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角色归化与转化差异

    黄江泉

    

    摘要:大学生与农民工返乡创业风起云涌,由于社会场域变更、社会身份转变,两类群体将面临系列角色变化。文章首先揭示了大学生与农民工返乡创业角色变化的必然性,然后根据大学生与农民工本身的差异,剖析他们的角色认同与归化,最后就两大群体的角色转化提供有针对性建议。比较两大群体返乡创业的角色认同及转化,为指导两大群体在乡村创业定位及其发展提供角色化思考新角度。

    关 键 词:大学生与农民工;返乡创业;角色归化;角色转化

    乔纳森·特纳曾把社会比作一个大舞台,社会上的每个人在这个舞台上扮演着不同角色,“技能不同的演员赋予角色以独特的解释意义”[1]。大学生与农民工,他们作为曾经进城的骄傲者,在城市本无多少交集,无论是价值追求与社会阅历,无论是工作性质还是居住地址,無论是生活内容还是交往方式,两者差异很大,亦不具多少可比价值与意义,但是,因为共同的返乡创业行为,使他们从不同的城市回到同一个似曾相识的乡村社会,在这里,他们凭借不同的身份与技能,在乡村社会大舞台上借助各自创业项目、经营方式、创业绩效等展现出不同的角色与形象,此时,将两者放在一起比较对于进一步认识乡村创业及引导国家如何鼓励、支持这些返乡生力军投身到乡村振兴战略中来具有重要参考。

    一、大学生与农民工返乡创业后发生角色调整的必然性

    马克思曾指出:“每个人的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 不过当然是处于既有的历史条件和关系范围之内的自己, 而不是玄学家们所理解的 ‘纯粹的 个人”[2]。任何个体为了某一目标进入新的社会场域,此时,他已不是纯粹的自我而是该社会关系场域结构所决定的自我,自我决策时,必须顾及社会整体性,才能变得科学有效,于是,他在自我设定与该社会内在期待中被角色化,他必须根据自己的角色身份做好社会适应性转化,并按照社会角色应有的样子工作、生活,这是人的社会内在规定性所决定。适应角色应有的样子其实就是为了适应社会,个体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社会存在,因为,是社会源源不断地为个体提供其生存、自我发展所需一切,少了社会的支持,就像人少了氧气无法存活。个体将如何适应自身角色身份与社会角色期待呢?为此,必须先了解角色的结构与内涵。

    角色包含角色认知与角色行为。角色认知又分为自我认知与他人期待认知,自我认知包含自我期待设定认知与实现目标所需素能认知两方面。每个人都会对进入某一社会场域时有着怎样的角色定位做一个清晰自我设定,希望自己在该社会中实现自我并占据较为理想的社会角色位置,同时,对自己确定的位置与目标需要具备怎样的心理素质与行动能力有基本了解,否则自我设定将是一种幻想。同时,个体还将对他人赋予自己某个社会位置角色规范、角色权利与义务甚至角色引领等角色规定与期待有清晰认知,其本质就是一个角色社会化,是个体社会性生存必须遵照的法则。

    角色行为包括角色学习与行为表现两个方面。学习分为文化价值观念学习与角色生存技能学习两部分,这是每一个体进入新社会所必须做出的行动姿态,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晓该社会内在的文化价值与行为规范,才不至于被内心不适所困扰,才会按照其固有的行为习俗与交易规则行事,才会被该社会中的人们所接受,才能有效融入新社会;技能学习就是角色扮演者对进入某个社会应具备哪些最基本角色素养与技能进行学习,原有的角色技能在新的社会场域可能难以有效,需要通过学习予以适应并完善化,角色技能包含硬技能与软技能两方面,硬技能是指角色行为者在其角色位置上的职业操作技能,软技能包含角色职位与周边环境、他人相处的一些关系维系技能。学习的本质就是新社会场域进入者转化与适应过程,只有通过不断的角色学习,角色行为表现才会合符社会期待,才会表现完美、才会获得他人称许、才会得到他人支持。一个角色缺陷者或者角色偏差者不可能很好的融入该社会,更谈不上被自己所引领。

    城市与农村是两个差异性很大的社会场域[3],农村相对于城市,首先表现在地形上是一种散落居住形态,而城市则是一种聚居形态,农村以农业为经济活动中心,城市以工业为经济中心,农业讲究时节性、自然性、单个性、同孕性,而工业讲究规则性、规模性、异质性、高效性、自我利益计较性等[4],由此决定了城乡社会文明在社会交往、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人的价值观念等方面高度差异化,当两种文明交织在一起时,势必会发生激烈冲突,引发强烈不适。

    农民工与大学生返乡,从一个以工业文明为中心的城市社会进入一个以农业文明为中心的乡土社会,由于他们身份的特殊性与反差性,很容易被新进社会人们赋予极强的角色化感知冲击,也就是说,乡村社会的人们在对他们返乡创业行为不可理喻的质疑中又对其新角色适应性与行为结果很是好奇,于是,既不给以他们角色认同与角色支持,又要求他们合符自己所在社会的社会角色规范,而且,还要符合新进入者原有角色应有的角色本真。这种疑而不同、同而待新的角色杂糅令新进入者确实面临着角色适应大挑战。

    二、大学生与农民工角色归化

    所谓角色归化是指新社会进入者为适应该社会角色而做出的角色调整以合符社会的角色期待,首先按照此社会应有的角色本真行事,以更好融入所在社会,然后,嵌入自己个性,展现出符合社会角色的个性化,再被该社会的人对其进行角色归类,意即这个人在这个社会中你应该有的样子。不过,农民工与大学生,他们曾经都是农村出身,都在城市工作、学习、生活,当下又因为创业而折回乡村,因为各自的具体经历、接受的环境熏陶等以及自己对未来的定位等诸多差异,而使得他们在乡村社会这个大舞台被角色化认同时呈现出很大差异。

    (一)农民工的角色标识

    1.农民

    农民工尽管从职业上看属于工人,但是,由于他们并没有全方位融进城市成为城市工人,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个“准工人”。他们的户籍是农业户口,他们的住所叫农家,他们工作的田地叫农田,他们进城之前有过一定务农经历,对农业相对熟悉,对家乡与土地有相当感情,他们骨子里流淌着为农的血液,就他们个体自我认同看,更像一个农民。但是,他们回乡之后所从事的农产品、应用的种养技术以及经营方式、手段都与传统农民存在截然不同的差别,常被人们称之为新型职业农民,不过,他们自己不这么认为,正因为如此,他们与乡亲们在农业生产、生活中能够很好地打成一片,容易得到乡邻的认可与支持,涉农创业相对顺畅些,创业成效感也较明显。

    2.老板

    农民工回乡创业,已不像之前或者乡邻小打小闹式、散漫式务农,而是按照一定现代经营手段有规模化、效率化、效益化开展自主经营的市场行为,于是,他们在农民的身份与角色基础上又多了一个角色:经营者,有人将之称为企业家[5],但是,鉴于其规模与经营追求、能力、气质考量,称其为老板更为合适。老板是一个自主经营者在中国被通俗化了的称呼,首先起源于南方,后通行于全国,意指支配别人做事并给予一定报酬的人,后来泛指那些即便没有雇佣他人的自主经营者,所以,无论面对田间从事机械化耕作的职业农民还是在集市售卖一些自家蔬菜瓜果及鸡鸭鱼虾等售卖者,人们在招呼买卖、交易支付时都统一称呼“老板”,他们也对这个随和的称呼很是受用。不过,这些人也清楚,他们不是电视、报刊上的CEO或者董事长,更不是企业家,他们距离成功经营一个现代化企业组织还有很大距离。

    3.兼业者

    返乡农民工在乡村创业,由于返乡发展原始资金不充足、规划定位不长远,经营规模较小,涉农产业季节性强……所有这些决定了他们在生产经营之余不得不从事各种兼业行为,以尽可能增加自己收入,不断积累原始资本,所以,他们又具有兼业者身份,这是社会专业化在乡村开始萌芽发展对涉农经营者身份转化的必然驱使,但是,他们与那些以农业为职业然后又利用农闲时间进城做些短工以填补家用的兼业农户完全不一样。他们的兼业行为与所经营的产业具有很强相关性,自然诱使他们做些兼业工作。笔者曾碰到一个在外务工多年现已返乡创业十几年的湖南中部农民工,男,48岁,初中文化,回乡之初以养猪、养羊为创业主业,但是,在经营中发现养殖业不很稳定,瘟疫随时发生以及市场价格波动都令他无法扩大规模,于是,他以养殖为重心又借助农家粪肥附带各种种植作物,诸如夏季的西瓜、辣椒、凉薯、豆角以及冬季的油菜等经济作物,为了给猪羊有足够饲料,他将村里閑置土地种植了大量红薯与高粱,除了喂猪羊外,还烤了不少红薯酒与高粱酒,6元一斤很抢手;冬天种植油菜花,油菜花成片绽放又吸来了大量蜜蜂,于是,他又搭建起了十几笼蜜蜂箱子,年产蜂蜜近200斤,每斤80元,一产出就销售一空;油菜籽作榨油使用,亦很抢手;在家乡散养黑羊之际,又兼任村森林防火宣传员,每年8000元,只需拿着一面铜锣、开一辆摩托车在全村通马路的地方敲打几声;由于种养规模不大不小,家里添置了一台四轮车与摩托车,一有招呼,他偶尔送送客人进城,每跑一趟20-50元不等,顺便在城里采购一些自己所需物品,他一年四季没有闲过,即便春节时分,他与自己家人都是忙碌不已,什么事情都做,估计他的兼业收入很是可观。这些兼业行为看似不专业,但是,因为相关性而具有极高的经济性与收益性。

    (二)大学生角色

    1.“准农民”

    大学生返乡的身份角色有点尴尬,他们无农村户籍也无农村田地,他们的人事档案关系仍在城市,求学之前不晓农事,毕业后亦未多少务农经历,他们甚至连城市的一些工作都没有很好体验过,尽管他们出身农村,但是,在乡邻们看来,他们没有农民工返乡那么纯正,言谈举止间多少带有一丝怀疑甚至不屑,因此,求得乡邻的认可与支持难度很大,与农民工相比,大学生融入乡村社会成为地道的农民还有很大差距,从而也决定了大学生返乡创业角色适应的挑战性更大。他们曾经带着亲人与家乡人的期盼进入城市求学,以为自此永远跳出“农门”,会在城市有体面的工作、较高的职位、富足悠闲的生活,假如回乡也应是衣锦还乡,可是,这些大学生不是光鲜的回来而是回到这个自认为没有多少出息的乡村,与他们一样从事着鸡鸭鱼、茄子、豆角、蜜桃等种养农活,他们是不是在城市混不下去了?他们回来是不是要与自己抢生意?他们在城里究竟发生了什么?角色的被质疑与角色的顺理成章对于角色转化的差别性影响很显著。尽管如此,他们返乡必须面临这些角色疑虑,并通过自己的“去城化”与所从事的涉农事业,俯下身子、捋起袖子、脱下鞋子、挽起裤子,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们一起话家常共农事,不断向身边乡亲们虚心学习,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角色农民”并自然融入乡村社会,当然,大家也很清楚,该角色农民,并不是传统的农民,根据他们的身份关系,他们只能称为“准农民”,只是,在当代社会,该“准农民”被赋予了时代意义,可以用当下很流行的词概述之为“新农人”。新农人的特点在于融合了传统农民的勤劳、汗水与当代农人的文化素养与经营理念、手段,他们是乡村振兴的新希望,他们有理想、有知识、有技术、有头脑、有好的经营模式,他们不仅要成为传统乡村的角色适应者,更要成为现代乡村社会的角色引领者。

    2.农创客

    “创客”一词的英文单词表示为:Maker,该英文词来源于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实验室课题,意指参与创新创造实验的学生为创客,“创”指创新创造,“客”则指从事某些活动的人,两个字结合起来就指那些有创意并通过自己实践努力变现的人,具体来说指创意者、设计者与实施者,该词还被写进2015年中国政府报告之中,可见它的重要性。说大学生返乡创业为创客,更符合中国人对客人的理解,毕竟,大学生作为在农村无户无地的外来者,似乎更像一个客人,但是,他们不是一个来乡村串门的客人,而是带来新创意、新思想、新经营手段的创新者,他们意欲将自己的美好创意与传统乡村、传统农业、自然资源结合起来,通过自己的创意项目,带领乡亲们创造出一个个新农人、新农业、新乡村,他们可能还谈不上成为一名农民企业家,更称不上现代意义的企业家,但是,随着他们创意的实施、现实的改变、规模的扩大、经营手段的逐渐现代化,他们完全可能成为现代农业企业家。古典经济学者理查德·坎特伦( 1730) 提出: “创业家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引擎”,乡村振兴期盼着有更多创业家、企业家、创客们出现,这与创造者们的角色功能分不开的。当前看来,大学生返乡创业成为创客的时机逐渐成熟,创客农业蔚然成风,有人认为目前有各类“乡创客”3100万人,这有点夸张,但是,中国农村确实掀起一股创客创业高潮,农业农村部长韩长斌说:中国乡村有 1500 万高素质农民、350 万家新型经营主体,其中就包含着返乡创业大学生。不过,在看到农业创客风起云涌之际,亦要清楚这些大学生“农创客”还存在诸多不足,他们想法宏大、实际管理能力相对欠缺、喜欢高大上项目、脚踏实地不足、资源动员能力不强、应对风险能力不够、市场开拓视野不开阔、创业韧性不坚强……在他们身上,还看不到太多企业家的创造力、成熟度,反而多了一些农村的俗气与学子的青涩,大学生返乡成为创客角色时应予以吸收、摈弃。

    3.专业户

    是专指在农村专门或者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是在社会专业分工生产发展中产生的,并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专业户被进一步赋予了时代新的含义。首先体现在专门针对性,他们集中资源、知识与能力于一身;其次,要求更高的效率与效益,为此,必须在规模上下功夫,没有规模难以成效益;再者,对经营者要求全心全意,不得心有旁骛或者朝三暮四,持久、执着的钻研专业标准、专业品质、专业高度,如果按照传统的专业化定义,也许,返乡创业农民工很适合,但是,根据现代的专业户定义,他们则难以胜任,大学生返乡创业更适合该称呼,因为他们返乡创业都是基于某个新创意,并执着于这一创意的实施,渴望通过规模化经营获得更大效益。不过,这些创业大学生成为专业户亦面临太多瓶颈,专业技术上难以有更大突破、资源支持上明显不足、规模化经营很难企及,这是他们成为专业户角色时所必须加以克服的。

    三、大学生与农民工角色转化

    大学生、农民工返乡创业,由于各自本身存在的差异,因此,他们返回乡村面临的角色认可与归化亦有很大区别,从而使得他们的社会角色融入与社会支持程度亦呈现出很大差异。但是,作为具有高度主体能动性的两类年轻群体,他们在做出回乡决定的那一刻起就肩负着改变自己与改造乡村的主动价值取向,他们在通过角色调整以适应乡村存在时,不仅要坦然面对乡村社会对自己的角色归化,并以合符他们价值需求的姿态行动,而且,亦要以改造者、创造者身份活跃在乡村社会舞台,而不是局限于现有角色定位、归位,不能被角色化所僵化,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自我价值的主动追求。因此,两大群体在被角色归化基础上,仍需根据社会发展态势更新角色内涵、做好角色转化与提升,从而充分发挥创业者在乡村社会的角色引领价值。

    (一)农民工

    1.新型职业农民

    韩长斌指出,2019年,在乡创新创业人员达3100万人,其中,很大部分为新型职业农民,也称之为新型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农业生产经營技能,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现代农业从业者,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与社会服务型三种类型,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以解决谁来种地与怎么种地工作,自此,新型职业农民便有了长足发展,根据2018年首届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发展论坛,2017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达1500万人。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相比,已经不是一个身份,而是一种职业,而且是主动性的职业。农民工,在身份上属于农民,但是,由于多年的外出务工,尤其是新一代农民工,对务农是相当“生疏”的,他们回来创业,有极少数会成为专业户、农民企业家,但是,绝大部分是奔着职业农民而来。与在城市身份的尴尬不同,回到自己的家乡,以农业为主要职业,有了主心骨的感觉,也有了一种为自己工作的自由感,他们相比于传统农民的优势在于有着一定的原始经营资本、有较高的素质、有新的经营产品与技术以及经营方式。根据国家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着力点,既然将其视为一种职业,就要坚持职业认定与培训。作为农民工,由于务农业务的生疏,回乡后首先要参与政府或一些组织机构开展的各种涉农技术培训工作,从品种、品质及技术、设备与手段、经营等全方位接受培训学习,然后参与政府的职业认定,农业是大有前景的职业,但是,由于中国土地资源有限,而市场需求庞大且日新月异,因此,农业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胜任,农民工应该利用自己素质高、年富力强、有一定资金与技术甚至营销渠道的优势,加强学习,争取成为合格的职业农民。

    2.农民企业家

    只要肯学习、肯投入,加之年富力强,农民工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化不是很难,但是,一些有抱负的农民工,回乡创业的目的不是成为一名简单合格的职业农民,而是想成为一位具有气魄、能够呼风唤雨的大企业家。有这个理想可以理解,就像谚语所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好兵”,但是,农民企业家有两个标签:一是企业家,一是涉农经营,这两个标签对于一般的农民工很难胜任。作为一个企业家,他是集创新、冒险、组织与敬业于一身的人。根据熊彼特对企业家的界定,企业家最核心的要素是创新,是对现有世界的创造性破坏,该种创造体现在新产品、新技术的产生,新的经营方式运用……只要能够引发新的需求、产生新的生产效率,这种创造就是有效的,其次,他是一位冒险家,冒险不是单纯的不怕死,而是冒险者高度的智慧体现,敏于抓住创造机会,不畏缩,出现问题能够冷静坚持;再者,他善于组织,通过对现有稀缺资源的有力组织,创造新的资源与有效产出,最后,对所从事的事业有一种持之以恒的决心与全身心的付出,从企业家本身的特质看,一般的人都很难企及,农民工囿于自身的视野、阅历以及能力,他们在以上几个方面都很缺乏,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持续修炼,特别是通过不断学习以求精进达到企业家的高度。

    3.专业户

    当前很多农民工的返乡经营,普遍存在专业性不够突出、专业规模小、兼业经营过于分散注意力等特点,如果此种状况持续下去,将会限制农民工创业的成长,最后流于与传统农民自生自灭式经营状态。也许这种兼业化发展是农民工专业技术不强、规模不大、资本有限等诸多因素限制的结果,但是,他们在专业与兼业并举的基础上,一定要有意识往专业化发展,笔者的观点是主张规模专业化的兼业行为,也就是说,只有在专业规模上去后才去追求兼业发展,那样才会有专业化、兼业化双重效益,才能真正做大做强。农民工涉农经营的兼业化有如工业企业经营中的多元化,这是发展的结果,但是,在起步阶段,一定要克服兼业的诱惑,通过对专业经营的持续投入、钻研以达到一定高度。针对专业技术、管理能力不足的情况,农民工应该通过不断学习、慢慢实践来弥补、改进。

    (二)大学生

    1.新农人

    是相对于传统农人而言的称呼,有人称之为“时尚农民”、“绿领”或“农业精英”,严格来说,新农人与新型职业农民区别不是很大,如果非要对其做一些区分,主要体现在“新”上,包括新业态、新角色、新观念,具体来看,可从来源、目的与经营三个方面领悟这个“新”字。与新型职业农民主要来自农民工不一样的是,除了部分农民工成为新农人,绝大部分新农人还来自大学生、城市白领以及在外经商成功人士;这些新农人下乡经营的目的不是要成为一个职业农民,而是具有农业崇尚情怀的人,他们厌倦城市的喧嚣尘世生活,不是说逃离城市,而是通过返乡经营生活,过一种返璞归真的都市版农人生活,并将这种生活通过创业形式传递给城里具有相同心里经历的人,他们也许是短暂的乡村过客,也许是一生的相守,但是,不管如何,他们的到来,对于传统沉闷的乡村还是带来几许生机。他们在经营上,不是以种养为主,而是主要从事着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家庭农场等有机休闲养生之类的创业工作,而且,在经营理念与手段上也存在很时尚的特性,追求绿色、生态、科技、共享式经营。大学生返乡创业,为了改变乡邻们的角色化偏见,就应在新农人的“新”上下功夫,利用自身素质较高、观念思维新颖、经营手段现代等优势,将农村中具有生态、绿色、养生的资源开发出来,在农村中注入更多新的元素,引领传统农村的改造。

    2.现代企业家

    企业家分两种类型:企业组织所有者企业家与被他人雇佣的职业企业家,尽管传统的企业家是指所有者企业家,但是,有很多企业家经历着从职业向所有者的转变。大学生返乡创业,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如果不能成为所有者企业家,他可以通过自身人力优势,成为乡村职业经营者,然后,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成为所有者企业家。然而,不管属于哪一种企业家,其内核是创新,冒险是天性,合作是精华,敬业是动力,学习是关键,坚守是本色,大学生回乡创业,应朝着成为企业家的目标努力,就应在以上企业家的特性上下功夫,不断修炼成长,而且,大学生做企业家与农民工做企业家的差异,突出表现在创新性、学习力方面,大学生受传统观念束缚较少,学习能力较强,所以,对比下来,在企业经营上,无论是企业理念、经营领域、业态、手段等方面都具有很大差别。乡村更希望出现一批具有创新力、辐射力的现代性企业家,只有他们才具有创造性破坏力,而乡村的发展需要在“破坏”基础上才能焕发新的生机。大学生的到来,让村民看到了希望,他们不应满足于成为小小的“创客,而应成为一个个高能企业家,带领他们创新致富,以不辜负乡亲的期待。

    3.专业大户

    大学生返乡创业,首先是奔着一定的创业领域特色性及自身的专业驾驭力而去的,他们从来没想到要成为一个兼业户,也不愿在兼业道路上投入太多,他们不仅想成为某个领域的专长者,能够向周边的乡邻传授指导,而且,要通过一定的运营手段做得更专、更精、更强,力争成为专业大户,只有更专才会更具驾驭力与效率性,只有更大,才会更有规模与更有辐射性、引领性,所以,作为具有使命型创业者,大学生在专业性经营基础上,还须在规模上、专业深度上下功夫。

    大学生与农民工返乡创业角色的归化与转化,可以通过下表一概括。

    四、结论

    大学生、农民工为了自我生存、自我发展与自我幸福,纷纷从城市迈入乡村,为了适应新的乡村社会,必须做出相应的角色转变,按照新的乡村规则行事,要像当地人一样爱着那片土地,做农民的邻居而不是他们的远亲,做农民的朋友而不是敌人,做农民利益共创者而不是利益争夺者,做农民的同事而不是只会在他们面前发号施令的领导,心存乡村,立足改变乡村,为乡民造福祉,如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家霍尔巴赫说的:“为了使自己幸福,就必须为自己的幸福所需要的别人的幸福而工作”[6],只有這样,才能得到乡民的认可与支持。同时,返乡者在做好返乡角色转化同时,亦要清醒意识到,乡村,虽然是创业者的天堂,但是,那里的农业很传统落后、农民很保守穷苦、农村很空荡破败,返乡大学生与农民工的到来可以打破乡村低级的发展均衡,他们期待如此,乡民也翘首以待,因此,他们不必拘泥于本土化角色迎合而僵化自己的行为,而是面对乡村艰苦落后的现实,发挥个体自我角色的主动性功能,从应然受动向自主自立转向[7],在吸收基础上以一种极具破坏力的新角色从外部给乡村以强烈冲击,引领乡亲改造乡村、蜕变自己,成就自我,最后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 乔纳森·特纳. 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7:430.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119.

    [3] 黄馨, 张联社. 角色理论视域下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 2014(8):120-124.

    [4] 景天魁. 社会学原著导读[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555-565.

    [5] 吴孔军, 疏仁华. 返乡农民工的角色认知选择与生存走向[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3):129-133.

    [6] 北京大学外国哲学史教研室. 十八世纪法国哲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3:649.

    [7] 陈映芳. “农民工”: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J]. 社会学研究, 2005(3):119-132.

    *基金项目:该文是2017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重点课题“大学生创办村镇小微企业的社会排斥及支持场域整合研究”(编号:17A230)与2019年度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湖南省农村劳动力流动困境及其治理策略研究”(编号:19ZDB027)的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