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铨戏剧创作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分析

    张灿灿

    【摘 要】陈铨把人物的塑造看作是评判戏剧深浅的标准,他认为成功的戏剧中只有典型人物是不够的,还应塑造典型人物的个性。他剧作中人物形象塑造以女性形象较为典型,文章从女性形象的分类及个性特征两个角度分析其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

    【关键词】陈铨;戏剧作品;女性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1-0055-01

    一、陈铨戏剧作品中女性形象分类

    (一)现代都市家庭生活中的女性。《扰乱》和《婚后》两部独幕剧突出的思想特质是陈铨对现代社会中女性真实生存处境的关切和思考。《扰乱》深刻地揭示了女性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匮乏以及对男性的依附,从而造成的女性丧失独立精神和自我意识的男权现实。《婚后》对女性单纯轻信的性格弱点和上层社会的浮华虚伪把握的比较到位,但是也未能给迷茫的女性指出光明的出路,只能把她们暂时引导回家庭,而女性的命运,在社会中的地位,仍旧是暧昧不明的。

    (二)勤劳勇敢的下层妇女。这样的女性出现在《自卫》和《衣橱》里。这两部作品刻画了一批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劳动妇女,她们不曾走出家庭,也没有接受过现代教育,但在自己的家乡遭到敌人入侵的时候她们却表现出与敌人抗争到底的勇气与智慧。《衣橱》中的婉贞,虽然汉奸费尽口舌妄想说服她投敌,但始终没能得逞,她识破并揭穿汉奸的阴谋,与之斗智斗勇。陈铨的这些作品触及了下层女性的生活状态和命运,在这个特殊历史时期肯定了她们独特的价值。

    (三)积极参与到战争中的女英雄形象。抗日战争爆发后。陈铨创作的题材不再是现代都市生活和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而是以抗战为主题,宣传抗日。这期间他的戏剧都是以抗战为背景。表现了抗日救亡的民族意识和英雄事迹。与前两部剧作中的女性形象不同,她们不再是缺乏独立精神和自我意识的男性的附属品,而是有着强烈民族意识、勇敢自信的爱国志士。

    二、陈铨戏剧作品中女性个性探究

    (一)强烈的民族意识。陈铨戏剧中女性普遍拥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无情女》中樊秀云将全部的感情都倾注到对国家民族的爱上,从而对别的所有任何事都“无情“;《野玫瑰》里夏艳华放弃浮华奢侈的生活委身于汉奸;《蓝蝶》里婉君为了民族大义不惜辜负自己的情人,最终撞车身亡……在爱情面前,她们选择了国家的民族,呈现出现代女性的理性光芒。

    (二)独立自主的人格。陈铨剧作中的女性大都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能够摆脱家庭的束缚,冲破封建制度的牢笼。如《无情女》中的秀云,她在母亲去世后,不顾父亲的反对,中学毕业就独自一人跑到上海读书,并自己下定决心参加抗日斗争。在这里,陈铨为女性指出了一条解放的道路: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发挥自己的价值。

    (三)爱情世界的主导。与以往作品中常常出现的“痴心女子负心汉”模式不同,陈铨作品中爱情世界的主导都是女性。她们将各种各样的男人耍的团团转,让他们对自己言听计从,并自己来决定爱或不爱。她们善于施展自己的魅力,乐于成为被追捧的焦点,并利用这些优势达到自己的目的,夏艳华、樊秀云都是利用爱情成功地使敌人自相残杀,达到抗日锄奸的目标。

    (四)强大的内心。陈铨对尼采思想中“强力意志”的理解体现在剧作中的女性身上。她们有着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目标,为了国家民族,忍痛放弃了儿女情长。她们往往命运波折,经历颇多,但从未自暴自弃,甚至更加坚忍不拔。把一个向敌人出卖肉体的女特工形容成时代的英雄,陈铨是要借此说明“意志是宇宙人生的泉源,是推动一切的力量”。至于把肉体献给汉奸,按照“道德是奴,意志是主”、“道德是工具,意志是目的”的道德理念,也不失为“英雄”的行为。

    (五)女性的细腻。陈铨在肯定了女性坚强独立的个性之外,还在剧作中保留了她们独有细腻的一面。樊秀云在任务完成后立即委托朋友把自己存的钱带给父亲,并嘱咐朋友一定不要告诉父亲自己现在的工作;夏艳华与刘云樵激烈辩论后独自对着花瓶里的野玫瑰感叹:“现在什么人都离开你了,你还有力量扶持你自己么?”这样带有浓重自我怀疑色彩的情节。揭示了她们坚强的外表下那颗充满矛盾的心。

    三、小结

    五四以来,致力于描写时代新女性的作家比比皆是,陈铨戏剧的不同之处在于不仅对女性命运表现出深切的关注,还致力于为女性指出一条自立自强,实现自我价值的道路。但是,他站在民族国家的立场上,对女性以身体参与战争的充满宏大意义和热情礼赞的叙述,掩盖了女性在这一过程中的真实处境和悲惨命运。他迫使她们压抑了应有的情感,使她们变得虽坚强,但寂寞,虽可敬,却不可爱。还好陈铨也意识到了这种设置的不合情理之处,所以他剧作中的女性也往往呈现出矛盾焦灼的心理,她们在自愿选择为国献身的同时,也保留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虽然陈铨在早期戏剧创作中对于女性命运有着独特而深刻的思考,但是无意识的男权思想反而使他进行价值判断时也在某种程度上陷入了偏颇。

    参考文献:

    [1]李岚.《野玫瑰》论争初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社会科学版),2000(3).

    [2]沈卫威.寻找陈检——从《学衡》走出的新文学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7).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