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琴自学

    柳叶 柳林子

    [摘??要]近年来古琴学习人数迅速攀升,其中自学古琴的群体逐渐扩大,已成为古琴艺术传承与发展中不容忽视的新现象。在当代琴坛,关于古琴能否自学颇具争議。本文针对古琴能否自学这一问题做了初步可行性分析,认为古琴自学是可行的,并进一步介绍了古琴自学的几种途径、自学的局限性及如何应对。本文可为古琴自学群体提供指南,也可为当代琴坛评判古琴自学现象提供参考。

    [关键词]古琴;自学;可行性;学习途径;传承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古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优秀代表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已从曾经的冷门乐器转变为当下热门乐器之一。在此转变过程中,古琴演奏的传习方式也随之改变,多元化学习已成趋势,其中自学群体已占相当比例,成为古琴艺术传承与发展中不容忽视的新现象。当代琴坛对于自学古琴之态度颇有分歧,褒贬不一。在此情形下,古琴初学者对于古琴能否自学莫衷一是,凭借自学而有所成者对于自学之事实也往往讳莫如深。如此现状显然不利于古琴艺术的健康发展,所以,本文针对古琴自学的可行性作一番分析,并进一步归纳自学古琴的几种途径,目的在于对古琴自学这一争议话题有所明晰、有所建议,以资圈内人士进一步探讨。

    一、古琴自学的界定

    古时学琴必经拜师,“口传心授”为其主要学习形式;近世以来,随着学校教育兴起,古琴学习纳入学校音乐教育体系;近十余年来,古琴热催生了琴馆教学模式,已成当前受众最广的学琴途径。以上三者,皆有师承,有教有学,与所谓“自学”泾渭分明。然而,近年来随着古琴学习群体迅速扩大和网络媒体技术快速发展,学习资料尤其是演奏视频和教学视频资料越来越容易获取,借助网络的在线教学模式也成一时之热,“自学”与“非自学”的界限已变得模糊,所以我们有必要首先厘清“自学”的概念,以便能准确界定“自学”与“非自学”两种学琴方式。

    《辞海》对“自学”一词的解释是:“不是在校从师受业﹐主要靠自己独立学习。”笔者以为该解释之关键在于“在校从师受业”,即指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教学模式,而且教师必须行使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至于释义中的“独立学习”,是在不具备“在校从师受业”条件下的必然选择。由此可以判断,纯粹依赖于演奏视频和教学视频的学习方式不属于“在校从师受业”,依赖于书籍和音频也不属于;网络在线教学模式,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和教学反馈,但仍然不属于“在校从师受业”范畴。所以,本文讨论的“古琴自学”即以书籍、音频、视频、在线学习等为主要学习途径的独立学习方式。

    二、古琴自学的可行性分析

    古琴能否自学是古琴圈争论的焦点,支持方和反对方各执一词,本文仅就支持一方归纳几条,并逐条阐释,即作为可行性之分析。

    (一)自学古琴不乏成功者

    琴坛一代宗师吴景略先生从自学中受益颇多,其自学《梅花三弄》更是一段琴坛佳话。吴先生起初是向王端璞先生学琴,数月之后因后者赴外地履职而学琴中断,不得已采取据琴谱按弹的自学方式继续学习,而后遇到李明德先生面弹《梅花三弄》,于是强记节奏和特点,一夜之间自学成曲,次日李明德先生听其演奏,直赞之为“无师自通的琴人”。其实,吴先生自学古琴并非个例,通过自学精进琴艺者其实大有人在,于今愈多。笔者所见琴友之中,通过自学(或者以自学为主)达到可观演奏水平者不乏其数,“私淑”比“亲授”更有成效者也并不罕见。所以,古琴自学是有成功案例为证的。

    (二)其他乐器的自学经验可为古琴参鉴

    古琴之外众多乐器皆可自学已是不争的事实,其他门类乐器的自学经验完全可以为古琴自学所借鉴,事实上,近年来古琴自学相关的指导书籍、教学视频不断涌现。但也有不少琴人认为:其他乐器皆可自学,而唯独古琴不可以自学。笔者认为,这一类观点通常是将古琴演奏的技术性和相对深邃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有所混淆,又或是过分强调“口传心授”传统传习方式的长处,其观点有失偏颇。

    (三)学习资料和学习工具的进步

    旧时古琴传习方式是以琴师示范讲解和师生对弹为主,如果离开琴师,单凭参阅琴谱几乎不可能完成自学,原因在于:琴谱虽有指法释义和图画描绘,而仅凭这一资料很难准确把握;琴曲没有节奏划分和演奏处理的细致标示,除非已经具备打谱能力,否则难成一曲。尤其是在初习古琴阶段,如果没有琴师对指法和手势严格规范和订正,后续学习必将受到极大的影响,正如近代琴学大家杨宗稷在其《琴学丛书》中所说:“手势关系最大,如学书者执笔,一错则终身堕落苦海矣。”[1]由此可见,旧时学琴由于学习资料的局限性,独立自学并不可行,乃至十分危险。

    如今,古琴学习资料的积累和整理已是今非昔比,近年来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也使得音频和视频资料唾手可得,这就为古琴自学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具体来说,一方面,学习资料已极大丰富,比如,旧时琴谱已有相当数量的琴曲依据传谱琴人的演奏实况或者打谱而标注节奏,成为目前通行的减字谱与五线谱(或简谱)双行对照谱,节奏缺失的问题已经解决;再如,存见琴谱的汇编整理、古琴教程的出版、演奏音频及教学视频的录制,积累了丰富的学习资料。另一方面,学习工具日趋便利,尤其是借助音频、视频、网络等媒介工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代替传统的面对面教学。笔者曾向古琴名家陈长林先生请教古琴自学可行性一题,陈先生认为科技进步带来音视频资料的普及,今日学琴条件与旧时不能同日而语,并列举通过自学弹得琴曲的例子,因此对古琴自学持肯定态度。

    (四)古琴记谱法的优势

    古琴谱,也称减字谱,属于指法谱一类,可以详细记录演奏过程中左右手的指法及音位,这一特点为自学琴曲造就了绝佳的条件。前文所述吴景略先生据谱按弹以自学琴曲,正是得益于古琴谱记录指法这一优势。

    综上所述,当前自学古琴所需条件已然具备,古琴自学是可行的。不过也应当指出,古琴可以自学并不意味着所有自学者都能取得成功,这是因为学习者的个人能力、学习方法、学琴时的年龄、投入的时间等诸多因素存在差异,学习效果因此不同,这是外因和内因的关系。

    三、古琴自学的途径

    古琴自学的途径因人而异,以笔者观察采用最多的学习途径有研读书籍、据谱按弹、模仿音视频,次之有“录制-纠正”学习和熏习。对于以上几种学习途径,略叙如下。

    (一)研读书籍

    研读书籍对于任何一种学习都不可或缺,对于自学则更为关键。古琴类书籍有古籍,有当代著作,近年来相关出版物不断推新,对于自学古琴来说书籍资料已然充裕。从自学角度来说,古琴类书籍大致可分为三类:其一,演奏技法类书籍。使用较广泛的书籍诸如《琴学备要》(顾梅羹著)、《古琴实用教程》(李祥霆著)、《古琴演奏法》(龚一著)、《少儿学古琴》(杨青著)、《琴学门径》(张子盛著)、《古琴三十课》(李凤云著)等。值得留意的是,近年来也出版了为自学古琴量身打造的书籍,如《学古琴——古琴自学教程》(杨青著),此类书籍或许更适合自学者研习,当然参考书籍的选择应当不限于此。其二,当代琴学散文类。《秋籁居琴话》(成公亮著)、《龚一琴学文集》(龚一著)、《陈长林琴学文集》(陈长林著)、《古琴综议》(李祥霆著)、《古琴丛谈》(郭平著)等是属此类。此类著作以琴学为切入点,广泛涉猎、各有侧重,对于演奏技法类书籍是很好的补充和延伸。其三,古代琴学文献。琴学是琴曲艺术的理论和有关著述的统称,其内容包括琴的功能、艺术分析、审美原则、演奏规范、琴史、琴曲、琴律、制琴等诸多层面[2],这些文献资料往往不被古琴自学者重视,大概因为文本繁难而又缺少最直接的指导作用。事实上,琴学文献的学习对于古琴演奏水平的提升和风格的形成有着全方位、深层次的作用,是其他学习途径不能替代的。因此,自学古琴应该参阅一些代表性的琴学文献,比如:明代徐上瀛《溪山琴况》、宋代朱长文《琴史》、唐代薛易简《琴诀》。

    (二)据谱按弹

    如前文所述,古琴谱(减字谱)属于指法谱,详细记录了演奏过程中左右手的指法及音位,据谱按弹由此成为可能,也成为自学古琴的重要学习途径。当前通行的琴谱是减字谱与五线谱(或简谱)双行对照谱,使用较多的琴曲集如《古琴考级曲集》(李祥霆、龚一主编)、《古琴曲集》(许健、王迪编著),此外,演奏技法类书籍也可以作为琴曲集使用,如《琴学备要》(顾梅羹著)、《古琴演奏法》(龚一著)。笔者曾见有自学古琴者以《神奇秘谱》(明初刊印)按弹学曲,须知古代琴谱缺少节奏划分,明代以前的谱字常与今义有别,谱字刊印也偶有纰漏,如此舍今谱而求古谱,实为舍易求难,于初学古琴所不宜取。

    (三)模仿音视频

    对照古琴名家音视频进行模仿学习,已成为当下自学古琴必由之路。与音频相比,视频可以提供直观的手势与指法信息,因此更加实用;视频之中有讲解示范者又优于单纯演奏。较为广泛采用的讲解示范类视频资料,如龚一《琴乐探微》、李祥霆《古琴教学》、戴晓莲《学好古琴》《古琴经典名曲辅导示范》等。在视频资料缺少的条件下,音频可作为第二选择,其来源主要包括当代琴家录制的音乐专辑和老一辈琴人历史录音资料。值得注意的是,當今古琴演奏风格渐趋一致,“千手雷同”现象已成事实,不少人将此现象归咎于模仿以及模仿对象的单一化。笔者认为,模仿学习是必要的,且是科学有效的学琴途径,演奏风格的多样性自有其来源,模仿学习与演奏风格的多样性并无必然联系。

    (四)“录制-纠正”学习

    该学习法是指在学琴过程中阶段性地录制自己演奏的音频或视频,通过聆听或审视比较自己的演奏与模板演奏之间的差异,从而发现问题和纠正问题。“录制-纠正”学习法也广泛应用于其他音乐门类的学习中,其有效性已受广泛认可。该学习法有助于发现细微和隐蔽的问题,在缺少教师现场指导和纠正的情形下,不失为有力的替代方案。此外,该学习法还可以演化为演奏者与演奏模板同步录音,从而模拟传统古琴学习模式中的“师生对弹”。不过,“录制-纠正”学习较为繁复,采用者相对较少,但其发现错误、纠正错误的独特优势值得古琴自学者重视。

    (五)熏习

    “熏习”一词是由琴坛泰斗查阜西先生提出,是指琴友之间互相学习各自擅长的曲目,交流琴艺、相互切磋、博采众长[3]。当前古琴爱好者之琴艺相比于十数年前已有普遍提升,此于熏习十分有利。以笔者体会,熏习不仅可以从与自己琴艺相当或者高出自己的琴友演奏和交流中获益,也可以从琴艺稍逊的琴友演奏中获得到启发和借鉴,所以熏习不必刻意择人。

    四、自学的局限性及应对

    自学古琴虽说可行,但相较于师承学习存在若干局限性,此处列举最突出的几点,以引起自学者重视。其一,缺少提问和答疑环节。师承学习,教师之职责有传道、授业、解惑,解惑最主要的形式是师生之间的提问和答疑,而自学古琴缺少这一关键环节。当前兴起的网络教学课程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引入了在线答疑环节,但是师生之间的沟通远不及面对面教学有效率。既无师解惑,当反求诸己,通过熟读精思、理论学习与弹琴实践结合印证,绝大部分问题其实可以自己找到答案。余下的问题,可以借熏习就教于琴友,疑义相与析。其二,不能及时纠正错误。自学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不规范乃至于严重的错误,比如:指法手势、节奏音准、曲情的处理、学习方法,一旦错误出现又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时间一久便很难纠正。自学者可以通过与琴友定期交流的途径,请教他人指出问题,自己再加以分析、尝试解决。此外,也可以采取前文所述的“录制-纠正”学习法进行自我纠正。其三,兴趣难以持久。自学是独立的学习,缺少教师的督促、引导和鼓励,维系长久的学习兴趣往往比较困难。《礼记·学记》说:“学必不能孤”“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西方教育通常只限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而我国教育传统是将朋友的辅助作为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4]。所以,与琴友结对子共同学习,经常参加雅集以琴会友,是维持学琴兴趣的途径。综上,古琴自学的局限性客观存在,习琴者对此要有清醒认识,并针对性地采取弥补措施,尽量消除和减小其负面影响。

    结??语

    在当代琴坛,古琴能否自学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近年来古琴学习的人数迅速攀升,而优秀师资相对不足,中小城市师资尤其缺乏,于是促成古琴自学群体日渐扩大,成为古琴艺术传承与发展中不容忽视的新现象。本文针对古琴能否自学这一问题做出了初步可行性分析,认为在当前学习资料不断完善、学习工具不断创新的情形之下,古琴自学是可行的,并进一步介绍古琴自学的几种途径,点明存在的局限性并建议应对措施。笔者期望本文能为古琴自学群体树立明确的观念,提供可行的学习途径,避免可能的学习误区,同时也为当代琴坛评判古琴自学现象提供参考,并借以进一步探讨。

    注释:

    [1]范煜梅.历代琴学资料选[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3:436.

    [2]许??建.琴史新编[M].北京:中华书局,2012:369—372.

    [3]林??晨.触摸琴史:近现代琴史叙事[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131—132.

    [4]高时良译注.学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126—133.

    [收稿日期]2020-12-18

    [作者简介]柳??叶(1982—??),男,博士,湖北中医药大学讲师,武汉大学古琴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柳林子(1988—??),女,湖北美术学院教师。(武汉??430065、武汉??430072;武汉??430060)

    (责任编辑:刘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