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呼吸机应用于院前急救中的价值评价

    李绪阳

    

    【摘要】 目的 观察便携式呼吸机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 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2例院前急救需心肺复苏患者, 依据便携式呼吸机配备使用情况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 各16例。对照组行常规人工气囊辅助呼吸, 实验组行便携式呼吸机治疗, 比较两组院前急救成功率及急救成功患者生命体征。结果 实验组院前急救成功率62.5%高于对照组的2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急救成功患者血氧饱和度(SpO2)为(94.13±2.66)%、心率(HR)为(85.40±10.11)次/min、呼吸频率(RR)为(16.59±3.58)次/min、收缩压(SBP)为(104.25±10.31)mm Hg(1 mm Hg=0.133 kPa)、舒张压(DBP)为(74.05±9.79)mm Hg, 均高于对照组的(85.25±2.17)%、(62.79±9.78)次/min、(11.43±2.35)次/min、(89.20±10.21)mm Hg、(50.77±8.22)mm Hg,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便携式呼吸机应用于院前急救心肺复苏中确可收获理想效果, 有助于提升院前急救成功率, 改善患者各项生命体征,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便携式呼吸机;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生命体征;急救价值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3.043

    院前急救指的是在院外对急危重症病例展开的急救作业, 从广义角度而言, 院前急救指的是在患者发病期间, 由医护人员、目击者于现场进行的紧急抢救;狭义角度指的是具备通讯器材、运输工具、医疗基本要素构成的专业急救机构, 在患者尚未抵达医院前所展开的急救或来院途中监护的医疗行为[1]。关于急危重症, 众所周知此类疾病存在突发性、危重性, 包括中毒、创伤等各类急症, 因此院前急救的开展意义重大, 不仅是维持患者生命延续的重要举措, 同时也是后续治疗作业顺利开展的必要之举[2]。心肺复苏是院前急救中重要的急救手段, 可有效提升心肺复苏成功率, 对于患者生命安全意义重大。人工气囊是院前急救中传统辅助呼吸手段, 随着科学的进步, 医疗器械的升级, 便携式呼吸机以其高效、安全性被大量临床报道有助于提升院前急救成功率[3]。鉴于此, 本文研究便携式呼吸机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 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7月~2018年6月收治的32例院前急救需心肺复苏患者为研究对象, 依据便携式呼吸机配备使用情况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 各16例。对照组男10例, 女6例;年龄23~65岁, 平均年龄(45.13±7.65)岁;心血管系统疾病3例, 神经系统疾病3例, 呼吸系统疾病2例,?外伤疾病8例;出诊至抵达现场时间3~15 min, 平均时间(9.79±2.27)min;心肺复苏时间16~40 min, 平均时间(30.13±4.71)min。实验组男9例, 女7例;年龄24~67岁, 平均年龄(46.20±7.77)岁;心血管系统疾病4例, 神经系统疾病3例, 呼吸系统疾病1例, 外伤疾病8例;出诊至抵达现场时间3~15 min, 平均时间(9.68±2.23)min, 心肺复苏时间16~42 min, 平均时间(30.41±4.83)min。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接受心肺复苏的标准。

    1. 2 方法 研究中心肺复苏操作方法依据美国心脏协会制定的《心肺复苏指南(2015年版)》[4]展开, 具体如下:医护人员抵达现场后, 即刻对患者呼吸、颈动脉博动予以评估, 确定患者无颈动脉搏动、呼吸后, 立即予以胸外按压, 按压频率以100~120次/min为準, 并依据30∶2频率执行辅助呼吸, 并通过对患者抢救期间心电图表现, 给予电除颤、胺碘酮、肾上腺素等治疗。在此基础上, 对照组在心肺复苏期间予以常规人工气囊辅助呼吸;实验组则予以便携式呼吸机辅助呼吸, 将呼吸机尾部与氧气瓶连接, 并将面罩完全覆盖患者面部, 严密观察, 防止面罩漏气。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统计两组心肺复苏成功例数, 并以此计算院前急救成功率, 标准为:①患者瞳孔由大变小、对光反应恢复;②患者面色由发绀转为红润;③脑功能恢复迹象;④心电图出现交界区、房性或窦性心律。对两组院前急救成功者进一步检测其生命各项体征, 包括SpO2、HR、RR、SBP、DBP等指标水平, 并进行比较。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院前急救成功率比较 实验组院前急救成功率62.5%高于对照组的2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急救成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比较 实验组急救成功患者SpO2(94.13±2.66)%、HR(85.40±10.11)次/min、RR(16.59±3.58)次/min、SBP(104.25±10.31)mm Hg、DBP(74.05±9.79)mm Hg, 均高于对照组的(85.25±2.17)%、(62.79±9.78)次/min、(11.43±2.35)次/min、(89.20±10.21)mm Hg、(50.77±8.22)mm Hg,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医学技术与设备的不断发展, 为临床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带来了福音, 特别是呼吸机的技术突破, 已然成为现临床常见的治疗手段, 在临床诸多疾病的治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院前急救是临床医疗中一项重要内容, 是保证危重症患者的生命安全的关键[5]。

    急救期間有效的心肺复苏、辅助呼吸是基本要素, 便携式呼吸机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 其优势总结包括如下:①其动力非气体构成, 耗气量较少。②具有明显便携式器械特征, 机型较小, 主机重量普遍在4.5 kg左右, 虽小但功能表现强大, 在施救过程中可依据患者情况、场地, 按需求置放, 电流既可交流, 亦可直流, 此外通过链接汽车点烟器, 实现移动性、适应性均较强的机械辅助呼吸[6]。③实用性广泛, 对于儿童、成人均适用。功能强大, 便携式呼吸机具备辅助、控制、同步间歇等指令, 便于完成呼气末正压、通气、窒息后备通气、备用呼吸机通气、手动模式等, 可根据现实需要自由组合。④机器可显示多项参数指数, 便于施救者了解与调节。鉴于便携式呼吸机机型的诸多设备特点, 为急救中突发的各种疾病均可给予相应的辅助呼吸。但同时也突出另一点, 面对便携式呼吸机设备的多功能特点, 救护人员在实际急救中需数量掌握其使用技巧, 完全了解并掌握机型各项功能特征, 保证在施救过程中将其设备的应用效率提升最大化。

    便携式呼吸机的应用机制主要利用气体压控、融储、合成等技术使呼吸机具备准确定容、定压及其他多种供气方式。此外以EL梁膜结构的弹性敏感材料制作为微压传感器, 并且数据提供给单片机控制系统, 保证了机器的自动同步呼吸功能, 实现自动报警与自动抢救。总结如下几点:①吸气末屏气:在吸气结束后与呼气开始前, 呼吸机暂不供气, 呼气阀继续关闭一段时间, 以保持肺内压力处于一定水平, 此举有助于延长吸气时间, 利于气体的分布、弥散。②呼气末正压通气 :在呼气末, 气道压力不会降为0, 仍然维持一定正压水平。有助于减少患者肺泡的萎陷、肺内分流, 纠正肺内分流所致的低氧, 有利于肺泡-毛细血管两侧气体的充分交换。此外, 有助于患者肺泡压的升高, 使肺泡-动脉氧分压升高, 利于氧向毛细血管弥散, 增加肺泡的弥散面积, 充气的增加致使肺顺应性增加, 减少呼吸作功。③叹息:呼吸机中50~100次呼吸周期中, 存在1~3次相当于1.5~2.0倍潮气量的深吸气, 促使易于萎陷肺底部的肺泡定时膨胀, 改善这些部位的气体交换, 防止肺不张, 有利于纠正缺氧[7]。从本次研究结果可见, 实验组院前急救成功率、成功后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提示便携式呼吸机应用于院前急救中确有较好效果, 有助于提升患者急救成功率, 为后续治疗提供帮助[8]。分析原因除了便携式呼吸机的优势外, 人工气囊虽可获得较好辅助呼吸效果, 但在使用期间, 简易呼吸器易发生活瓣漏气, 使患者得不到有效通气, 加上对挤压呼吸囊时压力的要求严格, 如约挤压呼吸囊的1/3~1/2为宜, 不可时大、时小、时快、时慢, 以免损伤肺组织, 造成呼吸中枢紊乱, 影响呼吸功能恢复。因此认为便携式呼吸机在院前急救中具备较好效果。这与邓明勇[9]的研究报道表现一致。

    综上所述, 便携式呼吸机应用于院前急救心肺复苏中可收获理想效果, 有助于提升院前急救成功率, 改善患者各项生命体征,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朝福. 院前急救医学服务模式综述. 医学信息(上旬刊), 2011, 24(9):6299-6300.

    [2] 杨明. 便携式呼吸机应用于院前急救中的价值评价. 四川医学, 2017, 9(11):1317-1319.

    [3] 杨晓玲, 鄢洁兰. 口咽通气管和简易人工呼吸气囊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体会.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0, 23(8):949-950.

    [4] 陈永强. 《2015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解读. 中华护理杂志, 2016, 51(2):253-256.

    [5] 罗美, 曾琪. 院前急救中便携式呼吸机应用的方式与应用效果研究. 中国社区医师, 2017, 33(18):121-122.

    [6] 易朝科. 车载呼吸机在急危重患者院前急救及转运中的应用. 当代医学, 2017, 23(11):88-89.

    [7] 罗朝汉, 王海林, 次珍. 便携式呼吸机在急诊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7, 25(6):65-66.

    [8] 朱亚丽, 徐琴, 孙岚, 等. 便携式呼吸机在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1):120-122.

    [9] 邓明勇. 多功能便携式呼吸机在危重患者院前院内急救中的应用探讨.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6, 1(21):153-154.

    [收稿日期:2019-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