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模式及构建

严仍昱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因素庞杂,它们所发挥的作用之间存在内耗现象。为了协同各种影响因素,促使其发挥正向作用,必须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模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员工全参与、空间全跟进、课程全建设和课堂全覆盖。为此,必须强化高校党委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责任,构建齐抓共管且责任明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整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释疑解惑的能力,活用网络工具,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培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模式;构建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1.042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8)01-0113-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承担着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历史使命。如何整合协同高校内部各种因素,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积极因素,是当前紧迫且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而建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模式,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模式的基本内涵
高校内部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虽然复杂但是基本可控,应将校园内的各种因素整合协同起来,为实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共同发挥正向作用。
1.思想政治教育员工全参与
大学生成长为什么样的人,与其所接触到的所有环境因素都有关系。马克思科学地阐释了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2]对于成长中的人而言,一切环境因素都有可能成为成长因子,进入意识而成为塑造个性的力量。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来自校园环境中各种因素,尤其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影响。一切人和一切事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内容,一切人的行为和一切事情都会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因素。因此,高校所有教职工都承担着育人的历史责任。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模式要求高校所有教职员工都必须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意义,都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模范履行道德义务,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力量。
2.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全跟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空间主要指实体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因素也只是来自于此。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已经拓展到了互联网这个虚拟空间上。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90后,甚至是00后的大学生们,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思想交流方式,他们与生俱来的带着互联网的新基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7年1月22日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达到7.31亿,其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到了25.0%,而大学生又是主体。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是不折不扣的网络公民。大学生接受着来自网络空间的各种信息的影响,网络已经成为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列宁曾指出,“或者是资产阶级思想体系,或者是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对于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4]网络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更加激烈,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无视这一巨大的变化,作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延展到网络空间,将高校的实体空间和网络空间的各种影响因素整合协同起来,实现实体空间和网络空间的全跟进。
3.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全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主要有两种,一是显性课程,二是隐性课程。显性课程,即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它突出的特点就是计划性和目的性非常明确,教育目标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所知晓。高校为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设置的显性课程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了全面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还设置隐性课程。隐性课程,是指“学生从学校教育环境中获得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经验的总和,是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标,以不明确的、内隐的方式,使受教育者获得的思想道德方面经验教育内容和因素的总和。”[5]隐性课程更多地体现在对学生的价值、情感和意志等方面的影响上,它是一种潜在于班级、学校的隐含性、自然性的影响,是非计划、无意识和不明确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课程主要包括校园环境、校风学风、教师的人格和行为、以及其他非正式群体的影响,等等。在高校课程建设实践上,隐性课程往往成为被忽视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模式要求,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开发和建设,使之与显性课程共同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4.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全覆盖
高校课堂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专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二是从事专业知识传授的专业课的课堂,三是进行通识教育的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育目标明确清晰,即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围绕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目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的双重维度、教育目标的双重任务、教育对象的双重需求决定了其应实现知识传授与信仰培育相统一。”[6]而传授专业知识和进行通识教育的课堂,实际上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即教师们在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还要给予他们正确的人生引导。然而,少数高校教师错误地认为,自己只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即可,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事;甚至极少数教师在课堂上鼓吹西方的价值观,诋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教育工作不同于其他工作,教师自身就是教育的手段,任何课程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都应该为人師表,将教书与育人完整地结合起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覆盖所有的课堂,贯穿于所有课堂,才能使学生接受统一导向的思想政治教育,避免在思想上产生矛盾而抵消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影响。
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模式的必要性
1.构建全方位育人模式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根本要求
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固有特性,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重要范畴。马克思曾指出,“每一个社会中的生产关系都是一个整体”,[7]认为生产、交换、消费、分配等关系“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每一个有机整体都是这样。”[8]马克思用整体思维看待一切事物,由此形成了与以往资产阶级思想家有本质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列宁也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完备而严密”的,这种“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完整的世界观”。[9]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要求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既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又要以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方法和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改革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方法论,正如张耀灿教授所指出的,“坚持贯彻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必须要有整体意识。”[10]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由诸多要素有机组成,这些要素质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整体;而每一个构成要素又是一个子系统,也是一个整体。因此,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育人模式,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论的根本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论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实践中的应用。
2.构建全方位育人模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在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11]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构成成分复杂,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全方位存在,它们相互作用,形成“合力”,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广泛影响。与此同时,这些复杂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也极其复杂。即使在高校内部,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也全方位存在且复杂多变。大到课堂教学,小到校园内的一草一木,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因素。而大学生正处于智力发展的高峰,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敏感;当代大学生又是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一代,通过网络可接触到来自全球的信息,这些信息更是鱼龙混杂,成为大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影响因子。在复杂的校园环境条件下,仅仅依靠思想政治教育者或者某一个部门和单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远远不够,高校的每一个教职员工、每一块土地、每一个平台都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载体,都应该成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因素。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模式的构建,整合协同高校范围内各种因素,减少和抑制各因素之间的内耗,最大限度发挥校园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3.构建全方位育人模式是应对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挑战的现实要求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实效性不足的问题。“‘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价值目标的内在要求,然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与预期的价值实效性目标还存在着较大差距。”[12]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多元文化共生并存,物质欲望冲击着人们对精神境界的追求,由此导致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减弱。大学生作为现实世界的主体,同样会遭受各种物质欲望的诱惑,这种诱惑往往会瓦解他们对精神世界进行改造的愿望。因此,虽然通过改革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断加强,但“不可否认的是,仍然存在针对性、时效性、实效性不足等问题。”[13]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信息的传播更加具有隐蔽性且难以控制,各种信息分裂和消耗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而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并进一步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体系造成了严重损害。”[14]除此之外,高校内部思想政治教育者之间由于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存在差异,导致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形成内耗等。正因为如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知难入心,‘行难落地,……‘知与‘行难以有效统一与相互促进等问题。”[15]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模式构建策略
1.强化高校党委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责任
习总书记提出,“党委要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16]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高校的党委将对党组织和党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割裂开来,忽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模式,必须强化高校党委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责任。首先,党委必须组建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协调组织。为了使全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能够产生联动,各个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以及各个院系负责人都应该纳入领导协调组织,对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职责进行明确规定。其次,坚决纠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弱化、虚化问题,学校党委必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一次全面的自查自纠,他查他纠的整顿活动,以达到全面把握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薄弱之处,使改革做到有的放矢。最后,高校党委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带好队伍,做好表率。高校党委要加强学习,深刻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必须以实际行动,切实、可行、有效地落实中央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规定,而不是仅仅停留于会议传达和文件学习活动之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亲力亲为,深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为大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从“心”的交流开始,然后改变行为。
2.构建齐抓共管且责任明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依靠任何一支力量都实现不了,必须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让所有高校正式组织都积极参与其中,不仅要负责好自己的“责任田”,而且要协调配合其他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党委是控制这个齐抓共管工作格局按钮的机构,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将学校各单位各部门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首先,高校各个职能部门要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服务意识和能力,热情、周到、高效、公正地服务学生,使学生在被管理和被服务中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其次,各院系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结合起来。一般而言,院系对学生在生活、学习和思想上的情况比较了解,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效果会更好。再次,对于学生自己的社团组织,学校要加强指导和引导,注重培养社团的民主氛围,形成公开公平的运行机制,使学生社团成為培养学大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地。最后,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战斗堡垒,让党员教师成为三尺讲台上永远不变的正确的精神引领力量和方向。
3.整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释疑解惑的能力
习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17]我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社会日新月异,新生事物不断出现,生活和成长于其中的当代大学生会有许多疑惑和不解。面对这种情况,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有针对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解释说明。然而目前的主要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虽然学历层次较高,对知识学习和理解能力也较强,但是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将自己的工作仅仅停留于“本职”上,没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此,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明确要求,在与学生接触中要有马克思主义立场,都能高效地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析大学生的现实困惑。为此,对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建立轮训制度,建立学历教育的激励制度,为他们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创造条件和提供机会。
4.活用网络工具,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习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8]方式方法对教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毛泽东曾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19]目前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桥或船”是有的,但总体上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不能适应由互联网主导的智能时代的到来。首先,要增强增加学生体验教学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终极目标是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并践行之,而体验教学对实现这一终极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正如杜威曾说过的,“从别人那里听来的知识也许能使人产生某种行动……这种知识不能培养个人的主动性和使他忠于他人的信念”[20]。高校要倡导学生积极参加志愿者组织,推动学生社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互助活动、参与校园环境建设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奉献、参与的快乐和艰辛,丰富他们的生活阅历,锻炼他们服务社会的能力。其次,教师要熟练掌握网络工具,构建网络平台,利用网络平台及时反映社会热点问题,回应大学生的思想困惑。要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智慧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智慧课堂建设和教学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主动作为,关注大学生网络舆情,把握学生舆情动态,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寓于网络舆情引导之中,引导高校网络舆情向着符合主流意識形态的方向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21]与此同时,还要加强网络规范建设,提高大学生的践行网络规范的能力。
5.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
习总书记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并强调要“整体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队伍建设,保证这支队伍后继有人、源源不断。”[22]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我国在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纷繁复杂的变化面前,要发挥积极影响,抵消和抑制消极影响,教育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和方法,而且要在人格上、思想上、道德上给予学生正确引导。然而,要育人,先育己。鉴于此,必须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首先,构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标准,将其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同时,必须严格执行标准,使师德师风建设落到实处。应定期以讲座的方式讲解教师职业伦理知识,尤其是要结合工作岗位提出践行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其次,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必须提升辅导员整体素质,强化学习和培训,使他们清晰地认清自身的职责和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必须提升大学辅导员的福利待遇,创设他们的升迁渠道,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6.培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习总书记提出,“要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使高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23]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健康的校园文化对提高师生员工的凝聚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培养良好的校风,培育“四有”新人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校园文化主要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在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模式中,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首先,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正确的方向,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此保证校园文化能对大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其次,在精神文化建设上,要注重引导大学生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通过发掘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需求,激发他们为社会、为国家奉献的热情。如校史传播、校徽设计、校训内涵讲解、学校相关制度规范的完善及执行等等方面,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让他们在参与中领略校园精神文化魅力。最后,美化大学校园物质文化,使校园景观、地标建筑和楼宇等成为精神文化的载体,使其融入美学理念,体现出精神文化之美,如此可以启迪学生,使其感受美、发现美,从而创造美。
参考文献
[1][16][17][18][22][23]习近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1).
[2][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9,142.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4] 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6-327.
[5] 佘双好.现代德育课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7.
[6] 张红霞,纪咏梅.知识传授与信仰培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双重任务[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2):41.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
[9] 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9.
[10] 张耀灿.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0):10.
[11]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01.
[12] 许进.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路径探索[J].教育探索,2015(8):111-114.
[13] 黄国辉,娄东生.基于多元文化背景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105.
[14] 李景龙.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6(S1):12-13.
[15] 王莎,王建军.运用大数据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6(9):89-92.
[19]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20]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72.
[21] 吕峰,王平.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原则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4):118.
[责任编辑:庞 达]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