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的文化批判与文化选择

    【摘 要】 鲁迅一生都在做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建构工作,破除旧文化,创建现代“人”的文化,此点在他的小说中体现十分明显。主要从三方面来分析:一是对国民性的解剖,包括奴化思想、盲从思想、看客心态、精神胜利法等;二是对封建文化的批判,主要揭示其“吃人”的主题;三是对民族历史文化的思考与选择,主要指“立人”思想,尤其是《故事新编》中所体现的理想。

    【关键词】 鲁迅 小说 文化 批判 选择

    鲁迅是中国的民族魂,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他的决绝斗争精神,向旧社会挑战的勇气及对新的文化范式的建构理想,闪烁着伟大的人格光彩。作为一个艺术型的启蒙主义者,他把启蒙精神贯彻到小说的创作中,以塑造典型形象为手段,直面被启蒙者的精神状态。

    一、对国民性的解剖

    解剖国民性就是解剖封建文化在人们心中经过长期沉淀所形成的社会心理结构。国民性为一个民族所共有,具有因袭的、固定的性质,解剖国民性的目的是改造国民性,就是社会的先知先觉“用个人的努力,渐渐城少人性黑暗的方面,渐渐发展人性光明的方面。”

    (一)奴性思想

    鲁迅的深刻性就在于,用文学作品挖掘出国民甘心受人奴役的品性——奴性。可悲的是民众对这种思想又往往是无意识地尊从,自觉地认同。《故乡》中的闰土,见面时的一声“老爷”,使朋友关系变成主仆关系,表明他严守名分,讲究尊卑秩序,匍伏在封建等级制度之下。阿Q向吴妈求爱,不是从个人利益出发,而是怕背无后的骂名。他看见男女单独在一起,就恨恨地向其扔石头,这无疑说明他对统治者的意识是自觉认同的,而且无意识中成了供人驱使、帮助作恶的人。在这种思想下,真正的人性已被淹没、抹煞去了。

    (二)集体无意识——盲从思想

    鲁迅的小说正揭露了这一点。在他的小说中已找不到具有个体意识的精神自由者,他们没有个体意识,因为他们已习惯于用肉食者的意识来处理自己面临的社会问题。《祝福》中的祥林嫂被强迫改嫁时,自然会想到“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于是在第二次拜堂时反抗的很“出格”,她越反抗的“出格”,越说明她对礼教的维护与尊从。《故乡》中昀闰土在难以承受生活的磨难时,他想到的不是反抗,不是穷的原因,而是“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于是在对神的祈祷中求解脱,人问得不到的幸福到彼岸世界去寻求。正因为多数中国人如祥林嫂,闰土等对封建礼教的迷信和盲从认同,形成了中国宗法制社会超稳定的心理结构。

    (三)看客心态

    鲁迅曾说,中国的群众永远是戏剧的看客。他们拿他人的痛苦做赏玩,做安慰,表面上麻木、混沌、冷漠,实际上显出一种人性的残忍。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心爱的阿毛死了,众人偏偏似笑非笑、有意无意地问她:“祥林嫂,你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不也就有这么大了吗?”他们无情地揭开她的伤疤,微笑着看血往下滴落。

    二、对封建礼教、封建制度的批判

    五四时期,鲁迅对于封建文化中的家庭礼教对人性的扭曲和戕害,做了更猛烈也更深入具体的批判。

    (一)《狂人日记》——“吃人”的主题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狂人日记》,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小说,也是第一部启蒙主义小说,“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吃人”是这篇小说构设的中心意象,深刻的揭露了“吃人”的主题,是一篇彻底反封建的“宣言”。许多扼杀人性的罪恶假着“仁义道德”之名以行,而且在“从来如此”的幌子下剥夺被吃者申诉的权利,使宗法制度和礼教吃人的本质被遮掩起来,合法起来。

    1、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

    封建教育扭曲了读书人的性格,使得他们没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主见、自己的灵魂,已成为传统文化的附庸和热衷者,实际上他们被旧文化给“吃”了,包括孔乙己。

    2、童心被吃

    《故鄉》中的吃人,已经不是一种肉体死亡,而是一种人的变形,由一个活泼泼的人变成一个木偶般的人。这就是《狂人同记》的呼声“救救孩子”的最现实表达方式。

    可见,读书人、妇女、农民,这三类人既是旧文化的支柱,又是旧文化的殉道者。

    三、对民族历史文化的思考与选择

    鲁迅对中国人的麻木、衰朽,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为了揭出病苦,有时未免下药过猛,但目的绝不是不负责任地丑化,不是要打掉国人的自尊、自信,而是要警醒、疗救,这是思想启蒙的需要,也是“立人”的需要。

    一方面鲁迅从自己独立的思考中做出理性的扬弃,另一方面又必须为自己生存在那一时代的人们思考,重建一种新的文化价值立场利资源,正如他所说“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四、结论

    在中国文学史上,鲁迅是我们传统文化最杰出的诊断者和治疗者,他是一个传统文化的最伟大的批判者,又是民族新文化的重建者,他的小说中留下了他作为一个文化巨人的光辉的身影。

    【参考文献】

    [1] 谭桂林《鲁迅小说启蒙主题新论》,《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1999年第5期。

    [2] 张法《狂痛呐喊:鲁迅与“五四”精神》,《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0年第1期。

    [3] 秦亢宗、刘一新《中国现代文学题解》,语文出版社。

    [4] 温儒敏《鲁迅对文化转型的探求与焦虑》,《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1年第10期。

    作者简介:王培,招生指导科;讲师,专业方向: 汉语言文学、 新闻传媒和语文教育方向。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小桥老树的“官场江湖”

    张凌云凭借一部《侯卫东官场笔记》,他红遍大江南北,接连几年闯入国内作家富豪榜;他神龙不见首尾的低调一度引发全国大搜索。因他的作品而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