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绿地色彩的影响要素研究

    董茹浩 张帆

    

    

    摘要:在当前社会背景需求及现有城市道路绿地研究不平衡的情况下,进行城市道路绿地色彩规划问题的研究,以期为解决城市道路绿地规划中色彩设计问题提供理论参考。参照实践层面城市色彩规划设计流程,从宏观目标定位、中观分层分类、微观景观元素三方面梳理影响道路绿地色彩的关键要素。建构影响道路绿地色彩的要素体系,并以其作为城市道路绿地色彩规划的依据,建构色彩控制的理论框架。为道路绿地色彩规划设计提供参考,对道路绿地色彩控制的可操作性问题进行反思,针对道路绿地色彩规划面临的困境,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城市特色 道路绿地 色彩影响要素 色彩规划 色彩控制

    中图分类号:TU9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1)03-0127-03

    引言

    我国高速城市化发展形成的一个重要难题是如何化解城市特色危机Ⅲ。城市色彩是居民感知城市特质的重要因素,道路是城市意象最基本的组成元素,除了承担交通功能外,其两侧景观的色彩也会给人留下某种印象,成为人们感受城市特色的一种线性要素。自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后,不同于以往大范围、大尺度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宣传模式,“最美道路”等城市特色景观路的新闻屡屡被人提及进行城市形象宣传。在规划时如何抓住道路绿地色彩的影响因素,发挥道路色彩的视觉营造优势,塑造城市特色、寻求城市长足发展,成为值得从规划层面进行思考的问题。

    一、已有研究评述

    以中文知网数据库为文献检索来源,依据以下检索条件选择分析文献:①检索项选择“题名”,检索词依次设为“道路绿地”、“道路景觀”;②排除非城市道路绿地类型但存在内容交叉的概念,如“乡村道路绿地”、“校园道路绿地”、“工业园区道路绿地”等;排除工程技术、土壤学、管理学等领域中探讨道路绿地的文献;③研究中选取“核心期刊”和“学位论文”类型保证权威性。综合整理结果显示,用于分析的文献共计362篇,包括114篇核心期刊论文、248篇学位论文,文献的时间跨度为23年,归纳为“规划设计与提质改造”、“研究调查与评价”、“实践项目分析”、“客观规律分析”4个类别,文献信息见表1。

    首先,“规划设计与提质改造类”文献的数量最大,其中总体层面上探讨道路绿地的规划设计和提质改造问题的文献占最大比重,其余研究成果可归纳为视觉景观、环境生态、地域文化、公共安全、批判与反思五个方向。第二,“研究调查与评价类”文献的数量仅次于“规划设计与提质改造”类文献;研究者从历史与进展、建设情况与使用状况、植物种类与配置三个视角进行研究,其中植物种类与配置视角在“调查与评价”方向中占比最大。第三,“实践项目分析类”文献呈现4个切入点,包括实践项目的总体介绍、针对特定类型的道路绿地研究、基于特定导向的道路绿地研究、突出某项技术或原理的实证应用。第四,少数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道路绿地规划设计相关的客观规律上,从不同的领域以不同方式进行研究和描述。

    目前研究呈现三个趋势:研究道路景观对于城市风貌、特色塑造的作用,评价分析建设现状,研究道路景观中人的行为及主观感受。而植物作为道路景观中占比最大的要素,其色彩必然对城市风貌、特色、视觉感知造成影响,但此类研究较少,尤其是在规划层面上。基于上述分析,从道路绿地色彩控制角度切入,研究城市道路绿地色彩规划的问题,符合城市道路绿地研究与实践的发展趋势。

    二、研究概念界定

    道路绿地对于创造城市形象特色有重要作用,对“道路绿地色彩”进行定义确有必要。但在道路绿地研究范围内,对于“色彩”这一特色塑造重要景观要素的文献研究较少。以中文知网数据库为文献检索来源,检索“题名”依次设为“道路绿地”、“道路景观”,并选择“关键词”为“色彩”,仅检索出数篇研究,且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总体层面的实践项目分析、调研与评价、植物色彩配置这3个方面。

    有关城市道路色彩的研究多附属于城市色彩规划领域,除了在实践案例研究中提及道路绿地色彩,专门针对道路绿地色彩进行理论分析的研究较少。城市色彩规划领域的研究经历了从“开始意识到城市色彩问题的重要性”到“探究如何实现城市色彩规划”的发展,产生较多理论与实践成果;主要包括“对城市建筑色彩进行专题研究”以及“从城市角度进行宏观系统性研究”两方面;研究与实践对象多为城市整体和城市建筑,主要集中于静态景观领域,对于以植物等软质景观要素为主、较为动态的道路绿地应该如何实现色彩控制的研究较少。

    20世纪末“城市色彩”也曾被视为“伪命题”,但随着实际诉求和理论研究的增多,如今中国城市色彩领域的研究日趋成熟,国内很多学者对“城市色彩”、“城市建筑色彩”、“城市环境色彩”等概念进行过阐述。但因目前笔者查阅文献未找到“城市道路绿地色彩”这一概念的明确定义,所以参考“城市色彩”和“城市道路绿地”释义,综合自然与人文因素,将“城市道路绿地色彩”界定为:居民对城市道路绿地色彩的理解与共识,包括城市道路红线范围内的道路、绿地、小品及红线两侧的背景色彩;研究对象不仅仅是某一要素个体的色彩属性,而是居民在其中活动的色彩环境,包括有形的色彩要素与关系以及无形的色彩感受与认知。

    三、城市道路绿地色彩影响要素分析

    城市色彩规划通常在调研分析后,经过城市色彩总体规划、城市色彩分区规划、控制性色彩规划、修建性色彩规划、建筑色彩设计等进行从宏观到微观不同层级的规划实现色彩控制。参考实践层面城市色彩规划的流程,道路绿地色彩也可通过总体色彩规划、分区色彩规划以及色彩设计等不同层级来实现。下面对各环节有可能涉及到的影响要素进行选取。

    (一)宏观层面的色彩影响要素

    在宏观层面进行道路绿地色彩总体定位时,首先应考虑的就是道路绿地现况中本身存在的色彩特质,一方面是特定气候条件下较为稳定的环境色彩,另一方面是长期积累形成的具有风土特征的人文色彩,这是进行道路绿地色彩规划时首先应考虑到的色彩影响要素。

    1.自然环境对道路绿地色彩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是色彩的基本载体,包括土壤岩石、江河湖海、地形地貌等,是道路绿地色彩形成的根源,对色彩影响显著。土壤岩石提供了道路绿地的基底,为道路绿地中占比较大的植物提供了地域性的生境,同时也可以作为道路绿地中的小品材料影响整体色彩。临河、滨江、沿海道路绿地色彩受水面色彩影响较大,不同地域的水体呈现出的透明度及颜色深浅不同,在目之所及的范围内丰富了道路绿地色彩。在视野内可以看到山的城市道路上,山体作为色彩对景或色彩边界为道路绿地增色添彩。除以上因素外,素有“城市骨架”之称的道路常与地形融合规划,地形地貌的丰富变化使道路绿地呈现出富有个性的视觉色彩效果。

    2.历史人文背景对道路绿地色彩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影响了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长期作用,影响着城市建设过程中道路绿地的色彩意向。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道路绿地也有不同的特征及风格,色彩作为道路的基本属性之一,也会受到时代变迁的影响。历史人文因素对道路绿地色彩的影响是含蓄深远的,色彩作为最形象的视觉元素,在漫长历史和深厚文化的选中择每个道路绿地色彩都是,将文化内涵与地域特征加以表述。

    3.两者共同作用影响道路绿地色彩。自然因素会引发人们对道路绿地色彩主观感受的不同,并由此产生心理反应和色彩选择。如热带地区道路绿地规划中,在可选择的范围内多喜欢偏冷的色彩以获得凉爽感,而较为寒冷的地区则多选择暖色。目前,自然要素与城市越来越融合,但不同的地域环境下二者对道路绿地色彩影响的比重不是恒定的。自然环境特殊的城市如滨海城市,道路绿地整体色彩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而在文化精神影响较深远的城市如文明古都,则人文因素对道路绿地色彩的影响更为突出。

    (二)中觀层面色彩影响要素

    城市不同区域的特点和属性不同,相对应的城市道路的性质与职能不同。参考城市色彩规划,在宏观层面的色彩总体目标确定后,下一步通常是提出分区色彩的构思及定位,明确区域色彩和整体色彩的关系。根据分区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定位提出与之相应的色彩控制方案,是宏观策略分区的具体实施和深化。在中观层面进行道路绿地色彩构思时,应分类考虑各因素对于道路绿地色彩的制约和影响。包括道路周边的建筑环境色彩作为背景道路绿地色彩的影响,城市道路尺度及承载功能的不同,对道路绿地色彩的限制以及植物选择和其动态变化对道路绿地色彩规划效果的综合影响。

    1.周边建筑环境对道路绿地色彩的影响。在人眼的视觉反应中,城市道路两旁的建筑是道路绿地边界的主要构成元素,是道路绿地的重要背景。不同地域的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以及多样的建筑观形成了不同类型、体量的建筑,构成了丰富的建筑形态,形成与之相应的整体色彩风貌,作为背景对道路绿地色彩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建筑的色彩风貌可以丰富道路绿地景观,道路绿地色彩可以修饰建筑立面,二者相互作用影响色彩画面的可识别性。

    2.城市道路性质及等级对道路绿地色彩的影响。城市在不断发展建设中逐渐形成不同功能的分区,道路立地条件不同其道路性质也不同,相对应的,道路绿地色彩也会受到影响和制约。以自然景观为主的生态景观路,色彩种类不宜过多,宜采用大尺度色彩界面形成自然、稳定、连续的景观通廊;地处文化区或以文化内涵为主题的城市道路,道路绿地景观色彩控制应以尊重现有的色彩为主,适当增加地方典型色彩体现特色。此外,根据道路在城市中的地位、交通特性的不同可分为不同的等级,道路绿地色彩也应结合不同等级城市道路的功能要求和观赏特点进行规划。

    3.植物色彩的影响。在道路绿地组成中占比较大是植物这类软质景观元素,道路绿地色彩也主要来自植物景观色彩。植物色彩除了通过本体固有色彩表现之外,还会基于其自身生命活动规律及季节轮换,在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的季节展现出不同的色彩,为道路绿地注入丰富的动态色彩变化。叶色因群体效果显著,且在一年当中有较长的观赏期,是植物色彩的主要表现形式;大部分植物的花、果、干的色彩在道路绿地色彩中所占比重不大,但在不同季节呈现生长、凋落等变化,增添道路绿地色彩丰富度。

    (三)微观层面色彩要素梳理

    细化到微观层面,城市道路红线范围内各景观元素的色彩及组成也会对道路绿地整体色彩产生影响。

    1.城市道路色彩的影响。“在可供人们观赏和停留时间较长的地方,地面的色彩设计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车行路、步行路与无障碍道路等承载功能不同,相对应呈现的色彩也不同。车行道路一般以黑、灰等色彩为主,较易与周围环境相融,增强整个空间的一致性、导向性。步行道路色彩一般为较为素雅的青色、暖黄色,营造温馨、休闲的氛围。无障碍道路色彩更为明亮、鲜艳,以形成醒目的效果。城市道路作为道路绿地组成的一部分,其色彩的差异影响道路绿地色彩的整体呈现,直接影响人的安全和心理感受。

    2.各类设施色彩的影响。人的视线眼高大概在150-180cm之间,在视野受到道路边界环境限制的情况下,对视线范围内景观色彩的感觉更敏锐、感受更强烈,因此在目光所及范围内存在的各类景观设施,其色彩虽然在整体色彩中占比较少,但常作为点缀色或代表色起到标志性色彩作用。影响道路绿地色彩的小品包括路缘石、自行车停放站、车挡柱、护栏、公交站台等道路交通设施;交通指示、地标、导览牌、街边雕塑等导视设施;变电箱、路灯、灯笼、地灯、投射灯等照明设施;垃圾箱、座椅等生活设施;商品亭、管理用房、公厕等服务设施。在色彩规划时,应统筹考虑安放位置及色彩搭配。

    3.组合色彩的影响。在人眼的视觉画面中,多呈现的是多元素色彩搭配组合的色彩效果,在视觉美感和使用功能两方面对道路绿地整体色彩呈现产生影响。一方面元素组合构成了多样的色彩画面,丰富了观赏者的视觉感受。另一方面在使用功能上,人的情绪受到包括色相、明度、饱和度、对比度等色彩的影响。对比强烈、高明度、高饱和度的色彩画面易激发人的高涨情绪,反之会给人带来平静之感。同时,深色调景观有移向观赏者的趋势,使人感觉实际空间更小;浅色调景观则有远离观赏者的趋势,使人感觉空间开阔、明亮。

    四、道路绿地色彩管控方法

    色彩是一个复杂的理论体系,色彩本身就有明度、纯度、色相的差异。而道路绿地色彩又具有组合构成性、客观限制性、动态变化性等特殊属性。道路绿地色彩不能设定,只能进行规划控制,通过对各影响要素色彩的物理属性进行规划,营造色彩效果和氛围,引发人们的主观联想,从而形成对道路绿地整体色彩的主观评价。

    (—)宏观层面综合分析因地制宜

    道路绿地色彩如果忽视客观存在的自然条件和特色人文,仅对相似案例照搬照抄或按照上位者的喜好进行规划,必将走向色彩趋同或不伦不类的结局。在越来越重视城市特色营造的当下,道路绿地色彩规划只有顺应趋势,结合地理自然景观、人文环境条件,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道路绿地色彩规划首先应重视城市自然环境的影响,为色彩总体定位提供基本信息。在道路绿地色彩规划前必须对影响色彩呈现的自然环境要素(表2)进行全面的资料收集和现状调研,对当地自然环境全方位了解并总结。道路绿地色彩随自然环境变化而变化,无法进行人工干预,应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典型自然地理特征等基础资料,确定所能表现的色彩范围。

    在色彩总体定位阶段,从历史文化角度厘清城市景观色彩形成的脉络,有助于色彩规划的顺利进行。通过资料研究和色彩审美调研对涉及到的历史人文因素(表2)纳入全局进行考虑,有意识的筛选和传承具有独特地域属性的色彩。在尊重地域人文特色的同时,与现代审美意识、地域性的色彩认同感等有机结合,因地制宜提炼色彩主题,使道路绿地色彩规划的总体目标不仅能体现地域特色,也能符合当地使用者意向。

    (二)中观层面明确制约强化功能

    城市道路尺度、承载的功能、所处的功能区不同,道路绿地色彩表现重点就不同。结合城市资料和场地现状调研,明确政策规范等制约因素(表2)。

    首先,将规划区域按照城市功能、用地性质等属性进行划分,根据不同特性划分控制结构,确定分区的道路绿色色彩基调,提出每个区域道路绿地色彩规划的分区构思。在分区色彩构思指导下考虑周边建筑环境色彩的影响,协调整体色彩呈现,创造整体和谐的道路景观效果。例如,商业型道路色彩应注重效率感和节奏感,局部色彩突出热情、温馨及休闲氛围;居住型道路绿地色彩应具有温馨、亲切、安静、舒适、干净的特性;行政办公型道路绿地色彩应强调庄重、简洁、明快;工业型道路绿地色彩应符合高效、现代、清爽的特征。

    第二,道路绿地在分区色彩规划的同時应考虑不同道路类型及等级的特点,创造符合道路性质的色彩氛围。城市快速路上的车行速度较快,考虑到快速通行的安全保障和高速动态观赏特点,道路绿地色彩以大尺度的深绿色为基调,营造同一或规则变化的连续性、大尺度的色彩效果。城市主干道联系城市内部各用地分区,车行和人行汇集,道路绿地色彩规划应兼顾高速和低速观赏特点,营造简单明快的色彩空间氛围,同时在色彩运用上体现城市特色。城市支路的以低速动态或静态观赏为主,更讲求道路色彩在较小尺度上的丰富度。

    第三,植物是影响道路绿地色彩呈现的直接要素,在中观层面应充分考虑植被的生长习性、观赏特点等,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确定可选择的植被范围,包括乔木、灌木、草本花卉。同时应考虑植物季相变化的影响,确定可进行优化的色彩控制方向,包括植物的基调色、配合色、点缀色的色彩选择。以便调节道路绿地的基础色彩环境,创造特色景观。最后,基于线性景观特性,确定道路绿地色彩的分区规划和调和策略,保证道路绿地色彩环境的协调统一,并从色彩角度出发强化其功能特性,展现城市特色道路绿地景观。

    (三)微观层面统筹选择综合控制

    宏观和中观层面是道路绿地色彩规划的纲领,而微观操作层面的设计与技术才能保障纲领的推行和实施。微观控制具体指细致的色彩选择与应用,也是对道路绿地各影响要素的色彩进行组合和设计。

    对大量景观元素的色彩信息与数据进行有序地分析和归纳,进行色彩现状还原,发现现况问题。此过程中需要对色彩信息进行整合和精简,选择有代表性的色彩,按色彩学方法进行整理,将土壤岩石、建筑立面、植物、小品、光照、云量等微观具体的色彩来源或色彩调节因素进行分类,建立色彩数据库,为科学的色彩设计提供参考和依据。

    掌握各影响要素色彩类型、色相、明度、彩度以及色彩变化规律,在宏观及中观控制策略的指导下,根据色彩构成的基本规律及用色习惯,确定色彩搭配及各要素的组合方式、面积比例。统筹考虑色彩观赏层次、色彩构成比例、色彩与材质体现、色彩变化等进行规划调整,确定规划控制方案。整个微观层面的操作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规范化得确定控制指标,清晰地表述或模拟色彩画面的构成效果,保障色彩规划的有效实施。

    结论与讨论

    本文以城市色彩规划为参考依据对道路绿地色彩规划影响要素进行分析整理,提出道路绿地色彩控制的理论框架。但目前我国城市色彩规划由于缺乏政策支持、可操作性不强、公众参与度不高等原因,存在方案停滞、实施效果不佳等情况。基于以上研究的局限性,针对道路绿地色彩规划目前面临的困境,提出我们下一步应思考和解决的问题:①如何使道路绿地色彩规划的内容和成果融入现有的规划体系,纳入城市目前的法定规划,实现有效管理。②如何用可操作的技术方法实现各影响要素间的色彩组织与协调,实现实际地控制。③如何在个人对色彩主观意识差别较大的背景下,形成城市道路绿地最大化的色彩共识,实现更符合时代发展的规划。这些都是未来针对道路绿地色彩规划可能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