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好课堂 提升幸福感

    李晓明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说要捋一捋自己在课堂教学上失败的经历,根本连草稿都不需要打。无数的低效高耗课堂耗尽了师生的激情和心力,绝大多数最后沦为平庸的忙碌者。作为一名在课改圈子里的困顿者,即便如此,心目中还是憧憬着“好课堂”,现实中几乎没有一节课是自己完全满意的,尽管如此,还是屡败屡战。当每一次鼓起勇气,重燃信心时,“好课堂”便复活在理想深处。

    什么样的课堂是好课堂?依拙见,应该符合这样一个等式:“鱼+渔+欲=好课堂”。好课堂最终落脚于课改,课改需要重新回到改课上来,改课才是课改的不二法门。在改课上需要有改革的敏锐性,实践的自觉性,极高的自信心以及超强的抗打击能力。在此,抛开学生学的主观影响因素,只从教师能动的方面展开如下讨论:具备可检测性的知识、回归核心素养、要留下意犹未尽之感。

    “鱼”怎么去看待?怎么去评价?就看具不具备可检测性的知识。由于高中教育阶段的特殊性和学情原因,最终要以书面形式呈现出来,所以检测的形式以书写为主,口述为辅。如果一节课结束以后能科学、规范地呈现出本节课的知识点,核心概念,以及学会处理问题的方法,那么就应当判定为“好课堂”。此外在执教者自我判断来看,就是学生能否把所学的呈现出来?教师要退居幕后,必须有强有力的小组合作学习机制的建立与成熟操作为前提,小组合作学习需要真实发生,否则一定会成为一堂欺骗的课。一个好课堂,是上着上着教师就“不见了”的课堂。教师不见了,学习行为还在被求学的欲望驱动着运行。师生齐心协力建构一個学习共同体,回归课堂交往的理性,就是教学相长,学生有收获,老师有成长。高效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形成的学习与生活的共同体,其构建的重点不是教学模式的线性发展和机械操作,而是交往主体的互动与参与,师生之间真正交流的发生,它的关键是在教学活动组织实施前的角色定位与行动定位,强调教师和学生均是教学的主体,也是教学的主导,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参与者,它的难点是教学行为过程中师生行为的分界与融合,其核心问题是师生在目标设定和行为方向上的一致性,在面对共同的学习任务时,他们始终是平等交往的一分子。在当下的课堂上,最大的矛盾,就是今天的课堂传授昨天的知识,却试图解决明天的问题,即课堂里传授的都是昨天的知识,从来没有今天的知识,今天的知识没有写进课本,还没有走进教师的脑袋,但是课堂又试图培养学生能解决明天的问题。正因为现状如此,唯一留下的抓手就是做到可操作性的检测。

    好课堂的“渔”在于回归核心素养,这是一个艰难的升级历程。回归基础就是对高中教育不忘初心,核心素养在于育全面发展的人。好课,必须有清晰的目标,落实“双基”是课程目标1.0版本,体现“三维目标”是2.0版本,核心素养则是3.0版本。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这是从教书走向教育的不同升华阶段。核心素养的培养,一方面,要有具体的课程来体现,另一方面,要在课堂上来实现。在当前的教育环境里,国家既定的课程框架很难触动,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所谓的课程建设缺乏足够的自主权和领导力,即便是整合一些课程,或增加一些课程,都只是有限开发,更何况对于大多数一线教师而言,这实在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难题,相反,教和学的方式变革则更有空间,从“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切入才是可操作的长远办法。不过高中课堂是比较难以把握的课堂,介于小学课堂和高校课堂的形式,不论从授课理念还是知识呈现上都是需要拿捏地恰到好处,否则事倍功半。需要时刻思考以下问题:这节课要高分还是要高深?学生有没有学习的欲望和兴趣?成长源于反思,课堂失败的教师一直在反思,难度设置大、内容拓展广、教师讲解多、课堂节奏快、有想法无办法、有理念无信念,对学科及探究本质的把握需探索,放与收的把握上不够精到,师生活动的结构安排往往不合理,教材特殊内容不会特殊处理等。课堂教学的设计应首先考虑什么?一不是教材,二不是课标,而是学生:学生的经验、知识水平、思维特点、兴趣爱好、情感特征等在无形中影响着“好课堂”的形成。从方法入手,若教师能通过不讲或少讲,并且能使学生学会处理问题,这样的课才算真正的好课。会讲课不难,会不讲课倒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课堂教学应追求的境界:教师少讲,勾起深思,引发讨论,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合作,保持结论依次地呈现,符合普通人的认知规律。

    意犹未尽之感是神秘之感。“伪沟通”和“伪交流”是毁灭求知欲的最大杀器。现实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如滥竽充数,轻率回答,人云亦云都算是“伪交流”。一节课需要真正交流和探究的核心问题一般只有两到三个,深入研究主干问题,可以让学生有充足的思考时间、充分的交流时间、宽裕的合作时间,使得交流更加实效。李玉贵老师道出了其中的缘由,“安静的课堂自有它的力量,之所以提醒学生不要太快举手,就是为了给学生更多安静思考的时间。”现实中的课堂是赶进度,大容量,走程序,渐渐地学生丧失了拥有自由的能力,不会利用预留时间来思考问题,如何改变这种现象?重新唤回学生的学习兴趣,想办法从不讨厌这节课开始,复苏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学习本能,老师在课堂里呈现切入授课知识的新奇的问题或现象,引导学生基于“前概念”思考和逻辑推理来演绎解释,他们的正确和错误一样重要,尤其是错误,价值更大,因为可以改变“前概念”。

    综上所述,好课堂不仅仅是追求高分数的课堂,还是追求高智商的课堂,更要注入思想之灵魂。要求自己的课堂要有价值判断,价值判断是一个终生的修造。一节打破学科壁垒的课堂,一节有学科思想的课才能称为实效的课。在实践中,有些课堂囿于形式,机械地套用模式,使得各学科千篇一律,缺乏学科味道。一节课如果没有学科思想渗透,没有学科交融,都不能说是“好课堂”,失去了一节课的灵魂、视野、格局。好课堂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样的课堂我将其概括为“四有课堂”即有思想,有价值,有文化,有突破。科学知识没有善恶之分,但是掌握知识的人是有善恶之分的,课堂是一个抑恶扬善的空间,课堂的使命是发现学生、解放学生、激励学生和发展学生,引领学生进入哲学家西塞罗所期待的“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的状态。好的课堂是以“中庸”的价值取向“点燃火焰”,真正体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实事求是地说,教师不会在每一节课都能全面体现教育价值体系中的所有元素,我们也坚决反对贴标签式的、生硬虚假的课堂说教。我们提倡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和体现教育价值体系中的某些元素。教师在一节课体现什么教育价值元素,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对教育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取决于教师对人的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的关注。这样的教育才是润物无声、不留痕迹的教育。如果一节课完成整个环节后如果学生感觉到疲劳则说明有足够的智力活动,否则说明无聊低效地空转了四十分钟。不学习是态度问题,不断学习就是兴趣问题。要打造意犹未尽的课堂,就必须是“真实课堂”,是学生今天离开了,明天还想来,受益终身,什么都已忘却,唯独还留有那么一点记忆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