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的园子》教学建议

    马金

    《祖父的园子》(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一文用第一人称讲述了“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平静、自由、幸福的生活。平静、自由的园子在“我”的眼中是一个乐园,这里是“我”童年生活的地方,给“我”带来的无穷乐趣;在这里,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我”心灵的自由。该篇课文语言别具韵味,将感情蕴含在景与事中,表达了“我”对祖父深沉的热爱和依恋,也表达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深深怀念。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中现实的园子走向精神的园子,就要引导学生从文本细读做起。

    一、细读文本,走进童心四溢的文字

    1.在细读中体验文本。《祖父的园子》选自萧红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第三章。本单元教学主题是“童年往事”,入选课文都是从童年视角切入,关注童年的生活,反映童年的纯真与美好。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咀嚼精华句段,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叙事写景中去,将自己的童年生活参与到文本理解中去,以此来达到理解和体验文本的目的。

    2.在细读中体验课文表达特点。文中的萧红,孩子气十足,天真无邪,语言清新,个性化表达突出,且诗意浪漫,这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的突出特点。教学时可采用“取独式”解读,把文本中最独特、最精彩的语言凸显出来,以学习语言为主,借由这个“例子”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3.在细读中体验语言的灵动。课文大量使用短句来表达情感。长句和短句是相对的,词语多、结构复杂的句子是长句;词语较少、结构简单的句子就是短句。长句和短句各有特点,表达效果不同,长句能使表达严密、精确、细致,条理贯通,气势畅达,适宜于描写自然景色和心理活动;短句节奏短促,干脆利落,生动明快,活泼有力,适宜于表现欢快的心情。以课文中的典型句子为例:

    (1)“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这样的画面,无疑是童话般的世界,会令人无限向往。作者用独特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艳、动感十足的画面。这样的画面,对于身处钢筋混凝土包围的城市人,尤其是城市孩子,无疑是童话般的世界,令他们无限向往。

    (2)“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我跑过去摘下来,吃黄瓜去了。黄瓜还没有吃完,我又看见一只大蜻蜓从旁边飞过,于是丢下黄瓜追蜻蜓了。蜻蜓飞得那么快,哪里会追得上?好在也没有存心一定要追上,跟着蜻蜓跑几步就又去做别的了。采一朵倭瓜花,捉一个绿蚂蚱,把蚂蚱腿用线绑上,绑了一会儿,线头上只拴着一条腿,蚂蚱不见了。”“我”看见黄瓜就摘来吃,丢下黄瓜去追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随着作者文字的描述,画面一一展现。在画面的自然转换中,读者充分感受到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和自由,由此唤醒自己潜藏在心灵深处的童年,让它逐渐浮现,让它慢慢清晰,拨动心灵之弦,自然而然地乐作者所乐,乐读者自己所乐。

    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我”跟随祖父做着看似相同实则完全不一样的游戏。祖父是劳作,而“我”不是真正的劳作,是“胡闹”。至于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更是孩童的游戏。玩闹累了,就在园子里的泥土上睡下。“我”所做的这一切,祖父没有批评,甚至没有一丝责怪。祖父给了“我”足够的宽松,让“我”自由快乐,所以,“我”的童年是快乐的,饱含祖父的爱。作者这样描写,表现了祖父的慈爱和祥和。

    萧红的作品具有儿童般的想象力,讓故事涂上明亮的色彩。但在现实的世界里,萧红走过的是一个从初始的伊甸园到生命荒原的路程。然而,在她的小说里,却截然相反,呈现出从生命的荒原到初始的伊甸园的返回。她的作品有着对故乡的深情回忆以及对童年的无限眷恋。《祖父的园子》如一抹绚丽,时隔多年依然能打动每一位读者的心。

    二、细读文本,走向呼兰河的天空

    1.教学名著,要通过课文学习,在课文细读的过程中为学生打开一扇走向名著、走进作者内心的窗口。因此,教学《祖父的园子》,还承担着一个任务,即引导学生走向名著、走进作者萧红的内心。教师在教学时,可尝试由“课内到课外”的教学思路,由一篇课文带出一位作家,进而阅读一群文章,以此来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

    2.解读文本不仅仅是语文教学的需要,更是一个人享受阅读、品味语文之美的需要。在这个快餐文化,微信文化大行其道的时代,人们的思想变得越来越廉价了,爱变得越来越稀奇,人心变得越来越浮躁。作者萧红为我们描绘出的这座童年乐园里,有鲜花盛开,有彩蝶飞舞,有泥土芬芳……这样的乐园,一定是当今奔走于各种补习班的孩子所爱的,也是忙碌奔波的我们内心所渴求的。

    3.作者萧红借助儿童的视角,通过园子中的景物,把昆虫与祖父、昆虫与“我”编织在一起,组成了一个自由、纯净的心灵世界。在萧红离开家后,唯有这份爱与温暖跟随着她,伴随着她,抚慰着她。当她再看那座园子时便有了更深的感悟。爱是人世间的阳光,爱给予生命以自由。因为祖父的宠爱,才有了那座熠熠闪光的精神之园。

    三、细读文本,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寄情于景与寄情于物是古诗常用的写作手法。作者在本文中善用寄情于景、寄情于物的写作方法。如:“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段话表面上描写倭瓜上架上房、黄瓜开花结瓜、玉米生长和蝴蝶飞舞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实际却是作者把自己自由快乐的心情寄托在它们身上,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表现出自己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真可谓是寄情言外,清新自然,童趣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