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历史教学目标分合的初步实践与思考

於以传
关键词 演中学历史,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4)03-0007-06
教学的实效以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为标准乃不争之事,然而课程目标的内涵丰富,其表述又往往相对宏观,如何在教学实践中结合课程内容,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效地将课程目标化解为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如何依据循序渐进的设计原则,通过持续训练,使每一堂课所达成的教学目标最终能汇聚成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如果说前者是一个(从课程目标到教学目标的)化整为零的过程,后者则指向(从教学目标到课程目标的)化零为整的效应。而这种“过程”的实施与“效应”的获得,固然必须遵循课程标准所秉承的理念与原则,但同时也一定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与创新能力,这就为教研工作的开展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活力。本文借助于近半年来两场以此为主题的上海市教研活动(下文用“初探”与“再探”区别之),谈一些初步实践的思考与体会,抛砖引玉,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教研活动有目标,初高中历史教学目标分合的教研活动也不例外。但从“初探”到“再探”,两场教研活动的目标还是有所变化。
(一)“初探”的目标
通过观摩、交流与研讨,进一步关注课程标准和“教学基本要求”;依据学生认知水平将课程目标分解到具体的课程内容及教学环节中,准确拟定教学目标;树立以目标具体化而非形式化的方法、手段作为教学准绳的意识;探索全市中学历史各基地联合教研活动的模式。
(二)“再探”的目标
通过观摩、交流与研讨,树立基于标准的教学意识;提炼依据学生实际,针对课程内容,有机分解课程目标的基本路径;探索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方式;为当下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积累实证。
两场活动的目标虽各有四条,但除却最后一条,“初探”的目标总体定位在目标分合观念意识的形成,“再探”则在进一步强化这种观念意识的基础上,开始注重方法及路径的探索。毋庸讳言,长期以来,基层教师对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的关注与理解程度不够。这表现在忽视课程目标对教学目标的制约指导作用,教学无目标,或是抄袭他人的目标,抑或是有目标却缺乏梳理;尤其是对基于史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漠然无知;随着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一些教师片面理解史学研究、史学素养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混淆初高中教学目标的差异,无限拔高目标,致使初中教学高中化、高中教学大学化的现象甚嚣尘上,教学仅是传达史学研究结论、以卖弄新观点替代目标的倾向愈演愈烈。诸上种种,使得开展“初探”时必须首先在观念上作正本清源。自然在目标分合的方法路径上也开始作出思考实践,但仅是起步,尚不够圆满;至“再探”时,考虑到观念意识层面的转变已初见成效,故重点关注了目标分合的路径及其有效达成的方法。
两场教研活动探讨的主题均是初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分合,但从目标来看,首先解决的是“分”,即从课程目标到教学目标化整为零的细分,对于“合”的要求尚未涉及。实际上,基于样本的限制,仅靠两次教研活动的确也无法论证这种“合”的效应。当然,如果把“合”只是看作针对课程目标不同条目内容的整合,或是完整而非分解地达成某条课程目标的话,那么这种“合”的效应在两场教研活动中还是存在的。
思考这两场教研活动的路径固然先是从内容层面开始的,但对教研形式的考量也是早早就定下了,毕竟形式是一定内容的反映。
(一)形式
1.采用基地联合教研模式
两场活动均采用了历史学科基地的联合教研模式,有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建设基地、上海市普教系统历史名师培养基地、上海市高中历史学科德育实训基地、上海市初中历史学科德育实训基地、浦东新区历史教师培训基地共同组织参与,以确保资源的丰富与共享。因此,规模大、受众多、参与面广、分工合作、成为这两场教研活动的显性特点。
2.设计关联递进教研流程
两场活动均以课堂教学和专题报告为依托,以交流发言为主要研讨方式,以专家点评和教研员小结为方向引领,其基本流程总体可概括为:教学观摩——专题报告——研讨交流——总结提高。教学观摩仅是切入口,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形式熟悉,也易接受、易形成印象,为人所识;专题报告的跟进意图深入,寻找理论支撑也好,注重实践倡导迁移也罢,抑或是探讨教师个人或学校教研组开展类似教研的可能性,均在于强化印象,提供样板,进而寻求触类旁通。有了这两个环节的支撑,研讨交流方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由系统而至分列,由整体而至局部,由专攻而至常态,能基于主题拓展和深入,因而总结提高也就有了着落点。
(二)内容
这里仅就两场活动中的课堂教学和专题报告内容作重点探讨。
1.教学体现目标分合方式
两场教研活动中的课堂教学,均是选择初高中都涉及的思想史课程内容:“初探”选择的是“启蒙运动”,八年级、高一年级、高三年级各开一课;“再探”选择的是“新文化运动”,七年级、高二年级各开一课。
探讨初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分合,课堂教学的设计路径首先是依据课程内容确立主旨立意;其次是针对思想史内容,对照课程目标后筛选出可尝试达成的目标条目;再次是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水平,思考这些目标如何分解与整合;然后才是依据主旨及目标,思考结构、选材、设问、演示等方法手段问题,包括教学环节的导入、过渡、收尾等;当然最后还要考虑教学策略,以预估教学临场中的种种问题及应对预案。
“初探”选择了“启蒙运动”,三堂课最终设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八年级《启蒙运动》教学目标:
了解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性质及影响,知道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代表作,理解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做好了舆论宣传和思想准备;学会从基于史实的历史故事中发掘历史信息,概括启蒙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影响,理解油画等艺术作品不仅具有写实反映历史的价值,更能折射特定时代的社会思潮;认同个人价值取决于他的智慧、意志和社会贡献的历史观点,培养为追求真理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相关文章!
  • 情境、主体、意识、理性

    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如有效教学理论、生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念、“学习金字塔”理论等无不揭示

  • 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历史的

    历史学家常常习惯于用时间作为坐标来表明历史的分期,这是历史学的特性使然。正是在时间的流淌中,时代的特性悄然发生着转换,尽管有时不

  • 为历史课赋予历史感

    何睦何智坚?眼关键词?演大众传媒,变迁,教学设计?眼中图分类号?演G63 ?眼文献标识码?演B ?眼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4)17-0052-07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