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情设计教学,品味文言文的魅力

    高海燕

    [摘要]统编教材中选编的文言文承载着丰富的美学元素,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教学时,教师要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基于学情设计教学,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掌握阅读方法,领悟文言文蕴含的道理,从而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基于学情;品味内涵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 34-0065-03

    统编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经久传颂的经典名篇,是中国传统文化及民族精神的体现,传达了中国古代仁人的情意与思想。对于小学生来说,文言文相对于现代文而言比较难懂,学习起来也比较枯燥乏味。统编教材选有古诗文一百多篇,其中文言文以浅显易懂、儿童熟悉的故事文本为主。对于文言文这种新鲜的文体,学生初步接触时往往是陌生和好奇的。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对这一文体的兴趣,其次要了解学情,把握文言文的教学起点,引领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下面就以《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教学来谈一谈如何设计文言文教学。

    一、解读文本内涵,关注文言文的魅力

    (一)基于文本内容的解读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笔记体文言小说。短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雅量》,主要讲述了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他们看见道路旁边的李树上结满了李子,树枝都被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居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有人摘下来一尝,的确如此。课文虽简短,只有四十九个字,但是描写却十分生动,故事性很强。如文中的“竞走取之”生动地写出了众孩童争先恐后地摘李子的场面;“唯戎不动”的“唯”字,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王戎与众人的不同;“此必苦李”和“取之,信然”则写出了王戎满满的自信。

    我们再来看看课后思考题的编排:(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此题根据课标提出的中年段学习目标“背诵优秀诗文50篇”而设计。(2)“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这样安排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从整体上了解古詩文的意思,而不要纠结于某个字、某个词的意思,将着力点放在了培养学生自主读懂古诗文的能力上。(3)“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此题是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本课的教学任务首先是要读好课文,感悟和积累文言语言;然后是理解课文并复述这个故事;最后要让学生明白这个故事所蕴含的道理:遇到事情要仔细观察,善于推理判断,避免走弯路,浪费时间和精力,“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二)基于言语实践的解读

    第二学段的学生正处于儿童期向青少年期过渡的阶段,心理活动趋于稳定,他们的大脑内部结构和功能迅速发展,情感认知和知识建构趋于完善,意志发展也开始由他律向自律过渡,对外界事物有了自己的认识态度,开始了自己独立做出判断,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也逐渐增强。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时光如川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杰”为主题,编排了《王戎不取道旁李》《西门豹治邺》《故事二则》三篇课文,都是古代历史传说故事,包括一篇小古文,三篇根据古代经典改编的现代文,内容都是叙述人物故事的。学习《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除了要落实感28人物的语文要素外,还要有意识地给学生渗透学法指导及进行言语实践。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而前面学生已经学习过关于复述课文的内容。在《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教学中落实这一语文要素,就要抓住主要情节,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顺序复述,语言要简洁明了。

    (三)基于审美内化的解读

    作为经典文化流传于世的文言文,以其深厚的思想内蕴、优美的艺术形式,深得大众的喜爱。它浓缩了汉语言文字的精髓,包含着中华民族高尚的思想和精神品质。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诗文是学习语言最有效的捷径,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节奏和停顿,使学生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来,感受到其凝练的语言美及韵律美。由于《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比较简洁,文中的人物对话有问有答,原文中就省略了人们之间问话的内容。朗读时,学生可以发挥合理的想象,给对话部分加上合适的提示语,以补全缺少的故事内容。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王戎的聪明才智,同时感受到故事情节的变化曲折。另外,学生朗读这一课时,还可以加入自己对人物的个性化理解,读出情感,深化感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王戎这个主人公的理解也可以是多元的,可以是聪明机智的,可以是稳重老成的,也可以是善于观察的,通过自主阅读,学生就能感悟到人物身上的发光点。

    二、关注学习起点,基于学情设计

    (一)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

    三年级已经学习了文言文《司马光》《守株待兔》《精卫填海》。因此,学生对文言文已不陌生,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语感以及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于是,我在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时,首先从课题入手,让学生说说题意,再引导学生交流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熟读成诵,自主感悟;不理解的地方看注释和插图;用自己的话讲故事等。然后,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全班进行集体评价,并练习用适当的速度读好课文。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练习句读之间的语义停顿,并且让学生结合注释了解文言文的意思。在讲解“尝”“诸小儿”“游”的意思时,我引导学生运用“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或生活经验”的方法去理解。

    了解学习经验,关注学习起点,对小学文言文教学来说,就是要探测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能否读通、读顺课文,哪些地方他们读懂了,哪些地方他们没有读懂。

    (二)根据学情选择教学内容

    教师是在学生预习的前提下走进课堂的,了解学情和学习起点是备课的前提,教师要善于依据学情来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在完成“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学习目标时,我指导学生明白“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中的“折”应该读“Zhe”的第二声,然后引导他们与“折腾”中的“折”比较。其实三年级的学生对如何读好文言文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悟,课文朗读时就要引导他们读好语义停顿。我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自主练习读好停顿,有难度的句子再适当点拨。如“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初读时学生不容易正确停顿,我便结合插图引导学生练习读好句中词与词之间的语义停顿:“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三)关注学生学习状态

    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首先体现在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把控上,尤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安排时间,控制教学节奏。我在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时,没有直接讲解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而是组织学生有效学习,由学生来读文、谈自己的理解,并相互交流,相互补充,从而完成整堂课的学习。这体现了教师的“教”是充分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之上的,教学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便能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

    其次,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包括学生的发言、学生之间的交谈以及种种学习的迹象,教师都要及时掌握。以往听课时,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组织学习活动,有一部分学生还没有读完,或是有一些小组还在讨论,但因为时间关系,教师就直接进入后面的教学进程了,这样的教师眼中只有流程,没有学生。因此,我在教学本课时,让学生充分地读和讨论交流,很好地关注了学生的学习状态,把握了教学节奏。

    三、夯实基础知识,感悟语言内涵

    (一)理解字词,明白大意

    文言文的教学要落实文字的教学,也就是文言文中每个字的音形义都要讲得清清楚楚,这也是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教学中,我先指导学生重点学习课题“戎”字的音形义以及书写,之后又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文,要求读得字正腔圆,不少一字,不误一字,直至读通课文,这样每一个字的音就读准了。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去理解字词的意思,比如“尝”“唯”“信然”这些词可以直接看注释来理解,“竞走”的“走”与“游”可以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多子折枝”则可以结合插图来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弄明白了,整篇课文自然也就懂了。

    (二)补白想象,丰富内容

    文言文与我们平时的语言表达有差异,文言文追求简洁,往往寥寥数语即能生动传神。譬如《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课文中有一句“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道边李树的果子多到什么程度?”有学生说:“李子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密密麻麻。”有学生说:“李子多到差点压折了树枝。”我顺势引导学生结合文中插图进行想象,一下就丰富了学生头脑中“道边李树多子折枝”的情景。所以,有人说文字简洁是对读者的尊重,因为简洁就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这种文学表达的技巧就是所谓的“留白艺术”。教学中,让学生发挥想象填补空白,这样文本的内容就更加丰富了。

    (三)落实要素,循序复述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学生已经学习过关于复述的内容: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要求“借助提示,复述课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要求“借助表格和示意图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要求“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本次复述是要“抓住主要情节,按照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复述,语言要简洁明了”。《王戎不取道旁李》课后第二题,要求“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故事”,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单元语文要素的体现。为了完成这个教学目标,我采用了三步走的方法:首先,在学生熟读课文后,让他们猜一猜故事讲了什么,使其对故事有个初步的感知;其次,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以后,让他们根据理解讲一讲故事的大致内容;紧接着,我播放课文朗读视频,让学生加上自己的想象,再把故事讲一讲。这时学生就可以把故事讲得生动、有趣、很有吸引力了。这样循序渐进地教学,不仅完成了教学的重点目标,而且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感受了人物形象,领悟了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四、着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兴趣

    (一)熟读成诵,培养语感

    文言文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读。吴忠豪先生说过:“读文言文的价值更在于熟悉文言文这种古代书面语言的表达形式,在于培养文言文的语感。”从这一目标出发,课堂教学要多留一些时间给学生诵读,力求人人都能熟练地背诵。我在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时,首先用人情人境的范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从范读中体会到小古文的语言美、音韵美,增强对文言语言的亲近感。其次,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力求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唤醒和激活文言文,让文言文在学生的生命世界里“欣欣然张开了眼”。我在教学时主要采用了自由读、比赛读、师生合作读、齐读等方式,最终使学生达到了熟读成诵。学生在琅琅书声中,增强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升了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结合插图,理解内容

    《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中的插图直观形象地再现了课文,而借助插图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这也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有效方法。课文配有一幅插图,画了因结满果子而低垂的李树枝,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多子折枝”的意思。在教学文中词语“多子折枝”时,我先问学生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谁能说一说,好多学生举起了小手。我指了一个学生,他很准确地说出了意思:“树上结满了李子,把树枝都压弯了。”我接着问他:“你是怎么知道的?”他回答说:“我是根据课文中的插图来理解的,书上画了一根李子树的树枝,上面结了很多的果子,而且树枝是向下弯曲的,所以我觉得‘多子折枝的意思是树上结了很多李子,把树枝都压弯了。”我表扬了他很会学习,能够结合插图来理解课文内容。

    (三)扶放结合,提升能力

    小古文学习目标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让学生习得文言文的学习方法。《王戎不取道旁李》是统编教材中的第四篇文言文,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三篇文言文,也掌握了一些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因此导入新课后,我就引导学生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然后帮他们总结出一些常用的方法。比如,熟读成诵、看注释和插图来理解、用自己的话讲故事等。有了方法,就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有助于学生把方法运用于实践中。教学时,我先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再出示課文第一句话“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我引导学生用看注释的方法来理解“尝”;让学生回顾《精卫填海》中“女娃游于东海”这句话,理解“游”的意思是“游玩”;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诸小儿”的意思;剩下的课文内容则让学生运用已知的方法交流和感悟。

    五、领悟蕴含道理,传承经典文化

    (一)紧扣习题,感悟形象

    王戎是三国魏末“竹林七贤”之一,他从小就比较聪明,有智慧。《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小古文,就是通过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来表现他的聪慧。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王戎的形象,我紧扣课后习题第三题进行教学,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提出问题后,我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及生活实际进行思考,然后回答。其中有一个学生的回答有理有据,说得特别清楚。他说:“这棵李子树是长在道路旁的,每天来来往往的人很多,李子如果成熟了,自然会有人去摘了吃。如果李子是甜的,很好吃,必然很快会被人们吃掉,但现在李子很多,把树枝都压弯了,说明李子肯定是苦的,不好吃,所以人们才不会去摘。”这时我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只有王戎知道“此必苦李”,进而使学生感受到了王戎善于思考并能进行推理判断的特点。

    (二)迁移学习,传承经典

    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缩影,是民族文化中的精华,要想丰富学生的小古文学习,拓展延伸是离不开的话题。当学生感悟了王戎善于思考、善于分析的人物形象后,我又设计了一个较为开放的话题:“读了这个故事你联想到了谁?”学生马上想到了司马光、曹冲等人物。然后,我又进行同类文章的迁移阅读,让学生用本节课所学方法自学《杨氏之子》。因为《杨氏之子》和《王戎不取道旁李》都选自《世说新语》,而且表现的都是少年儿童的聪慧与机智,学生学起来很有兴趣,在对比学习中,他们对王戎的形象又加深了理解。我还推荐学生课下阅读《世说新语》这本书,让他们去感受书中有趣的故事和人物的智慧,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慢慢地在学生心中积淀下来。

    总之,统编教材中选编的小古文题材众多、类型丰富,以文字的形式承载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教师在教学时要基于学情设计教学,帮助学生提高小古文的阅读能力,让学生爱上小古文,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