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视野下的师生信息素养提升路径研究

    摘 ?要 信息素养提升与生命教育实践相结合,通过“技术支撑实践演练、技术融合人文环境、技术提升价值创造”等三条实施路径,探讨“丰富自然生命教育、拓展社会生命教育、引领精神生命教育”生命三重属性的构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回归教育初心,为每一位学生的生命成长奠基。在生命教育理念下进一步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利用技术支撑与引领学生个性化学习,从而实现全面发展目标。

    关键词 生命教育;信息素养;教育信息化;安全教育;创新实验室;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5 ?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13-0073-02

    1 引言

    人类习惯上将有机生命简称为生命,或者说,生命是有机体的存在形式。对于什么是生命,学术上其实没有统一的定义。医学哲学的生命定义是:生命是集合生物体主要特征的、开放有序的物质存在形式[1]。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从所有生命形态的共同表面特征归纳出一个关于生命的定义:生命是一个具有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生长繁殖、遗传变异和对刺激做出反应的特性的物质系统[2]。

    把范围缩小到生命教育,也就是从人类的角度来看“人”的生命教育问题。完整的生命有自然、社会、精神三重属性,生命是否幸福完整,是由这三重属性共同决定的。自然生命之长强调延续存在的时间,社会生命之宽重在丰富当下的经验,精神生命之高则追求历久弥新的品质[3]。生命教育的长宽高构成一个立体的生命,非常形象,易于理解。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推动从技术应用向能力素质拓展,使之具备良好的信息思维,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学习、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成为必备的基本素质[4]。新时代,运用信息技术不断展开并深化生命教育实践,将信息素养的提升与生命教育素养的提升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提升师生生命质量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2 技术支撑实践演练,丰富自然生命教育

    生命对于个体而言尤为宝贵,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从中外生命教育兴起的缘由来看,正是因为青少年的吸毒、自杀、他杀等一系列危害生命的行为频繁发生,世界各国推行生命教育才变得刻不容缓。

    中国教育学会的学校安全教育平台正在为全国的中小学建立科学的安全教育体系,各地的教育行政部门更是将在学校安全教育平台上开展的安全教育纳入对学校的量化考核之中。视频加简单的练习(或问卷),通过信息技术方式,解决了学校安全教育从无到有,更加专业、统一、规范的问题。但是单从知识层面传授安全教育还不够,安全需要的是更加有效的應对,这就要求学校结合对应的情境开展教学、模拟演练,只有情境化的安全教育实践才能让中小学生印象深刻。现实中也有不少学校为了完成考核任务,直接把让学生观看安全教育视频的任务布置给了家长,这样就更需要加强实践演练来强化学校的安全教育。

    情境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知识的实践体验。这样的实践演练可以以学校为单位,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当然更重要的是结合家庭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实践。一些安全教育项目,学校通过开展更加常态化的应急疏散演练,以培养师生在遇到突发事件时的应变能力。另一些则需要借助技术的手段,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专业功能教室形式,模拟、强化安全教育的实践体验。以实践演练为核心,以教育技术为支撑,在一个地区的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安全教育体验馆,已逐渐成为安全教育规范化、专业化、现代化发展的一种趋势。

    3 技术融合人文环境,拓展社会生命教育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一个著名的论断:“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学校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环境。学生逐渐成人后,承担怎样的社会角色,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这也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由于有人的活动,逐渐构成人类的文化环境。杜威说,教育即是生活。生活则处处是文化,人们正是在生活中不断进行实践总结,逐渐形成经验理论,从而产生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为拓展学生的社会生命教育,学校不断地给学生减负,限定了不同年级的作业量,减少了统一考试。但是,很多学生并未真正减负,出了学校教室之门就进了培训机构教室之门。教育培训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也从侧面反映了学生的学业愈加繁重。久坐不动的学习占据了青少年的大部分时间,户外运动时间被挤占和压缩,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导致严重的青少年视力问题[5]。过重的学业压力使得学生的生活更加趋向单调化。如何通过教育技术改善学校的人文环境,如何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成为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一个主题、一种责任。当前,心理咨询室的软硬件环境日趋成熟,并逐渐成为中小学标准化教育装备,随着教师心理健康教育C证持证率普及化要求的提出,这些恰合时宜的政策措施可以极大地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校园文化、家庭文化深刻影响着学生认识、理解、融入社会。文化融合主要是校园和家庭的文化要相互融合。从育人的角度出发,学校和家庭教育孩子的目标是一致的。那么,现在为什么经常出现家校关系不和谐的现象?究其原因,还是两者之间的教育理念、价值观等文化没有融合好,没有为每一个孩子找到合适的教育。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从教育技术装备角度而言,可以通过书香校园、科技校园、文体校园、数字校园等多种活动方式,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与制度建设,促进学校现代化发展[6]。同时,通过微信、钉钉等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家校沟通;通过各类资源平台,办好网上家长学校,让家校联系突破时空的限制。便捷、高效的沟融是家校携手打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的关键。

    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每一户家庭都幸福美满,这是社会的基本期望,也只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的潜能,融入社会,拓展生命。

    4 技术提升价值创造,引领精神生命教育

    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7]。如此看来,创造力不是成年人的专属,儿童也有创造力。儿童有创造力,但需要在教育中不断地学习、启发。然而,现在过度的应试行为正在扼杀儿童的创造力。这一现象中外均有,只是我国或许更为严重。

    在全球广受欢迎的TED演講《学校扼杀创造力》[8]中,肯·罗宾逊认为关注个别天才学生、不能容忍错误、学科等级制度是扼杀孩子们成为天才的主要原因;同时指出,个性、多样、有活力是培养人才的三个原则。这三个原则其实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

    创造力越来越受重视,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一种标志。未来的不确定性则预示着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可能,这就需要我们,更需要我们的孩子去创造。社会分工产生了各种职业,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职业总在不断变化。迈入新时代,人工智能等一批新技术迅速发展。现在,很多行业已经开始以人工智能代替人工,人工智能对未来职业的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等现在的中小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可能很多职业目前还不存在。因此,教育需要改变,需要进一步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需要以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为出发点,以创造力培养为核心,努力成就他们的精神生命。

    宁波市镇海蛟川书院以全息影像作为课程主线的“i畅想工坊”,宁波市镇海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在全国中职学校中率先开展的“三创”(创意、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宁波市镇海区澥浦中心学校围绕3D创作和创意木工建设的农民画创新实验室,等等,越来越多的学校依靠创新精神,结合自身特色,开展各类创新实验室建设,开展steam教育教学。创新教育就是让每一位学生、教师,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健全的心智、优良的品质,找到社会定位,实现生命价值[9]。

    5 结语

    教育真正面向一个人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一个人的生命层次和内涵才会更加丰富。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谈到,“自然、事物、他人”是人的三种教师,当这三种教育在一个学生身上趋向同样的目的时,这个学生的生活才会很有意义。“互联网+”时代,技术的快速发展让这三种教育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必须要加强家校合作,充分研究学生,共同推进“互联网+”时代的混合式学习,构建统一的教学行为数据库,积极研究开发测量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分析指标体系,真正实现教育大数据的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10],通过更加精准的教学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实现全面发展。教育要遵循自然规律、教育规律,在生命教育理念下努力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积极发展儿童的天性与潜能,为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成长奠基。

    参考文献

    [1]刘虹,任元鹏.论定义生命与生命定义[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32(1):8-10,76.

    [2]生命[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4%9F%E5%91%BD/1417?fr=aladdin.

    [3]朱永新.拓展生命的长宽高[J].基础教育论坛,2015(10Z):6-8.

    [4]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5]Pan C W, Ramamurthy D, Saw S M. Worldwide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myopia[J].Ophthalmic & Phy-

    siological Optics,2012,32(1):3-16.

    [6]尹恩德.教育技术装备与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5):37-38.

    [7]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篇:创造的儿童教育[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7(11):46-48.

    [8]学校扼杀创造力[EB/OL].http://open.163.com/movie/

    2006/2/V/E/M7SP3QUET_M7SP3T0VE.html.

    [9]尹恩德.有机融入“三创”未来一定可期: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的学校创新教育略谈[J].学校品牌管理,2019(1):7-8.

    [10]尹恩德.教育大数据背景下的区域数字化学习实践与思考[J].教育与装备研究,2019(1):9-13.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