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班级文化建设的根基

    丁秀荣

    [摘要]班级文化是促进班集体健康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班集体建设的灵魂。在班级文化建设中,通过构建班级文化建设、课堂教学、国学诵读、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挖掘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强化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优良传统精神,使中华传统文化成为班级文化的的根基,成为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班级文化;根基

    [中图分类号] G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9)02-0026-04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02.006

    班级文化建设在班集体建设和学生个体发展中起到了引领和促进作用,是班集体建设的根本,是班集体发展的灵魂。在以往的班级文化建设中,我们多是注重于道德教育和良好习惯的养成,仅仅依靠悬挂传统名人画像和名言警句的墙壁文化,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習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性力量。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可见,班级文化建设必须强化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弘扬,让中华传统文化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根基,促进和引领班集体建设的发展。

    一、发挥主渠道作用,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主渠道,同样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渠道。2018年1月发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语文、历史、外语等课标中,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在跨文化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坚守中国文化立场。各学科结合自身特点,丰富充实相关内容。其中,语文课标最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贯穿必修和选修各个部分。在“课内外读物建议”部分,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古诗文,覆盖先秦到清末各个时期。将原标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篇目数量也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提高了学习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建议阅读的文化经典著作有:《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史记》等。《论语》是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整理编成的儒家经典。《论语》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礼”。“仁”所体现的人道精神是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人类永恒的主题,而“礼”所倡导的礼制精神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更是人类的终极目标。现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中国最后的大儒梁漱溟认为:中国文化以孔子为代表,以儒家学说为根本,以伦理为本位。所以,中国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理想归宿,比西洋文化更“高妙”,梁漱溟预言“世界未来的文化就是中国文化复兴”。

    此外,美术、音乐、体育与健康、数学等课标都增加了有关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如美术课标增设“中国书画”,内容涉及中国传统绘画、书法、篆刻等经典作品欣赏及传统画论,促进学生坚守中国文化立场,增强文化自信。通过课堂教学,唤起自身的文化自觉,恢复自身的文化自信,在不断感知、感悟国学的过程中,唤醒精神上的潜能,追求知识上远足,做一个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共修和合,情润古今,实现文化认同。通过传承、弘扬、注解、诠释、解析,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内在关联对接起来,在身体力行中实现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从而促进教育与社会的协同发展。

    由此可见,学科教学必须重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强化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文科可以将优秀古诗文、著名诗人、词作者作为重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优良传统,学习古代诗词文人不惧权势傲然而立的民族气节和爱我河山、爱我中华的爱国精神。理科通过学习学科发展史,挖掘我国古代科学家的成长历程、艰苦卓绝的研究经历和其科学发明对我国乃至世界科学事业发展的巨大贡献等,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忱,坚定文化自信。

    二、构建书香文化,扩展课外阅读

    构建书香班级文化是打造生命化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课外阅读,扩大知识视域也是高考改革的重要要求和举措。近几年,教育部也明确提出了中小学开展国学诵读活动的要求。但在普通高中,由于受高考影响,国学诵读还只局限于“课标”“考纲”要求的范畴之中,视域不宽,范围不广,深度不够。加之受网络文化流行的影响,师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挖掘有限,弘扬不足。

    构建书香文化,开展经典诵读,不仅是语文老师的责任,更是班主任的责任。是班级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仅仅阅读教材上有限的篇目和内容是不够的,还需要适当扩大阅读范围,丰富阅读内涵,提升阅读品位。课程标准倡导开展读书活动,特别是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并推荐了阅读书目,其中文化经典著作是首先倡导阅读的。在诵读活动中,以语文学科为主,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要求完成72篇古诗文的背诵,再扩大外围,每周固定的篇章和篇数,限期完成背诵任务,使“大语文”教学落到实处。

    古典诗词是中国语言文学的精华,是中国文学发展史的颠峰。指导学生加强古典诗词学习,品味、鉴赏其中的优秀作品,感知中国丰富、优美、深刻的语言。古典诗词的语言凝练、文雅,富于美感,表情达意。或慷慨激昂,或沉郁顿挫,或意气风,或柔媚婉转,都淋漓尽致,读来如可触可感。学习、背诵古典诗词,对于积累语言和文字知识,锤炼规范、简洁、优美、丰富、深刻的语言,具有重要作用。指导学生加强古典诗词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和审美的熏陶。东方有独特的审美系统,无论是语言、绘画、书法等,都有其鲜明的意韵。并且古典诗词与绘画、音乐存在着紧密而又貌似疏离的关系,耐人寻味。学生通过学习、涵咏古典诗词,能够培养细腻敏感的审美能力,避免因为缺少文学修养而变得粗疏寡淡;能够培养高雅深邃的审美品位,从而一生远离低俗、鄙陋。指导学生加强古典诗词的学习,体悟古代文人济世经邦的家国情怀,树立刻苦自砺、心系苍生、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的宏大志向,为学生规划人生、踔厉奋发培育扎实的根基和提供强大的内驱力。中国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儒家人讲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读书人都怀有一颗“致君尧舜”的思想,在国运安定、国势强盛、人民安居乐业的时候,期待一展抱负,使国家繁荣富强;在国势衰微、国运江河日下的时候,则心急如焚,食不甘味;在屡遭兵燹、生灵涂炭的时候,哀民多艰,痛心疾首,即使漂泊异乡、辗转奔波、衣食难继的时候,也心系国家和人民,这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

    为激励学生诵读的积极性,开阔阅读视域,通过编写《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读本之一·弟子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读本之二·唐宋词选讲》《廉政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资料汇编》等校本教材,为学生提供传统文化资源,培养良好的国学诵读习惯。通过开展“诵读竞赛”、评选“诵读标兵”等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学生的诵读积极性,掀起比学赶超的国学诵读热潮。有些知识,是即学即会、即会即用的;有些知识,则能使人长久得到濡养,在人生漫长的历程中潜移默化而又在关键节点上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辉煌灿烂的文化,这些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传承和积淀的智慧结晶。高中学生正值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需要正向的、积极的文化去引导他们。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恰恰具备这些特点,炎黄子孙理应将祖宗留传下来的文化财富继承、发扬。

    三、开展实践活动,弘扬传统精神

    实践活动是体现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的一门行为文化課程。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加了解社会、了解生活,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为职业生涯奠定目标基础。

    在组织开展实践活动中,通过丰富活动形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加大传统文化教育。一是开展社会调查。对高中一二年级学生每年寒暑假布置社会调查作业,开学后撰写调查报告。过去的社会调查都是以对社会变化、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主要内容,通过调查使学生形成对我们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翻天覆地巨大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正确认识,增强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爱家乡的情感。十八大以后,在社会调查中增加了对传统文化调查的内容,在调查中了解本地域传统名人、传统地域、风土人情和传统故事,通过撰写调查报告、召开社会调查实践汇报会、交流会等活动,使学生更加了解本地域的历史发展,增加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二是组织研学旅行。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近年来,为了学生安全,怕发生伤害事故,就连学生期盼的每年一度的春游都很少组织,研学旅行更是很少。研学旅行是进行中华传统教育的有效途径,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大规模的远途旅行,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和璀璨灿烂的传统文化;条件差一些的学校也可以小规模的、有计划、有目的组织,到附近具有传统故事的名山湖泊野游踏青,走访本地历史知识渊博、有一定影响的老人,听他们讲“中国故事”等实践活动。三是开展纪念传统节令活动。传统的节日节令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节日节令中有其一定的文化内涵,彰显了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结合传统节日指导学生挖掘其文化内涵,通过开展传统节日文化主题活动,使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增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自觉和自信。如清明节组织祭扫烈士墓、端午节开展屈原诗歌诵读会、中秋节召开感恩赏月晚会;重阳节到敬老院慰问演出等。四是举办“成人礼”仪式。在成人礼仪式中,让成人学生每人说一句成人感言,并装订成册,供学生浏览、铭记。选出品德成绩俱佳的学生与家长,参加学校的“成人礼”仪式。“成人礼”仪式,可以激发学生“我成人,我能行”的斗志,强化不忘祖先感恩情愫,促进勤奋、努力、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五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挖掘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培养学生良好道德习惯。华夏上下五千年,勇敢、勤劳、善良的中华民族积累了丰富的劳动经验,形成了良好的传统道德,如孝敬父母、尊师敬业、团结友爱、立志勤学、诚实守信、勤劳节俭、见义勇为、爱国爱民、天下为公等。诸如“二十四孝”“二十四悌”等传统故事源远流长,根植于中华民族心中。通过“讲中国故事”、榜样示范等活动,汇聚精神力量,营造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的浓厚氛围,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得到成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爱我中华,爱我中华文化的自信力,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观的形成和核心素养的发展。

    四、强化环境文化建设,发挥熏陶感染作用

    教室是一个学生在学校活动的主要场所,高雅的班级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熏陶感染作用。在班级环境文化建设中,过去只注重时代特色,而忽视传统文化建设。如墙壁文化的班徽、班训、小组评比栏等等,都是与当前学生学习相联系的展示。虽然也悬挂几幅古代名人名言警句,但从未更新,使传统文化教育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班级环境文化是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阵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紧密结合班级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在班级环境文化建设中,厚重传统文化内容的挖掘,强化传统文化教育,让中华传统文化根植于学生心中,时时刻刻起到引领、促进、激励的作用。一是在走廊墙壁上增加古代名人画像和诗词、警句,定期更新。激发学生不忘名人的教诲,学习古人爱国、勤学、勤俭、诚实、守信等优良品格。二是在各类榜样“星”评比展示中增加“国学星”,将广泛涉猎中华传统文化,取得学习成果,并在实际中弘扬传统美德的优秀典型学生,评为“国学星”,进行表彰、展示。三是在走廊墙壁上设置了传统文化优秀作品展示角。定期展示学生的国画、剪纸、书法作品;四是在教室后墙的黑板班报的一侧设立“古诗词学习”专栏。每天一更新,学生轮流,每天由一名学生写一首古诗(词),并要求所有学生必须背会。与另一侧在形式上力求简洁、明快、富有时代感的“自创名言”专栏形成对称;五是在墙角设立的“我爱书香味”的图书角,增加了古典文学书籍,使教室充满浓浓的传统文化书香味。置身于书香气息十分浓厚的教室中,学生能够静下心来学习,快快乐乐学习。

    在班级环境文化建设中,强化传统文化内容,厚重传统文化氛围,不仅增强学生爱我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还使学生置身于良好的书香氛围,提高自信力,增强阅读量,为迎接扩大传统文化阅读量“大语文”的新高考奠定坚实的基础。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班级文化建设,无论是精神建设、制度建设、环境建设,还是行为建设,都不要忽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弘扬。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创新传统文化的谆谆教诲,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弘扬优良传统精神,强化传统文化教育。只有重视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化为根基,构建优良班集体,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其成为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真正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立德树人神圣使命。

    (责任编辑:宇美臻)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