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丁威 黄静

    摘要:“慕课”教育模式把网络技术与知识教学有机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创新了教学理念、重塑了教学方式、营造了教学环境、提升了教学质量,有效推动了高校教育改革。将“慕课”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着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已经成为众多专家学者需要深入探讨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慕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G641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18.06.008

    一、“慕课”的发展与“慕课”的特点

    “慕课”是专业术语MOOC的汉语音译,英文全称为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它以互联网为媒介,是一种集在线课程开发、教学为一体的教育模式,也是教育信息化和全球化的产物。据大数据资料统计显示,我国目前上线“慕课”数量已达5000门,学习人数突破了7000万人次,“慕课”课程总量、学习人数和参与开课学校数量等均处于世界前列。[1]“慕课”在2011年兴起于美国,当时哈佛、斯坦福和普林斯顿等高校的教师把各自学校的精品课程传至新创立的网络平台上,短时间内就吸引了世界各地上百万学生的关注。当前,“慕课”被称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领域最重要的革命”。[2]目前,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慕课”平台有Coursera和Udacity等,吸引了世界各地逾以千万计的学习者。同时,近些年来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和韩国等发达国家的高校纷纷参与到“慕课”平台开发、研究和合作当中,也吸引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高校加入到“慕课”建设的大军之中。“慕课”的主要特点如下。

    “慕课”平台的在线规模化

    “慕课”是以连通主义理论和网络化学习的开放教育学为基础的,有效覆盖了学习进度管理、实时在线交流、作业即时批阅等教学过程的新型在线教育,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慕课”的在线规模化特征,主要是指发布的课程不是个人发布的一两门课程,而是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一方面,“慕课”是大规模网络在线开放课程,“慕课”课程数量巨大,“慕课”教学平台供应商不断增多。另一方面,“慕课”允许学习者同时接受教育,与高校传统课堂教学相比较就是对学习者没有人数限制,一门“慕课”课程有时参加学习的人数甚至可达数万人。

    “慕课”资源的开放共享化

    “慕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全世界不同区域的学习者足不出户,利用互联网终端设备(电脑、电视、手机等),就能学习到对所有人免费开放的优质课程资源,吸引了国内外众多高校积极参与研究和建设,进一步拓宽了高校学生学习的渠道。“慕课”采用在线课程联盟的方式进行开放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恰好可以改变目前高校教学资源分享困难的现状,让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实现共享成为了可能,这不仅能倒逼教学质量的提高,也能用较低的成本进一步均衡国内高等教学优质资源,有效缓解教学资源不均的问题,促使教育公平得以实现。

    “慕课”互动的实时个性化

    “慕课”教学在呈现方式上具有灵活性,与以往的网络在线教学相比较,它具有学习无时空限制的优点。一方面,“慕课”在为学习者提供免费优质课程资源的同时,让学习者全程实时参与教学过程,如选课、学习、提问、反馈和评估等环节,极大提高了学习者的自主选择权。另一方面,“慕课”为学习者提供了充分发挥自主性的必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主客体的翻转,学习者不用像在传统课堂学习中那样要一直从头听到尾,而是可以跳过已经掌握的知识,不断重复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点。

    二、“慕课”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

    “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面临教学改革与时代化发展的机遇,也遭遇了网络时代新技术对于传统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实践的挑战与冲击,这种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在其相互运动中会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慕课”教学及其评价的与时俱进的发展演变。

    “慕课”模式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其评价理念的改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的变革,需要在特定的教育环境、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的语境下讨论方可有现实意义。[3]在“慕课”背景下,我国高校十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来着力提升教学的实效性。“慕课”是一种刚刚兴起的新型教学模式,虽然对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未必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对推动高校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无疑是一剂强心剂。目前,虽然众多高校也发出了以“学生为本”的号召,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大部分还是坚持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依然是教学的中心,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成绩考核等拥有着不容置疑的主导权,对学生的现实需求和切身感受则欠缺考虑。“慕课”提倡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重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客体的转变,并通过“慕课”将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渠道从传统课堂向互联网课堂、新媒体课堂转变,让“慕课”成为了辅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手段,让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得理论知识的唯一传授渠道。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而“慕课”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之中,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而且还改变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深受广大师生的认可和肯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将会直接或间接推动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上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

    “慕课”模式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其评价的实效性

    主体间性,在现代教育中主要是指师生间的交互关系,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重视学生的主体能力、促进学生个人主体性的提高与发展。“慕课”是动态交互式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视教与学、师与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另外“慕课”学习方式灵活、趣味性强,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如“慕课”所经常采用的“微课程”“翻转课堂”等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来讲,可谓革命性的变革。然而,在传统课堂教学中要想师生间做到随时随地的交流沟通是难以实现的,甚至大部分学生缺乏与老师主动沟通交流的意愿,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参与度,很难让师生间的民主性、平等性等清晰地表现出来,从而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从“慕课”的讲授者来看,他们大多都是名校中的名师,是对优质教学资源的一种分享。目前,我国“双一流”高校引进的“慕课”主要是在国际上有较高知名度的名校名师课程,而普通高校引进的“慕课”则主要是国内著名大学的名师课程。在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优质教学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而“慕课”则为其打开了一扇窗。“慕课”不论是作为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都能够不断缩小高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尤其能够改变东、西部地区高校师资、教学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的狀态,从而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学模式及其效果评价面临严峻的冲击

    “慕课”与高校传统教学有着不同的功能,而正是这种不同的功能决定了它不能替代高校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但“慕课”来势汹汹,自产生起就对我国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及其效果评价带来了严重的冲击,现在还正试图打破高校教育教学固有的传统教学及其评价模式。众所周知,“慕课”是互联网技术与现代教育结合的产物,它依托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将名校名师的优质课程通过多媒体平台传递给学习者,虽然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分享优质教学课程提供了快速、便捷的渠道,但同时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学生过度依赖于“慕课”,不仅会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也会弱化教师的地位。从教学平台、教学方式、教学质量和师资培养等方面看,“慕课”与高校传统教育教学具有功能本质上的差异性与不可替代性,因此高校对“慕课”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要有一个合理且准确的定位。[4]“慕课”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一些课程自然带有清晰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烙印以及鲜明的西方价值观念。高校学生大都处于青春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年少懵懂、个性鲜明,并且求知欲强,在“慕课”学习过程中如果警惕性不够、甄别是非的经验不足,不知不觉中就有可能受到了西方不良价值观念的影响。从以上的论述来讲,“慕课”的蔓延势必会引起中西方的价值冲突,这不但关乎本土主流意识形态和传统文化的安全,也冲击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5]所以说,“慕课”拉响了高校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评价的警报,必然对高校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评价产生一定的冲击与挑战。

    三、“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考

    在新时代条件下,“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做到与时俱进,在发展中促进并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有序有效发展。

    改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准确认识“慕课”的重要性

    要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慕课”教学模式进行再认识。“慕课”的设计理念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在的开设逻辑之间,既有相互冲突之处也有高度契合之处,只要能找准契合点,有效弥合冲突,思想政治理论课就能够借助“慕课”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为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并推动优质教学资源的分享。[6]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遵循高等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既然“慕课”能够为其它课程所接受,就同样也能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之中。首先,“慕课”尊重学生自主能动性,这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一致的。 其次,“慕课”提倡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这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加强交流学习的改革方向是一致的。再次,“慕课”倡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进行个性化学习,这契合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千差万别的状况。最后,“慕课”教学模式具有互联网技术优势,这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加强新媒体的应用不谋而合。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慕课”积极融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慕课”的教学内容,需要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大纲为标准,在保证各个知识点不会被遗漏的情况下,结合课堂教学的进度来合理安排“慕课”课程,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通过“慕课”来实现,而是“慕课”与传统课堂教学的融合,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积极寻求“慕课”与传统教学内容相结合的突破点,从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要定期对“慕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修订,如“慕课”的重新录制与调整与课堂使用出现了时间差,教师要依靠课堂教学辅助。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大纲中新增加的内容,教师应当进行适当的解读或讲解,同时对“慕课”视频中滞后的教学内容应予以及时指出。再次,“慕课”视频也有可能与当前时政脱节,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回应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时效性。[7]最后,支持鼓励教师开放分享所录制的“慕课”课程,并建立使用反馈机制,来不断完善“慕课”课程内容。

    大力培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师资,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慕课”的水平

    在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之中,通常一名教师就可以完成讲解、提问和测评等整个教学环节。“慕课”虽然也是以一名教师为主讲的专业课程内容,但往往需要多人合作参与才能完成,可以说“慕课”是团队合作的结晶。所以说,在高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过程中,采用“慕课”教学方式往往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积极主动运用“慕课”来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并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这就对教师运用“慕课”的能力提出了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想提升自我“慕课”的能力,首先,要加强运用“慕课”能力的培训,尤其要重视从互联网技术和课程整合层面进行培训,大力提升教师新媒体教学资源的利用能力;其次,要邀请专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慕课”录制培训,鼓励教师录制“慕课”,切实感受“慕课”的魅力;再次,要求廣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多利用学习、进修的机会,开阔“慕课”教学视野,切实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不断提升“慕课”教学的意愿。

    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考核,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慕课”考评机制

    “慕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不仅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众多机遇,也改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式,同时它在考核评价机制建设方面也遇到了诸多挑战。在“慕课”背景下,要想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和教师共同努力研究制定“慕课”教学考评制度,并建立完善的“慕课”教学考评机制。首先,要研究制定“慕课”教学考评制度,将“慕课”教学考核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绩效考核项。其次,要鼓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推广“慕课”教学方式,对参与“慕课”录制、采用“慕课”教学的教师进行奖励。再次,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参与“慕课”互动的情况进行量化,对成效显著的教师予以表彰。最后,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慕课”教学考评结果进行公布,接受广泛监督。要完善激励和考评制度,鼓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广泛参与“慕课”教学,让广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积极主动自觉地提高“慕课”教学水平。

    基金项目

    重庆市教育评估研究会重点课题《基于慕课视角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研究》(PJY201702)、重庆理工大学研究生教改项目《基于网络教学互补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yjg2016205)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烁.中国“慕课”的“变”与“超”[N].人民日报,2018-04-26.

    [2]王春春.“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创新[J].理论观察,2017,(9).

    [3] 田鹏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理念创新的哲学自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8) .

    [4]罗文君.论“慕课”在高校教学体系中的合理定位[J].职大学报,2017,(4).

    [5]管秀雪,徐建军.“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冲击与应对[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7,(7).

    [6]余一凡,冲突与契合:“慕课”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理念探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12).

    [7]王越芬,赵凯丽.基于“慕课”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探讨[J].湖北大学学报,2017,(23).

    作者简介

    丁威,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西南大学哲学流动站博士后,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国经智库特邀研究员,研究方向: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黄静,重庆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任编辑 解梅娟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