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美术教学里的思考

    冯鑫

    

    

    少儿美术创作是一个复杂而有意义的过程。在少儿艺术审美的世界中,儿童的想象富有浪漫的气息,他们会创造出许多比大自然更为华贵、精巧、多姿多彩以及富有想象力的作品。少儿美术创作辅导一直是教师工作的难点,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教学体会,仅供大家参考。

    一、对儿童画的认识

    通过多年的儿童美术教学,我们发现儿童艺术及相关艺术作品备受社会的关注。这些作品看似随意涂鸦,实则是儿童内在心灵的写照。这使得我们需要从中了解孩子们在想什么,到底想表现什么,又是怎么表现的。

    二、儿童画的美术元素

    1.风格

    在儿童画作品将最宁静的意境、最细腻的手法、最自由的技巧、最奇特的构图、最精锐的创意等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游玩》作者用有动感的手法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休闲而又充满神秘的江南水乡生活。画面中光影与色彩的微妙变化,是印象派特征的再现。

    2.语言

    在运用美术语言上,我们时常引导孩子们主动地去发现、体验和欣赏美。如《凤凰传奇》,这幅作品中绘画语言非常独特,构图极其讲究,用色大胆,用笔豪放,立意新颖。

    3.表现技法

    儿童画在表现技法上,除了铅笔画、水粉画、水彩画、油彩画、水墨画还有线描画等。正是这种多样化的表现技法,才能让少儿绘画中的表现力丰富孩子们的视界以及手段,使他们能更好地探寻彼此心之所向、所想。

    4.有趣的形象

    有趣的形象是培养孩子绘画兴趣的有效手段之一。如《大千世界》用夸张的手法,以眼睛——世界——宇宙的形式空间重构,以比拟的形象画出了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对宇宙的探索以及对新知识的渴望。《两张脸》通过有趣的形式比衬,让孩子深入思考,并细微地观察身边同学的五官、表情、姿态等。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形象来激发孩子的创作欲望,拓展他们的形象思维,使人物作品更为生动有趣。

    5.细节

    对于孩子来说,孩子们脑海里的图像吸引力胜过文字,他们习惯用自己的方式将脑海里的图像抽象地表达出来。所以在绘画教学中,教师通过对画面细节的讲解、演示,以及情境导入,培养孩子对细节的捕捉能力,教他们学会用心观察细节,以提高记忆能力。通过长期的积累,孩子观察、感知身边事物的能力会越来越强,也会给他们的创作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

    绘画对孩子来说就像是一种游戏,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儿童的大胆和自由,还有许多的可能性。它们往往在造型、构图上带有形变和主观随意性等因素。线条、形状的重复使用,色彩的随意搭配,甚至大量运用大红、大绿等纯度极高的颜色,常以强烈、奔放、艳丽的色彩对比运用,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这也是儿童对事物的认识上、态度上的特殊表现形式。

    三、教学过程中如何认知儿童绘画心理

    简而言之,就是我们要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思考:他们表现了什么?想表现什么?怎么表现的?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多数家长以成人的思维对孩子的作品指指点点。这造成的最大的问题是,在家长的审美观念中可能看到的是孩子的作品比例失调、残缺不全、夸张变形、与实物不相符等。“像与不像”成为唯一审美标准,据此将“不美”的现实性判断臆断为“美”与“好”的原则性概念,从而导致孩子逐步丧失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对艺术的创造力。

    如果审美主体的内在构成和气质发生变化,也就改变了审美对象的艺术形式。如世界艺术大师齐白石的国画作品,就是笔墨与形象高度契合的艺术品。齐白石的画质朴、拙重、简约、真率,充满童趣。他作品中点画的大小,墨块的大小,直线和曲线的交错、组合、分割,描绘物象时运用比衬、形状差异性变化处理的方式表现,往往给人带来一种返璞归真的审美意象,真是人老了反倒天真了!

    在课堂中,孩子们的心情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画面语言。他们将幼稚、单纯的想法与情感以视觉形式一一表现在画面上时,往往并没有受过多的习惯性、样式性的造型制约,也不太受现实物象的约束。恰恰在这种情况下,稚拙、梦幻甚至荒诞的画面形式以及内容反倒体现了出来。所以,综合来看,儿童画的特征是他们的心智和情绪的延伸。他们作品中表现的趣味性并非是有意追求的结果,而是他们的天真流露。而白石老人的作品则是最好的参证。这不仅给我们赏析少儿绘画找到了线索,也给少儿美术教学指出了方向。

    四、美术教育与儿童创造能力培养

    对于少儿美术教育,我们要重视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从事儿童美术教学多年,我看到了孩子们的欢笑、顽皮以及他们表现出的天真烂漫与画出的作品相吻合。画如其人,儿童画也如此,其实他们的创造力就是要在这无拘无束的年龄阶段大胆挖掘,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供一个主题,这样不会将表现内容限定太窄、太死、太具体,大胆地给儿童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孩子们去发现常人不注意的现象,拓宽思路,保留天真、率真、顽皮,敢于标新立异。而指导老师的教学目标既要尊重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又要以儿童熟悉和感兴趣的内容和题材为基础,着重发掘少儿创造能力。

    儿童美术创作是一种情感的即兴发挥,依靠的是直觉的形象记忆与形象感知。他们不像成人一样惨淡经营创作,就如我的学生冯烨达的作品《盛世华章·共圆中国夢》(图1)、《庆祝》《家乡美》等就有这样的倾向。

    艺术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儿童学习、理解、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儿童绘画在一定原则中是基于游戏心理的基本因素。儿童随着想象力的开发,他们会开始表现类似于涂鸦、画符号的绘制方式。我们可以依托一定课程目标的图形、符号或文字以拟定题材范畴进行想象和创作,儿童的心理期待上主观意象一般会大于客观意象的表达。根本上而言,儿童的身心发育与认知水平约束了他们的客观心理因素。也正因为这种缺陷,孩子们的审美心理范畴才能更具有纯粹性与趋向性。所以,少儿美术教育者们更要抓住儿童的审美心理进行大胆实践,依据一定的美学规律,从夸张性、典型性去引导。

    就如俄国画家马克·夏加尔的作品就很有代表性。在他的代表作中,他放弃了正常的比例透视关系,类似于重叠的形式处理手法使画面带有梦幻般的图画形式,其内容充分显示了作者丰富的创造能力。

    少儿美术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需要站在孩子们认知和能力的基础上,以儿童心理、生理学的科学性角度去设计儿童美术的教学方式,尤其需要教师具有卓越的教育思想和高妙适度的教学艺术。儿童画教学并非放纵、放羊,不是让儿童乱画的“教学”,而是快乐的学习,以兴趣为契机,用美释放幼儿的心境与情愫,这又何尝不是美的尝试?

    五、挖掘儿童的创作灵感

    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有丰富的创作题材,供我们获得丰富的创造性设想,大多数灵感在创作中是“顿悟”的结果。

    以我在辅导冯烨达进行创作水墨画为例。2018年3月18日,冯烨达说,我要参加全国书画比赛,我要用水墨来表现。当时我点头一笑,他很开心,我说你先画画试一下。没多久,一幅天真无邪的水墨画《荷香》(图2)展现在我的眼前,而且他自己题了款,题款与画面用笔相得益彰。儿童画创作要注意发现他们的兴趣点,寻找他们关注和喜欢什么。只要有感而发,信手拈来就是“顿悟”与“灵感”的触动。我辅导冯烨达作画的过程毫不费力,他常在宣纸上直接作画,边画边添加内容,一气呵成,妙趣横生。

    六、儿童美术创作如何辅导

    齐白石先生提出画画讲究一个“慢”字。我们的辅导学习,就是“慢教育”,就像“慢火”煨汤时间长了就入味了,“快餐式”教育就是用“强火”烧菜,其中滋味勿用言说。儿童画原本是理想的、新鲜的,思想是单纯的、天真的。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学了一年,画面还是涂鸦,就“熬不住”了,觉得没有进步。而实际上,凡是画画出色的孩子,都是从涂鸦中走出来的,并不是乱画,而是我们没有去探究孩子们的心灵,没有领会到“画”里“画”外的情愫。经验是“画”出来的,闭着门造不出来。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懂得“儿童绘画心理”在什么年龄段就画什么画,这就是绘画的规律。

    生活情境是儿童对乡情体验的基础。《荷香》是孩子以多元、立体的艺术感悟和艺术体验方式,以笔墨表现出的别样视觉效果。只有建立起对美的感知力,孩子的笔墨表现才能找到“落脚点”,笔墨语言才会自然、丰富、率趣。由此可见,要让儿童把感受到的生活事物转化為“生活物象”,需要通过他们内心的体验笔墨意趣“生情”。而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让儿童完全可以在生活的情境中建立真正的“学习”方式。

    所以,我想“艺术不是对实物的模仿,而是对美的发现和创造。”才是少儿美术教育思考的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