替广大的阅读者把文本中的这些留白努力填充并填充得恰到好处,使时空得以转换,更让传者与受者的感受相互渗透交融[9]。如《在彭总身边》中的一个片段记录“记不得是哪个冬天了,也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彭总在院子里补衣服……笑呵呵地坐正了,说:‘照吧。笑声中,我给他拍了一张老人补旧的照片……”演播者在诠释该片段时,也留了较长的停顿,这个停顿带给读者的是彭总音容笑貌的再现以及绵长深远的思念[10]。所以,听的感受是丰满的、丰厚的、具体的、鲜活的、情感的。因而有声阅读的收获是丰厚的。

    三、有声阅读的价值建构

    在历史的追溯和实践的感知中,有声阅读在个人获取知识、社会构建阅读文明和未来技术发展对有声阅读的展望中建构起有声阅读的价值坐标。

    (一)有声阅读对个人获取知识是价值的第一个坐标

    “阅读作为一种具有社会化意义的精神生活方式,是个体对人类文明体系认同并进入人类文明共同体的通行路径。”[11]对个体而言,阅读是自我完善、终身学习的手段。阅读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正如张志公先生说:“从阅读中人们可以受到思想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可以获得所需要的种种知识,从而能够得到精神上的充实和享受。”[12]阅读尤其是阅读经典,无论对于培养一个人的文化气质还是拓展一个人的精神视野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成年人的纸质和电子书阅读率低于2018年,移动有声阅读成为听书主流。从成年人上网需求看,获取信息受到高度重视,阅读新闻和查询各类信息成为网民们主要从事的活动[13]。以上调查显示,有声阅读已成为个人获取知识的最重要方式。与传统阅读相比,有声阅读在个人获取知识方面有以下优势。

    1.降低读书门槛,扩大读者范围

    把通过视觉完成的阅读过程变成了听觉,读书成为了听书,阅读从视觉空间转向听觉空间,使得识字不多或不识字的人也能毫无门槛地加入到读书的行列中,有效地扩大了读者范围。随着有声市场的逐渐繁荣,有声阅读的用户逐年攀升,有声阅读逐渐成为了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

    2.提高了阅读的质量和效率

    由于阅读面对的文字是理性和抽象的结果,而我们收听声音表达的内容,则是一个感性和具象还原的过程,是经过演播者二度创作加工完成的具体情境,读者从中听到的内容,要远远多于、大于自己阅读所理解感受到的,有声阅读提高了阅读质量。与此同时,便捷的移动终端服务,使有声阅读的伴随式服务融入人们的生活中,改善和提升了人们的阅读感受和效率,增强了人们获取知识的获得感和满足感。

    3.增强了碎片化、伴随式、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有声阅读有效地适应了碎片化时代的特点,移动端有声阅读已成为当下人们的主流选择,互联网放大了人的情感性和个性化需求,各种移动终端的广泛应用满足了当下人们的全景化需求,无论是吃饭睡觉,还是户外娱乐,移动有声阅读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启。如喜馬拉雅FM已在2亿车载用户、8亿智能手机和百亿智能终端上分发有声阅读内容;蜻蜓FM拓展了居家休闲等听书需求[14]。移动有声阅读的功能将逐步拓展,碎片化、伴随式和沉浸式阅读体验感逐渐加强,这些感受的传播互动[15],使读书变得更加方便容易,鲜活可感,容易接受,更具时代性和前沿性。

    总之,有声阅读作为个人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提升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素养,在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影响下,积累起传承人类文明的力量,从而使自身由阅读活动中的主体升格为人类文化传承的动态性载体[16]。

    (二)有声阅读对社会构建阅读文明是价值第二个坐标

    阅读之于个人是获取知识,完善个人的基本读书方法和陪伴终生的学习活动;阅读之于社会,不仅体现整体社会风尚,而且反映社会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状态。阅读氛围与阅读率是社会构建阅读文明的价值体现,是国家软实力和国民素质的方向标,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推动人类社会文明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7]。

    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阅读指数为70.22点,其中个人阅读指数为73.04点,公共阅读服务指数为67.61点,都较2018年有了显著提升。有声阅读成为国民阅读新的增长点[18]。有声阅读的价值在社会构建阅读文明中得到凸显。

    1.有声阅读提升国民阅读境界,促进文化传承

    有声阅读不仅是个人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更是提升国民阅读境界,促进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与传统阅读相比,有声阅读有着明显的优势。

    第一,有声阅读丰富了情感体验。据统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自尝试有声阅读频率以来,陆续推出各种畅销书、名家名作和国外经典名著等作品,“中国广播”客户端同步上线,2017年有声书的用户访问量占到整个客户端一半以上流量,位居第一[19]。从该数据可以看出,国民对于经典的重视和关注,在经典阅读中使国民获取知识,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第二,有声阅读改变了知识的传承方式。据2018年速途研究院的数据统计,用户最喜欢收听的评书、故事类、图书节选和连载类节目位列前三,喜马拉雅、懒人听书和蜻蜓FM占到前三的份额。大量数据证明,有声阅读正逐步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和知识传承方式,提升国民的阅读能力,促进文化的传承。第三,有声阅读比传统阅读更容易记忆。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们对声音的记忆要远远超过对文字的记忆。这是因为声音是具象的、直接的,而文字则是抽象的、间接的。

    总之,有声阅读正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阅读行为和阅读体验,逐步提升全体国民的阅读能力,使不同层次的阅读差距缩小,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

    2.有声阅读推动引领社会的阅读文明构建

    一个国家的国民阅读能力被看作是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指标[20],对构建社会的阅读文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有声阅读的兴起和繁荣,有效地推动了社会阅读文明的构建。

    第一,有声阅读促进良好全民阅读氛围的形成。有声阅读面对的不只是文字和文本,还有可听的、与文本相应的音频,使在许多人看来枯燥的读书变得生动鲜活、切实可感。第二,有声阅读推动全民阅读品质的提升。由于阅读层次和目的的不同,影响到阅读的品质。有声阅读将明确的、认真的、专注的学习型阅读与浏览型、消遣型的阅读有机结合,有效地推动了全民阅读品质的提升。第三,有声阅读强化全民阅读体验的感受。“‘听和‘看作为两种不同的阅读方式,在阅读的体验上呈现不同的特征”[21]。有时候,传统的看并没有听来得印象深刻。有声语言表达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在创作过程中表达者融进了自己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和细致感受,并且运用一定的技巧把它充分地表达出来。第四,有声阅读推动引领社会阅读文明的构建。在新时代,有声阅读发挥新的时代担当,创作出大量高水平、高质量的有声阅读产品,满足社会的阅读需求,不僅使有声阅读沿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发展,而且在推动构建社会阅读文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

    (三)未来技术发展对有声阅读的展望是价值第三个坐标

    1.技术发展推动有声阅读多媒介融合

    有声阅读的提出和兴盛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介载体的变化,有声阅读APP、平台、书籍等受到用户的追捧,成为国民阅读的持续增长点,2020年预计中国在线音频用户规模将达到5.42亿人[22]。“新宠儿”是否将启动“阅读革命”这一问题还尚待求证[23]。但毋庸置疑,有声阅读的复兴,改变了我们的阅读。5G时代的来临,“智能+”将引领社会发展,万物互联、万物智能以及随之产生的新技术、新应用将智联有声阅读的全面发展[24]。

    第一,5G时代的来临,促进有声阅读在声音、智能存储性能等方面的提升。智能信息技术的发展,移动终端有声阅读迎合了当下受众的需求,对移动场景的争夺和应用将成为未来移动有声阅读平台制胜的关键[25]。近年来,语音技术获得了快速发展,依靠大数据的训练,语音技术可以获得很好的性能,很多场景中大规模数据的获取比较困难,而利用迁移学习和深度学习则可以解决不同场景中数据的提取难题并提高语音性能[26],为有声阅读中场景数据的分析提供有效的方法,促进有声阅读场景应用的传播。此外,智能存储技术的融合将满足日益增长的有声阅读大数据的需求,从而达到阅读性能与阅读需求的精准匹配。

    第二,群体感知与群智协同,丰富有声阅读的群体认知体验。群体感知与群智协同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以人为中心”的大规模感知和计算模式,通过群体的参与性与协作性完成复杂的感知计算任务[27]。有声阅读作为一种以人为中心、以连接了所有媒介形态的人类大环境为媒介来实现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传播[28],更加注重群体的认知和阅读体验,与群体感知和群智协同的理念高度契合。随着群体感知与群智协同的感知方式、激励机制、群体机理等问题的解决,不仅为有声阅读的群体认知体验提供技术支撑,而且可以丰富有声阅读的群体认知体验研究。

    第三,技术发展推动有声阅读多媒介融合。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播载体的形式,进而改变人们的阅读行为。有的学者依据声音录制技术和其他不同媒介,将有声阅读分为:一维空间——直线有声阅读、二维空间——平面有声阅读、三维空间——立体有声阅读[29]。在数字信息时代,立体有声阅读的优势被凸显,其他形式被削弱。全媒体时代,边界消失,应将直线有声阅读和平面阅读带给我们的传统阅读的烙印和情感体验与立体有声阅读带给我们的“碎片化、伴随性、沉浸式”传播密集的观念互动有机融合[30],使有声阅读真正融入我们的生活和认知思维方式中。

    2.专业机构引领,助力有声阅读行业发展

    2016—2018年正是中国有声阅读快速发展的时期,在受众需求、文学资源、创作群体、传播平台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转变。在此背景下,2018年12月9日,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直接领导下的有声阅读委员会成立,该组织致力于搭建学术研究、创优引领、帮助扶持、自律维权4个平台,为全媒体时代有声阅读的实践和理论指明方向,助力有声阅读事业专业化和规范化发展。有声阅读委员会的成立,在有声阅读的推广方面有如下优势:第一,中广联合会有声阅读委员会发端于近30年前的“小说连播”研究委员会,陆续发展会员台70多家,是中国广播小说事业的推动者、引领者,为有声阅读提供专业支持。第二,中广联合会有声阅读委员会的成立,为有声阅读的行业规范、稳定发展和创新服务。第三,中广联合会有声阅读委员会的成立,实现媒体间的互联互通,共生共赢。

    3.多方合力推动有声阅读的传播,助力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智能+”时代的到来,“数(大数据)—智(人工智能)—链(区块链)”将成为革新传统产业,开启智能化时代的新动能和助推剂[31]。在智能技术的强力助推下,有声阅读将开启受众全新的听觉感知和阅读体验,社会各界在践行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进程中,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服务。

    四、结语

    研究有声阅读的价值,总是离不开有声阅读的起源,这是历史的维度;研究有声阅读的复兴,总是离不开技术与科技的进步,这是现实的维度;研究有声阅读在构建全面阅读中的作用,总是离不开声音的艺术,这是实践的维度。在这三维有声阅读空间中,有声阅读对个人获取知识是价值的第一个坐标,有声阅读对社会构建阅读文明是价值第二个坐标,未来技术发展对有声阅读的展望是价值第三个坐标。探讨有声阅读的价值,是为了从深层次认知有声阅读,践行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基本国策,以有声阅读的张力,助力全民阅读水平的提升,助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

    参考文献:

    [1]刘世博.基于场景构建的有声阅读的创新发展策略[J].视听,2019(4).

    [2]许欢.中国古代传统阅读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2010(5).

    [3]李希凡.中华艺术通史(隋唐上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04-405.

    [4]朱熹,朱子读书法[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8:23.

    [5]叶嘉莹.风景旧曾谙[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21][23][30]林佩,王兆谷.传播载体变迁视閾下的有声读物[J].出版发行研究,2019(5).

    [7]王小平.有声书开启图书阅读新方式——以有声文学图书为例[J].出版广角,2017(17).

    [8]林佩,王兆谷.传播载体变迁视阈下的有声读物[J].出版发行研究,2019(5).

    [9]曾志华.主持人语言中“留白”的机理阐微[J].现代传播,2006(1).

    [10][13]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R],2020-04-20.

    [11]凌秀美,曹春晖.论阅读的价值:哲学诠释学的视角[J].图书馆,2015(6).

    [12][19]张志公.“阅读学丛书”序[J].课程 教材 教法,1992(5).

    [14]张莉.移动有声阅读场景分类与场景应用路径探析[J].出版科学,2020(2).

    [15][16]杨凤.有声阅读当不止于以“耳”代“目”[N].中国艺术报,2019-04-22.

    [17][18]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全民阅读促进条例[R],2017-06.

    [20][25]陈书梅.从台湾阅读推广活动之现况谈公共图书馆之阅读指导服务[J].图书馆建设,2006(5).

    [22]艾媒报告中心.2019-2020年中国在线音频专题研究报告[R],2019-01-20.

    [24]程忠良,张艳燕.5G时代出版产业发展进路分析[J].编辑之友,2020(4).

    [26][29]陶建华.面向小数据的语音建模方法[C].CNCC2019计算机大会,2019-10-19.

    [27]CNCC技术论坛.群体感知与群智协同——以“人”为中心的感知与计算[C].CNCC2019计算机大会,2019-10-19.

    [28]范雨竹,周安平.数字时代有声阅读多维方式新探[J].科技与出版,2019(1).

    [31]CNCC 2019“数—智—链”论坛.“数”“智”“链”:概念、关系和发展[C].CNCC2019计算机大会,2019-10-19.

    (作者系浙江传媒学院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