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农业银行业务经营模式转型研究

    林伟华

    在新时期“互联网+”的背景依托下,互联网金融正迅速覆盖于互联网平台,迅速占有大部分互联网金融市场,对当下的银行体系产生的重要的影响,同时藉由“互联网+”的影响,各类互联网软件迅速兴起,第三方支付平台、p2p网络贷款、手机移动银行等平台的使用促使市场资源的抢占、地位降低,農业银行作为我国传统四大国有银行之一同时也受互联网金融影响明显,受益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需求,农业银行需要在该背景下寻找积极的出路,为“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业银行金融发展创造条件。

    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促使当下的传统商业银行受互联网金融影响较深。但由于互联网发展历程整体较短,各类互联网金融的理论支持也相对较少,多数研究成果均需要付诸实践以换取。由此分析,传统银行的经营模式需要通过开展多种应对方案,对银行自身的服务内容以及形式做出改变,通过增加推广渠道等方式来抑制互联网金融对金融市场的扩张,进而做到全面的银行改革。本文主要以农业银行业务经营模式出发,为探究在“互联网+”背景下的转型提供对策。

    一、互联网+背景下农业银行概述

    (一)农业银行现状

    农业银行属于我国面向“三农”、城乡联动、融入国际、多元服务的主要商业银行体系之一,同时包含了投资银行、资金管理、金融租赁以及人寿保险等多项业务功能。

    藉由多种业务来源中,农业银行仅仅占有少部分的大客户,约为20%资源的客户群体,该现象往往与互联网金融存在较大的差距,互联网金融普遍以小客户群体为主。而随“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常规资源占有率逐渐被打破,长尾理论促使金融市场中的小客户群体效益逐渐扩大,传统仅有20%效率的80%小客户,由互联网的发展,目前已能够产生超过30%的效率。由此可见,小客户群体所产生的效益不可忽视,常规二八定律将逐渐被现有的金融市场需求淘汰,由此,农业银行的经营模式转型具有明显的必要性。

    (二)农业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金融中介功能弱化

    目前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功能主要体现于支付以及融资中,支付中介主要体现于银行和客户间的交流活动,作用于银行和客户、客户与客户间的资金收付关系;融资中介则体现于投资者和融资者在时间和规模上的交换。

    藉由“互联网+”的发展,信息的获取成本降低,从而促使交易成本的下降,各类移动支付平台大大降低了市场交易需求,在交易过程中简化了交易环节,交易双方可直接交易,不再通过金融中介进行交易,由此弱化了商业银行的中介作用,促使金融服务需求量减少。另外第三方支付平台也会互联网金融提供了支持,尤其对于国家允许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消费者可采用第三方平台完成支付功能,其实践以及成本较传统商业银行更低,同时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由此会对原有的商业银行产生冲击。

    2.金融服务模式落后

    农业银行作为四大国有银行,其具有重要地位优势,但该情况易忽视其他小微企业的金融业务服务,即对小微企业的信贷以及服务态度上具有明显不足。

    依照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分析,工商银行于早期便推行“小额便利贷”,可在手续办理中缩短时间,同时提升额度;建设银行针对小微企业贷款难、抵押品不足等情况推行“善融贷”帮助各类小微企业破解融资困难现象;中国银行则推出减费让利政策,如免收贷款承诺费、融资服务条件变更等,且整体审批时间于3~5天内即可完成。但对比农业银行,其对小微企业的服务政策仅仅为传统的服务贷款模式。

    3.金融存款业务收入缓慢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促使价格功能的优势,资金的存贷利率逐渐由市场影响。联网金融对常规商业银行的利率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其利率服用范围更大。而在此基础上,消费者可根据自身喜好选择产品,消费者可通过对比银行进行交易选择。其原因在于互联网可自行调整利率而不受银行自身控制。但商业银行则无法轻易做出调整。其基准主要由央行统一规定,其浮动范围紧紧围绕该规定进行调整。而另一方面,互联网利率会逐渐转向市场化,其高效、便利、成本低的特点促使商业银行客户不断减少,最终导致其存款业务收入降低。

    4.金融地位受到威胁

    互联网的多种支付平台,如第三方支付、P2P网贷、众筹平台、虚拟货币以及网络保险等模式为客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途径,支付更方便。

    商业银行作为传统支付平台,藉由第三方平台的产生,其线下支付的劣势逐渐 凸显。且随互联网支付的便捷性和安全性提升,会对传统支付模式产生明显的冲击。目前银行金融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支付功能被去除,而对于商业银行,支付作为主要金融业务,其地位受到了严重威胁。

    二、农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型的必要性

    (一)外部环境变化

    该情况主要是由传统行业受“互联网+”的影响,由传统经营模式向互联网进行转变,众多行业受到其发展带来的影响和机遇,由此开展对自身的经营模式转型。

    依靠互联网作为媒介,传统商业银行中的小客户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产生了更多的经济效益,而互联网的渗透促使产生了新的金融行业,其门槛更低、便捷性和及时性更高,可促进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同时传统行业中的其他商业银行也是面临着“互联网+”的影响,通过多次战略转型为将传统金融行业向互联网金融进行转变,基于这种行业环境加上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农业银行的业务经营模式转型成为必然。

    (二)自身因素

    依照传统农业银行所存在的问题,其主要集中表现于中介功能的弱化、金融服务模式的滞后、存款业务收入下降以及金融地位威胁等因素,多种问题促使农业银行若想在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就必须对自身经营模式进行改革。

    三、“互联网+”背景下农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型策略

    (一)与互联网互补,互利共赢

    农业银行需积极与第三方支付企业达成合作关系,同时建立信用评价体系,目前国家的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可综合客户的交易记录以及自身的信用指标进行建立,该方式不仅可有效筛选对自身有利的优质客户,为后续的发放贷款提供前提,同时可根据交易记录对其信用进行实施监控,从而减少因信用风险所承担的成本支出。

    另外,经营模式转型过程中需保证自身原有的优势,农业银行其优势在于物理网点分布广泛,具有良好的品牌优势,整体资金和技术能力较强。在进行业务转型过程中应紧贴自身擅长的业务类型,结合互联网发展的特点开展具有特点且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在保证支付安全的情况下简化支付流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高市场金融占有率。农业银行和第三方支付的合作,互联网金融将逐渐弥补传统业务盲区,完成竞争和互补。

    (二)优化传统业务流程,借鉴互联网金融模式

    1.优化业务流程

    其一是加强绩效考核,主要体现为引导顾客由柜台交易向电子平台交易进行转变,提高客户在各类经营业务中的体验,从而促使客户了解“互联网+”背景下银行经营水平的变化。其二在于对银行内部部门的管理观念进行改善,依照客户在进行贷款、付款以及理财等方面的习惯对客户资料进行重新整理,并对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制定符合客户投资以及其主要消费倾向的金融产品。其三在于业务流程的简化,银行卡的申请以及贷款业务的审批需要进一步简化,以减少客户的等待时间以及提供多样化服务。其四为推进银行的信息化发展,农业银行的整个组织结构需更扁平化处理,保证客户与业务的无缝对接,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

    2.建立互联网营销体系

    建立农业银行的互联网多维营销体系,收集客户的基本信息,建立客户的多项信息视图,为其建立网上银行的统一客户标准;为客户建立金融生态圈,将客户经理、理财顾问融入至营销体系中,建立完善的线上营销服务体系;利用各类网络平台聊天等方式开展具有特色的营销服务;挖掘潜在数据,对客户的消费习惯进行挖掘,提供精准化服务。

    3.建立全方位金融生态圈

    互联网的发展促使信息时代的迅速兴起,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对加强农业银行的业务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全方位金融生态圈的建立需要依据自身当前的金融服务平台,其中可分门户、电商以及社交三方面,门户金融即建立各类直销店以及旗舰店,为客户提供集营销、理财等功能为一体的服务体系;电商金融即将金融服务扩展至生活,不仅体现于商品买卖,同时可扩展至房屋的买卖,通过銀行业务发展至企业内部,为客户提供信贷、支付结算等服务;社交金融即网络交流,农业银行需注重在线理财师和客户的交流,为客户提供直接服务,并提供社交平台为客户提供精准的服务产品。

    4.完善线上风险管控,重视数据运用

    网络的虚拟性促使客户身份真实性无法得到保证,农业银行的经营改革需要根据线上及线下的综合信用等级进行评定,首先需要建立传统金融信用的补充体制,精确评估客户信用,其次对于违约客户实现线上及线下披露,将违约行为扩展至融资方面的惩罚,最后加大风险管控,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

    数据的运用则体现在银行业的虚拟化和数字化,客户的服务需求往往具有一定的数据支持,了解客户的习惯和行为可掌握竞争的主动权,由此。开展客户信息和交易数据对促进银行业务的改革具有一定影响,银行可根据海关、工商以及税务部门交换数据,同时可与互联网金融数据交流合作,充分发挥自身的数据优势,做好客户的数据积累。

    四、结语

    “互联网+”影响下,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受到了明显的冲击,传统业务服务无法满足迅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需求,需要相关人员及时认识互联网金融的变化,根据情况制定适应自身条件以及符合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经营策略,为占有有利的竞争地位提供前提条件。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南海盐步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