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堂“有教有育”的再认识与思考

    顾建华 游大庆

    摘 要: 体育承载着健身育人的重任,体育课堂中的“有教有育”贯穿于课的始终。本文从“有教有育”的再认识入手,结合课例就如何优化教学设计以及实施策略进行实践思考,为实现学校体育的健身育人宗旨提供参考。

    关键词:“有教有育”;课堂教学;再认识;设计与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96?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5-2410(2021)02-00-02

    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要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习惯性地过度关注于“教”,而对学生的“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思想上的忽略、教学中的忽视。因此,本着坚持“健康第一、育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如何优化体育教学设计,把“有教有育”贯穿于体育课堂的始终,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是一线教师需要不断实践和思考的。下面笔者结合课例就“有教有育”的设计与实施进行探讨。

    一、“有教有育”的再认识

    (一)什么是“有教有育”

    关于教育,国家教育方针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其本质是培养人,核心是培养什么人。那么什么是“有教有育”?从字面上来看,有教有育可以理解为既要教授知识技能,又要培育行为品德,教中有育,育中有教,即“教”“育”兼顾。课堂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和“育”,是真教育。反之,有教无育、无教有育、无教无育则是伪教育。

    (二)小学体育课堂中的“有教有育”

    体育承载着健身育人的重任,体育课堂既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技能和方法,得到锻炼,还要在行为、品德方面受到教育,即“有教有育”。在小学体育课堂中,教师不仅要明确教(学)什么、怎么教(学)、为何教(学),还要明确育什么、怎么育、为何育。纵观常态体育课堂,教师对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教”是比较显性的,而对学生行为和品德的“育”相对要隐性得多,这就需要教师在体育教学设计与实施中“有教有育”,力求做到课前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课中巧妙预设、精彩生成,课后注重延伸、提升合力。重“教”轻“育”不可取,流于形式的“教”“育”要不得,只有将“教”“育”并重贯穿于整个体育教育过程中,达到健身育人的目的,体育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

    二、“有教有育”的设计要点

    (一)教材分析要挖掘最佳契合点

    每个体育教材都有其独特性与教育性,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健身育人价值,充分认识它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发展,并根据教材特点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同时理清这个教材与学生发展的最佳契合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有教有育”,充分发挥教材培育學生的价值。例如本课例耐久跑教材,不仅具有锻炼学生心肺功能的健身价值,而且还有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耐挫力等方面的育人价值。再从学生发展来看,儿童少年的心肺功能处于增长阶段,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增,同时学生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持性也逐渐发展起来,通过锻炼培养意志品质和耐挫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基于此,笔者设计耐久跑单元第1课时教学内容为《趣味跑》,通过在教学中融入游戏、音乐、合作等,丰富内容趣味性,同时给予有效的学法指导和教育渗透,以达到健身育人的目的。

    (二)学情分析要把握最近发展区

    众所周知,除了智力,在心理发展上同样存在着“最近发展区”。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是迅速的,变化快,可塑性强,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基于此,教师在分析学情时不仅要分析授课对象的身心特征,而且要分析处于这个年龄段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水平,以及学生可能达到的知识、技能水平,更要站在学生心理发展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怎么办。如本课对象为水平二四年级学生,其思维发展从原有的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自我意识初步开始形成,喜欢与同伴协助参加一些富有挑战性的练习,但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相对薄弱,缺乏一定的耐挫力。对此,笔者设计趣味游戏“寻找空间”,以胶圈为器材,以问题为主线,从作为障碍物的单人跑到作为负重物的两人持圈合作跑,再过渡到多人合作跑,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游戏:怎样跑得轻松?(有节奏的呼吸)→怎样跑得安全?(主动避让)→怎样跑得平稳?(协同配合)→怎样跑得持久?(学会坚持)通过问题串形式展开教学,层层推进,环环相扣。这种由身体活动的体验到心理变化的经历所表现出的学生行为与品德,远比单纯的说服教育要强百倍。

    (三)目标制定要体现明确指

    向性

    在制定学习目标时,教师应结合本课主教材内容的特点与作用以及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充分体现其明确指向性,且具有可操作性。通常从知识与技能、体能素质、情感体验与品质培养三个方面进行目标内容的呈现,并且能够用可观测、能量化的语言来表述,充分体现“有教有育”在学习目标中的具体落实。如本课学习目标:1.了解耐久跑中呼吸的重要性,知道呼吸的节奏与方法;2.90%以上的学生能做出小步子、跑平稳、快节奏、匀呼吸的动作,60%以上的学生能做到在跑动中有节奏地呼吸,跑得轻松自然,表现出主动避让、灵敏躲闪的行为;3.积极参与游戏,能与同伴协同配合安全地跑动,坚持跑完全程,体验成功乐趣。这里学习目标既有学习、锻炼方面的“教”,又有培养方面的“育”,有理有据,内容具体,表述规范,可以在体育课堂上进行具体落实。

    (四)教学环节要优化要素融

    合点

    教学环节涉及的要素较多,且每一个要素都不容忽视,在教学设计中需有机整合,明确、具体,做到可圈可点。如热身活动中要渗透爱护器材、安全防范等;教师讲解要领时,既要提示学生听什么,又要让学生明确学会倾听也是一种礼仪;示范动作时,既要引导学生看什么,又要让学生懂得尊重他人;组织游戏时,设置不同规则逐步增加练习难度,要让学生明白遵守规则的重要性,进而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要渗透学法指导,小组学练的合作学习要渗透合作意识,优差互补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要渗透团队精神;而放松活动既要达到一定的放松目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体现科学性和合理性,还要让学生懂得放松活动的重要性,促进学生学会用科学方法参与体育活动,增强科学锻炼的意识;师生总结同样要体现技能掌握方面的“教”和行为品德方面的“育”;布置课后作业要让学生带着任务从课上走向课下,从学校走向家庭、社区,为下一节体育课做好身心准备。

    (五)学习评价要呈现客观多

    元化

    要想充分发挥学习评价的育人功能,在评价方法、评价标准以及评价主体等方面呈现多元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进一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同时,从多方面收集到的评价信息,能够比较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情况,这样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教”和“育”。如笔者针对水平二四年级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处于开始形成阶段,设计了课前导学自评表、课中学习互评(口头评价)和课后检测自评表,让学生比较客观正确地进行学习评价。实践证明,这种多元评价方式的体育课堂深受学生的喜爱,有效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和发展。

    三、“有教有育”的实施策略

    (一)运用积极心理培育健康

    心理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在体育课堂中,教师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对学生实施“教”的同时,需要密切关注学生在活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行为,如焦虑、嫉妒、狭隘、不合群、情绪失控等行为,应进行及时、有效的“育”。每个人都有被人认可和欣赏的心理需求,运用积极心理培育学生的健康心理,需要教师以积极性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积极潜能,以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行为动机。如本课多人合作跑游戏环节,面对个别学生的消极行为,笔者没有给予正面批评,而是采用集体教育的方式引导学生如何在规则下去赢,同时如何有尊严并且体面地去输。从积极的心理品质层面,教师既要肯定学生积极的一面,又要提出希望,让学生在相互倾听与交流中真切感受到教师对他的认可与关爱。同时教师有温度的帮助,促使学生用标准衡量自身行为,并正视不足进行自我教育。

    (二)巧抓生成资源培育健康

    行为

    体育课堂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生成资源,有的对教学活动起着积极作用,有的则具有消极性。作为教师,要能够准确判断课堂生成将对教学带来什么影响,并及时做出针对性强的“教”和“育”。如两人合作跑游戏环节,要求学生在跑动中寻找安全的空间,对于主动避让的个体学生,笔者及时予以当众表扬,使其更加积极、投入,同时原本扎堆跑的群体学生也逐渐散开了,表现出主动避让行为的学生越来越多。再对照本课学习目标对“育”的表述是:“表现出主动避让、灵敏躲闪的行为,积极参与游戏,能与同伴协同配合安全地跑动,坚持跑完全程,体验成功乐趣。”显而易见,这节课的目标达成度很高。其实,课堂教学中的生成资源,有的属于认知范围内的,教师可以通过精心预设来演绎精彩课堂;对于非认知范围内的,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智慧,巧抓课堂生成性的教育资源,因势利导,有效培育学生的健康行为。

    (三)注重课后延伸培育健康

    习惯

    课后延伸是体育教学从课上向课下的一种延续,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锻炼,但教师要密切关注个体差异,充分发挥家长资源,有针对性地进行提优补差,万万不可“一刀切”。如学弱生在课上表现得缩手缩脚,怎么办?对此,笔者先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给予必要的学法指导,再师生共同制订学习计划。同时,与家长沟通,反馈学生在校表现,真诚给予温馨小提示,让家长感受到教师是真心关爱他的孩子,从而赢得家长的信任,通过家校合力有效培育学生的健康习惯。

    四、结语

    总之,体育课堂中的“有教有育”,需要教师遵循学生成长规律、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健康需要,在关注显性的“教”的同时不可忽视隐性的“育”,优化体育教学设计,有效运用策略方法,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真正实现学校体育的健身育人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