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创新 勇担责任

    王求

    

    

    

    从2004到2014年,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然而这十年,对于每个媒体、每位个人都是一段不可磨灭的历程。这是政治经济风云变幻、科技手段日新月异的十年,这是传媒生态、传播手段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十年。中国之声十年走过的道路,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时代变迁的缩影、传媒变革的缩影。

    十年,我们行走在变革的路上

    从延安诞生之日起,中央电台的第一套节目一直是中国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广播频率,是国家电台的主频率,代表着国家电台的形象和地位,包括《新闻和报纸摘要》《全国新闻联播》《新闻纵横》《小喇叭》等屹立多年的品牌栏目都是在第一套节目播出,七十多年来始终肩负着传递国家大政方针、引导舆论、关照民生的媒体责任。

    进入21世纪,在“频率专业化、管理频率化”的思路下,中央电台启动频率专业化改革,将第一套节目改版为新闻综合频率。2004年1月1日凌晨3点55分,中国的上空开始出现一个全新的呼号——中国之声。改版后的全天节目以新闻为主体,主要功能目标是“集散天下新闻的总平台,解读重大新闻的思想库”,中央电台第一套节目迎来第一次里程碑式的变革。

    2008年8月25日,中国之声再度启动大刀阔斧的新闻改革,在业界开创“板块+轮盘”模式,彻底颠覆了传统新闻播报样态,追求“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话语权”的新闻传播速度和及时“解读、点评、追问”的新闻思想高度。中国之声新一轮改革在传播理念、内容定位、节目形态、编排方式、传受互动等诸方面均有重大突破,“快捷”“权威”“深度”“独家”成为中国之声的新标志。

    针对中国转型期信息鱼龙混杂、思潮泥沙俱下的现状,中国之声于2011年10月8日启动新一轮改革,提出国家电台新闻频率应担负的六大责任:“专一、专业做新闻”“促政通谋人和,搭建党和政府同人民大众桥梁”“追寻真相,推动国家、社会、公民进步”“追求真理,构建主流价值观”“服务大众,坚持人性、人本、人文”“记录中国,建设国家级声音档案”,做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中国国家新闻广播。

    十年回望,我们始终把增强创新意识和发展意识作为践行使命、履行职责的根本途径,主动顺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传媒业发展新趋势,科学制定发展战略与规划,探索出一条遵循传播规律、符合广播特点、紧随时代潮流的发展道路。从综合频率到专业新闻频率,从录播到全天候直播,从传统广播到新媒体,中国之声坚持创新观念、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使新闻事业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使国家电台的传播能力不断增强,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十年,我们见证每一个新闻现场

    十年,中国之声与时间竞速,带领听众穿行在新闻的世界。无论是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还是在人迹罕至的边陲荒岛;无论是在乡情浓郁的田野村落,还是在贫困落后的山乡僻壤;无论是在国内救灾抢险的第一线,还是在国际重大事件的最前方……哪里有重要新闻,哪里有鲜活素材,哪里就有中国之声记者的身影,哪里就有中国之声的声音。

    在突发和灾难事件中,广播不可替代的作用表现得更为充分。当电视不能收看、报纸无法送达、网络失去互联、手机信号中断时,广播成为唯一能够传播信息的通信工具。在灾难降临之后的日日夜夜,天空中的电波甚至等同于生命通道。

    2008年1月,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遭遇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数十万旅客和车辆滞留途中,众多县市电力中断、交通中断甚至供水中断。从1月21日开始,中国之声打破既定节目编排,推出不间断特别直播节目《爱心守望 风雪同行》,在冰雪灾害肆虐的十余天里,以最及时的报道、最有效的服务、最充分的互动,为受灾群众服务,为滞留旅客服务,为通电、通路、安民服务。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中国震动,世界震惊。中国之声立即启动应急报道机制,当天19点整,推出24小时不间断特别直播节目《汶川紧急救援》,连续22天,为抗震救灾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支撑、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凸显了广播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50余名记者通过海事卫星电话随时连线、第一时间发回救援及抢险进展,中国之声成为全国听众尤其是灾区群众获取相关信息最快捷的途径。

    冰雪灾害、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上海世博、神舟飞天、嫦娥探月、重测珠峰、南极科考、金融危机、气候谈判……中国之声始终紧随时代步伐,用声音记录并传播中国声音,予人信心,给人力量。一批批记者克服艰难险阻,冒着生命危险第一时间突进现场、坚守一线,以英勇的壮举书写了光辉的篇章,以无畏的精神赢得了人民的敬重。

    十年,我们探索和挖掘真相

    十年,中国之声严守舆论监督阵地,积极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密切关注社会热点、社会难点,积极促进问题解决、社会和谐,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履行“铁肩担道义”的承诺。

    十年间,中国之声平均每年播出与舆论监督相关的新闻3600多条,大量独家稿件引起社会强烈反响。比如2004年3月播出的连续报道《假药流进北京城》,揭露了药贩子、生产厂家以及医院之间的非法利益链条;报道《河北农民工讨薪不成服毒自杀》,农民工家人获赔26万元;报道《南京市民热议梧桐被砍,城市建设遭遇两难处境》,南京市政府全面调整政策;报道《吉林干部送钱强征农民耕地》,政府出面纠正错误做法,还农民自主选择权;《3·15特别调查:一针一万的天价医疗费》,患者医药费全部得到退赔;《平顶山学院大学生教学楼里打地铺》,报道第二天学生全部搬入宿舍楼……

    这十年,涉及社会安全的公共危机事件发生频率加快、复杂性增加,中国之声在关注社会热点时,着力创新传播方式,开设了《央广新闻热线》《央广求证》等栏目,回应百姓密切关心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难题,并通过客观公正的采访调查为听众去伪存真、答疑解惑,切实发挥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减压器”和“稳压阀”的作用。在多次热点事件中,中国之声让真相还原,让真理传播,强力提升国家新闻广播的权威特性和责任形象,充分发挥了主流媒体的正能量作用。

    十年,我们守护民生与梦想

    十年,我们充分发挥党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始终把“深入基层”“走进群众”作为工作常态,深入了解普通百姓生活,感受群众的喜怒哀乐,了解掌握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现实需求。

    中国之声持续推出“走转改”系列采访活动,从领导干部到编辑、记者、主持人全体动员,上百个“走转改”采访团的足迹遍布全国包括港澳台在内的34个省市区,深入地方县市的贫困村寨实地采访,与当地干部群众亲切对话,聆听来自基层的声音。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多次以记者身份,走进田间地头、车间,面对面了解群众、服务群众,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只有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到群众的所思、所想;只有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我们的新闻事业才能永远充满活力、蓬勃兴旺。

    十年,我们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在冰天雪地的黔西北高寒山区,中国之声记者徒步走进与外界隔绝的梅花山深处,反映当地群众的燃煤、饮水、用电难题;中国之声报道乌蒙山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方方,并为他联系外界的大医院进行救治。中国之声真诚为听众服务,主持人向菲连续三次劝服潜逃在外的杀人嫌疑犯自首投案,《千里共良宵》等节目给无数人带来心灵的安慰和生活的希望。

    中国之声积极树立公益形象,在广播电视媒体中独创公益报时新形式,联合全国性公益组织,依托公益项目和公益行动,邀请“当代雷锋传人”郭明义、慈善大使王振耀、篮球巨星姚明等人进行公益报时,营造健康向上的公益环境,传递关爱互助的公益理念。同时,中国之声通过“爱心助盲”“母亲邮包”等公益活动,关注弱势群体,传递温暖与关爱。

    十年,我们展现思想的锋芒

    十年,我们勇敢突破广播提供信息服务、休闲娱乐的固有形象,让广播成为有思想、有智慧的媒体。当社会舆情日趋呈现多元复杂的状态时,中国之声在节目中理性思考,独立发声,牢牢掌控主流媒体话语权。

    为拓展新闻节目的评论深度,提升国家电台的舆论引导力,中国之声自2009年以来,建立了庞大的专家库,培养了一支高质量的观察员队伍,邀请国内政治、经济、法律、外交等领域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传媒人士甚至部委发言人,点评事实,解读新闻,与中国之声新闻工作团队共同打造具有央广特色的新闻评论,包括国家行政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魏礼群,中宣部原副部长龚心瀚,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周瑞金,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曾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的巴曙松,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副主任金一南等,都被纳入中国之声的解读评论平台。通过将动态新闻播报与观察员的新闻解读结合,使得中国之声的新闻观点和评论信息量大、分析深入、评说精彩、导向正确。

    此外,中国之声积极拓展信息触角:与交通、公安、民航、气象、地震、安监等多个国家应急系统实时连接,与覆盖全国的记者站、中国广播联盟以及报纸电视媒体资源共享,与覆盖全球的数十家华语广播密切合作。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我们关注的已经不仅是中国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而是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和中国与世界的同步脉动,站在华人视角、站在全球高度,传递中国的思维和价值观。

    十年砥砺奋进,中国之声始终牢记肩负的媒体责任和时代使命,用智慧、汗水谱写了新闻事业的壮丽篇章。中国之声的实践表明:主流媒体的改革空间巨大,只要尊重传播规律,找准定位,锐意变革,就能够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站稳脚跟,形成主流媒体的强大舆论引导合力,从而为社会公共舆论建设积极服务,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这对我们未来新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展望未来,中国之声使命更加光荣,责任更加重大。当前,随着现代信息传播技术迅猛变革,新兴媒体快速发展,广大受众特别是年轻受众群体多以网络为主渠道获取信息,社会舆论的形成和传播渠道更加复杂多元,主流媒体的舆论工作主导权和话语权遭遇严峻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顺应时代变化,进一步改革创新,务求实效。我们要强化阵地意识,牢牢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把占领新兴媒体舆论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抢占舆论制高点。

    首先,始终坚持新闻立台,是媒体立足之本。

    中国之声近年来推进的新闻改革,注重发挥广播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优势,奠定了新闻节目在全台的重要地位,形成品牌节目和强势播出,有效提升了中央电台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未来,中国之声将继续强化新闻立台,增强反应速度、解读深度、话题温度。针对社会热点,密切关注社会舆情,加强分析研判,及时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正面引导、深度引导,帮助人们澄清模糊认识、划清是非界限。

    其次,大力提升媒体公信力,是媒体生存之基。

    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急速的社会变革使媒体生态格局也出现了结构性转变。调查显示,传统媒体公信力已不具往日绝对优势地位,新媒体影响力上升明显。特别是传媒业有某些过度、过分、失衡、失控等现象,影响了新时期媒体的健康发展。

    站在新的起点上,中国之声将把新闻事业当做公信事业,让新闻事业在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运行。未来,中国之声将牢牢把住事实和导向两大关口,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核实新闻线索,冷静调查新闻真相,坚持第一时间掌握话语权、敢打主动仗,客观报道新闻事实,务必求真实、求准确、求权威,用行动实践“以责任赢信任”的价值理念。

    再次,加快推进媒介融合与战略转型,是成功之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网上舆论工作已成为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让传统媒体传播快、覆盖广、接收便捷的优势不复存在。人人拥有媒体、人人都是传播者的时代已经来临,传播逐渐由单向传播向双向互动、多向交互式传播转变。因此,要想在新时期的传媒竞争中抢占话语权,顺应潮流、推进媒介融合与战略转型是大势所趋。

    2013年是中国之声的“新媒体年”,中国之声官方微博的粉丝量和影响力都稳居电台类媒体微博第一名,影响力位居中央媒体官方微博一线阵营。新时期,中国之声需要进一步更新传播理念,彻底摒弃原来靠互联网“二次传播”“二元传播”的理念,形成“多元传播”新格局。面对网络、手机短信、IPTV等新媒体和移动3G、4G新技术的冲击,我们要转换思路、主动出击,根据自身特色和新媒体特性创新报道观念,整合新闻资源,继续开拓微博、微信以及客户端等传播阵地,并通过手机广播、手机视频等新的传播模式来延伸媒体产业,适应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未来,中国之声必须大力推进新媒体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掌握新媒体特性、适应新媒体环境、把握技术发展趋势的新型人才,包括技术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让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从内容、人力、技术、管理、渠道、终端、品牌等多方面实现融合,并按照新兴媒体的规律与特点进行经营和管理,让传统广播在多媒体信息业态拓展上迈出新步伐。

    回顾过去,我们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展望未来我们更加信心满怀、深感责任重大。中国之声走过十年,今天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继续站在时代的高度,承担起国家、社会、公众赋予的责任,成为社会发展的瞭望者,时代进步的推动者,去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