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早期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高龄脑梗死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研究

    李鹏

    

    

    【摘要】 目的 探讨超早期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高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76例高龄脑梗死治疗的患者, 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 各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 溶栓组患者采用阿替普酶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结局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6 h、治疗24 h以及治疗7 d后, 溶栓组NIHSS评分分别为(11.85±1.21)、(7.83±0.80)、(6.58±0.61)分低于对照组的(17.44±1.37)、(12.58±1.16)、(9.36±0.72)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出现其他部位出血患者6例(15.79%), 对照组出现其他部位出血患者1例(2.63%);溶栓组出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溶栓组中1例出现口唇水肿, 2例患者出现舌头水肿, 考虑到有可能为药物过敏情况, 进行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两组均无症状性颅内出血患者。结论 对高龄脑梗死患者采用阿替普酶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具有比较好的疗效, 且安全, 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关键词】 脑梗死;阿替普酶;静脉溶栓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7.058

    脑梗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治疗后出现各种后遗症, 如失语症、半身不遂、神经功能障碍等[1], 都是脑内微循环灌注不足引起的。在中老年患者中, 老年患者患脑梗死的风险较高, 因此很难进行治疗。如果发病时间较短可以采用溶栓治疗。目前,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 溶栓治疗已被广泛应用于脑梗死的治疗, 在临床实践中也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 证实其疗效。为了进一步开发溶栓治疗的价值, 本文以本院高龄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6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76例高龄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 各38例。溶栓组患者年龄80~95岁, 平均年龄(83.0±10.1)岁;男17例, 女21例;

    体重34~78 kg, 开始发病时间1.5~4.5 h。对照组患者年龄80~97岁, 平均年龄(82.6±10.2)岁;男22例, 女16例;体重36~80 kg;发病时间1.5~6.5 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 2. 1 纳入标准 患者年龄>80岁, 发病时间15.0~

    6.5 h, 卒中状况持续>30 min, NIHSS评分>4分且未出现脑出血状况。

    1. 2. 2 排除标准[1] ①昏迷或严重卒中症状(NIHSS

    >25分);②血小板计数<100000/mm3, 血糖2;⑤存在活动性出血或者是骨折状况;⑥怀疑颅内出血或者是已经有颅内出血;⑦有重度神经系统损伤史(肿瘤、动脉瘤、脑内或脊柱手术);⑧出血性视网膜症或其他出血性眼病;⑨细菌性心内炎、心囊炎;⑩口服抗凝固剂, 国际标准比>1.5;48 h内确认有肝细胞治疗(部分凝血酶时间超过正常范围)。

    1. 3 方法 患者入院后进行相关生化检查、头颅CT检查、血常规检查及心电图检查等。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 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口服, 同时在治疗过程中控制好患者的血脂以及血压。实验组患者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 即在患者办理住院手续后马上进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 以此保证患者具备溶栓治疗的条件, 之后使用阿普替酶进行溶栓, 根据患者的情况计算总剂量, 以0.9 mg/kg为标准。在溶栓过程中, 采用10%阿普替酶与生理盐水混合后静脉推注, 推注时间要控制在1 min内;将剩余阿普替酶与100 ml生理盐水混合后静脉滴注, 注射的时间要控制在1 h内, 溶栓24 h后可再次做头颅CT检查, 保证患者脑内无出血情况。

    1. 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6、24 h及7 d)NIHSS评分、治疗结局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改良Rankins评分量表(mRS指数)评定治疗结局, 0~2分表示有良好结局, 3~5分表示不良结局, 6分表示死亡[3]。不良反应包括其他部位出血、口唇水肿、舌头水肿及颅内出血。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x-±s)表示, 采用t檢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 h、治疗24 h以及治疗7 d后, 溶栓组NIHSS评分分别为(11.85±1.21)、(7.83±0.80)、(6.58±0.61)分低于对照组的(17.44±1.37)、(12.58±1.16)、(9.36±0.7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2 两组治疗结局比较 溶栓组治疗良好结局30例(78.9%), 不良结局7例(18.4%), 死亡1例(2.6%);对照组治疗良好结局22例(57.89%), 不良结局14例(36.8%), 死亡2例(5.3%);溶栓组治疗良好结局占比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溶栓组出现其他部位出血患者6例(15.79%), 对照组出现其他部位出血患者1例(2.63%);溶栓组出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溶栓组中1例出现口唇水肿, 2例患者出现舌头水肿, 考虑到有可能为药物过敏情况, 进行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两组均无症状性颅内出血患者。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上的常见病, 病情紧急, 发展迅速。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 情况会迅速发展。急性脑梗死的发生率随着老龄化的增加而增加, 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安全。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 脑梗死的治疗效果不断提高, 但患者治疗后仍有半身不遂、失语等后遗症,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特别是老年患者更需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阿替普酶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药物, 但国内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研究成果还很少, 所以对老年脑缺血患者的溶栓治疗一般需要注意。

    初期研究表明, 8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显著, 表明老年患者适合接受溶栓治疗。传统的脑梗死的治疗中使用尿激酶和东菱克酸

    酶[4]。其中, 尿激酶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 但其特异性不理想, 可能引起患者多脏器出血。随着溶栓治疗的进一步推广, 阿替普酶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从组组织化纤溶酶原中激活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 对遗传基因转换技术应用于合成有很好的效果, 与血栓纤维蛋白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更好地拯救半暗带脑组织, 加速局部微循环的血液注入, 具有较强的溶栓能力[5]。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阿替普酶的半衰期并不顺利, 作用时间也比较短, 服药后, 患者可能会导致神经功能恶化, 使得血管再次堵塞[6]。因此, 应该密切观察患者的血液, 以便在发生低灌注脑梗死时及时进行扩容治疗。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前, 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 h、治疗24 h以及治疗7 d后, 溶栓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初期的研究, 老年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预后一般都比较差, 但是2012年的国际脑卒中试验结果显示, 80岁的脑卒中患者最好应用阿替普酶治疗[7]。80岁的患者更加明显, 脑卒中越严重得到溶栓治疗的倾向就越强。在多个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中也显示, 80岁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静脉溶栓治疗优于同龄溶栓治疗[8]。研究结果显示, 溶栓组出现其他部位出血患者6例(15.79%), 对照组出现其他部位出血患者1例(2.63%);溶栓组出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溶栓组中1例

    出现口唇水肿, 2例患者出现舌头水肿, 考虑到有可能为药物过敏情况, 进行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两组均无症状性颅内出血患者。根据近年完成的大型临床试验卒中治疗安全实施-国际卒中溶栓治疗注册研究(SITS-ISTR), 对80岁的脑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不会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的风险[9]。通过研究可以发现, 溶栓组的患者出血并发症和对照组相比较有明显的增高, 所有的出血主要是非颅内出血, 而颅内出血并发症未明显增加[8]。除此之外, 总结很多的研究可以发现阿替普酶增加颅内出血的风险, 但是与安慰剂相比, 死亡率以及降低死亡率和残疾的几率最终并没有太大的差异。溶栓组在应用阿替普酶时, 有部分的患者出现了口唇水肿以及舌头水肿的状况, 因此在患者结構溶栓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密切的患者的病情变化。

    综上所述, 对高龄脑梗死患者采用阿替普酶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具有比较好的疗效, 且安全, 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朱建建, 李骥, 邹丽, 等. 低剂量与标准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中国临床医学, 2018, 25(6):945-948.

    [2] 钟建斌, 沈庆煜, 陈炽邦, 等. 超高龄脑梗死患者超早期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 实用医学杂志, 2016(7):

    1058-1060.

    [3] 张立红, 彭道勇, 张策, 等. 不同年龄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8, 20(9):962-965.

    [4] 赵杨, 赵卫丽, 李喜朋.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动脉狭窄的分布及溶栓后早期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18, 26(8):817-820.

    [5] 方婷婷. 年龄因素对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及临床预后的影响.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8, 25(7):20-22.

    [6] 刘慧, 马春媚. 应用阿替普酶溶栓和阿加曲班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9, 30(10):1237-1239.

    [7] 邱玲. 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观察. 中国处方药, 2019, 17(10):103-104.

    [8] 李康睿, 叶民. 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 山西医药杂志, 2019, 48(19):

    2347-2349.

    [9] 苏延玲. 超早期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高龄脑梗患者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研究. 中国医药指南, 2019(14):34-35.

    [收稿日期:2019-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