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听话”的背后

蓝玫
【案例回放】
刚开始试行全班共读的时候,我推荐了一本适合共读的童书,请同学们每人买一本。只有4个同学直到共读开始了,书还没有买到,其中就有博。
我问博:“怎么书还没有买到啊?”博说:“老师,我已经有很多书了,爸爸妈妈挣钱不容易,我不能乱花钱。”博的话让我既吃惊又意外,吃惊的是她小小年纪说出这么懂事的话来。意外的是,根据我对博父母的了解,这样爱女儿的父母,不应该连一本书也舍不得给孩子买啊。
看着我们或者分角色、或者表演读,博的眼神里开始不时流露出羡慕和渴望来。我打电话问博妈妈:“我们准备共读的书,怎么还没有给孩子买来啊?”
“哦,真对不起啊老师,要说俺家这博也真是懂事。上次带她去超市,她选上了本书,跟我说:‘妈妈,我不要擦脸的香香了,你给我买本书吧。我说已经交了一部分钱大家一起买书,够她看上一阵子了,就没有买。”博妈妈说的那部分钱,是家委会收取之后,由我开出书单,集体购买放在班级图书角的那部分书。而共读书是要求人手一本的。
在我解释之后,博妈妈才表示:“老师,我明天就去买。”
第二天,博终于有了新书。
因为有了买书这件事,我对博妈妈有了新的认识。对一直表现得很懂事的博,也多了几分留意。
这一天轮到博的小组值日了,忽然几个孩子跑来告状:“老师,我们还没有做完值日呢,博就走了。”
“怎么回事啊?”我问他们。
“博妈妈来接她,她扫了几下就走了。”一向说话慢吞吞的旺,涨红了脸,皱着眉头对我说,一脸的气愤。
我到教室稳定了一下大家的情绪,安排大家分工开始值日,就回到了办公室。本来拿起了电话想打给博妈妈,但我还是放下了。我想,一定是博妈妈有什么急事才会着急带博走的吧?
第二天一大早,我一走进教室,就看见博满眼含泪,可怜巴巴地看着我。我看了看她周围的几个孩子,心里也明白了七八分。我没有立刻叫博起来问她为什么,也没有问别的孩子,而是打开课件,开始了我们每天的晨诵。
那天我们选的儿歌是《蚂蚁搬米》: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两只蚂蚁来搬米,身体晃来又晃去;三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抬着进洞里。
我先是让大家一个一个来读,然后边表演边读。最后我提议大家换一种方式再来读:“我们从三只蚂蚁开始,然后读两只蚂蚁,再读一只蚂蚁。”于是儿歌就变成了:“三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抬着进洞里;两只蚂蚁来搬米,身体晃来又晃去;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
大家齐读两遍之后,我又提出了要求:“三只蚂蚁的时候,我们全班读,两只蚂蚁的时候,中间一行同学来读,一只蚂蚁的时候,就贺自己读。”用这样的方法,我又让大家读了两遍。然后我先问贺:“说说,这样读有什么感觉?”
“我太伤心了,看着米搬不回家。”贺真是很可爱。
“那你会想什么?”我继续问贺。
“要是有人来帮帮我多好啊。”
“是啊,如果不懂得怎样和大家在一起互相帮助,你就会越来越孤单,连一粒米都搬不回家了。”我提醒了一句,又让大家按照原来的安排读了两遍。
之后,我又帮大家简单改编了这首儿歌:“一个小孩儿来扫地,扫来扫去扫不起。”
“两个小孩儿来扫地……”孩子们没有接住下半句。
“两个小孩来扫地,身体晃来又晃去。”我接着说。
“老师,为什么两个小孩儿扫地,身体要晃来晃去啊?”有孩子不解地问。
“这么大的教室让两个小孩儿洒水扫地的话,你们觉得会怎么样?”我逗大家。
“累死了!”冰的反应总是这么快。
“累死倒不会,但肯定累坏了,估计走路都走不稳了。”看我扶着腰,装作站不稳的样子,孩子们哈哈大笑起来。
“那一组小孩儿来扫地,会怎么样啊?”我问大家。
“一组小孩儿来扫地,很快就会扫完了。”旺深有感触,很快接上了话。
“真好啊!我们就把小蚂蚁的搬米歌,改成我们的扫地歌吧。”我这样提议。
“一个小孩儿来扫地,扫来扫去扫不起。两个小孩来扫地,身体晃来又晃去。一组小孩儿来扫地,很快就会扫完了。”孩子们一边笑眯眯地读,一边模仿我刚才的动作,在座位上晃来晃去。
我偷偷看了看博,她还是那样稳稳地跟着读,似乎没有像别的孩子那样反应强烈,但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我知道,对敏感的博来说,她一定会联想到一些什么。
下课后,我叫博到我办公室,问她:“博,为什么哭啊?”
“旺他们说我不做值日。”博一边说,一边眼泪就出来了。
“那你做值日了没有?”我想听博自己怎么说。
“我做了,我扫了一行地。”博说。
“是不是每人扫一行就可以了?”
“不是。”博的声音小了很多,伸手擦了擦眼泪。
“哦,那昨天到底怎么回事啊?”
“我妈妈来接我了,我扫了一行就跟妈妈走了。”
“妈妈接你走是有什么着急的事情吗?”听我这样问,博没有回答,只是摇了摇头。
“哦,那妈妈是不是不知道你昨天值日啊?”
“知道。”
听博这样回答,我知道自己不能再问了。于是,我对博说:“妈妈虽然知道你值日,但她一定不知道你们组如果没有你一起做的话,大家就不能完成得又快又好。一个集体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很重要的。所以大家的任务,就得一起完成了一起走,不然别人就会和那一只小蚂蚁一样,不能把米搬回家了。你觉得呢?”
博看着我,轻轻点了点头。
“那你回家告诉妈妈,对你们这个小组来说,你很重要,你们每一个人都很重要。如果真的有急事,征得大家的同意再走,不然的话,就不能轻易离开,好吗?”
“好的。”博脆生生地回答。
后来再遇到博的小组值日,我就借故到教室转转。有几次看到博在和大家做值日,而妈妈站在教室门口等她。
但是,这并没有让我完全放心。
我还是找了个机会对博妈妈说:“博太听话了,将来一定是个孝顺懂事的孩子。不过我必须要提醒您的是,博这么听话,就会总是去揣摩父母或别人的心思,这对孩子来说未必都是好事。希望在家里的时候,你们也多听听孩子在想什么。因为孩子将来总会有自己的生活,如果现在限制和要求太多,当她将来独自面对这一切的时候,她判断事物的标准和审视世界的视角,就会失去自己的个性。那孩子的发展是会受到限制的。”博妈妈点点头。
以后博会怎样呢?其实,这将取决于博妈妈的行动。
【对父母说】
作家纪伯伦说:你们的孩子并不是你们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自身的渴求的孩子。他们借你们而来,却不是因你们而来。尽管他们在你们身边,却不属于你们。你们可以把你们的爱给予他们,却不能给予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他们可以努力效仿你们,却不可企图让他们像你。因为生命不会倒行,也不会滞留于往昔。
首先,因为不愿意女儿走自己的路,父母努力让孩子体会到自己工作的艰辛,让女儿体谅自己生活中的不易,借机激励女儿刻苦学习。懂事的博受到了这样的心理暗示:“爸爸妈妈不容易,我必须听他们的话,为他们争气。”所以,对妈妈说的任何话,博都不反对、不抵触、不质疑,久而久之还会觉得让父母安心就是自己努力的原因。但是,我们应该警惕孩子为了迎合父母的好恶,从而失去自我,最终导致缺乏自我对生活清晰的目标和态度。
其次,孩子的成长,需要不断借助阅读来进行“营养”的补充。尤其像博这样听话的孩子,一旦遭遇到来自父母的拒绝,他们多会选择放弃和顺从,从而把原本更多的发展可能性彻底扼杀。
另外,父母应该认识到,劳动也是学习。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让孩子在劳动中品尝到成功和收获的喜悦,体会靠劳动获得的成就感。尤其应该走出家的小圈子,在集体这个大环境中体会劳动的快乐。因为这也是孩子用自己辛勤的付出赢得大家的信任,从而融入一个有着良好氛围集体的重要途径。
【对老师说】
首先,教育的终极目标,必然是每个人的自我教育能力不断完善。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父母都要认清自己作为一个协助者、督促者的角色,尽力给孩子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汇聚更多可以带给孩子营养的东西,帮助他们走上自我实现的道路。
其次,在了解孩子成长环境的前提下,老师要同时对父母进行积极引导。父母之成为父母,原本并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老师要进行积极引导:一方面要从父母的口中了解孩子,另一方面要借助平时生活中的点滴观察孩子。当发现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老师应该积极和父母进行沟通。比如博买书的事,老师就应当从阅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方面,对博的父母进行引导,让他们看到阅读的孩子和不阅读的孩子成长的差异。
再次,表现乖巧的孩子往往更脆弱、易受伤,老师在处理这类孩子的问题时,切忌简单轻率。比如案例中值日的事情,老师如果在看到博提前离开时火冒三丈,并在孩子们面前不由分说地批评博及其妈妈,就会让其他孩子觉得遇事抱怨很正常,而不是首先选择积极想办法处理眼前的事情。
最后,老师在面对孩子之间因为小矛盾出现的种种问题的时候,只要孩子选择的宣泄情绪的方式不过激,就要记得给孩子“留白”。即对孩子的反应,有时候要“事事关心”,有时候则要“视而不见”。这里的“不见”,不是不关注,而是貌似不关注,实则是等待孩子的情绪慢慢平静。之后,老师再选择合适的时机,与孩子进行客观、平等的交流。
(责 编 子 君)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