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时光》:青春岁月的独特记忆

    徐刚 唐超

    近几年的华语电影市场,主打怀旧情结的青春电影悄然兴起,投资较少,回报较大则是这类青春片的一大特征。从2013年上映的《致青春》起,引发了新一轮青春回忆的高潮,随后上映的《等风来》《同桌的你》《匆匆那年》等青春片,均获得了广泛好评。不限于大陆地区,去年获得第5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新导演提名的电影《我的少女时代》,同样引起了高度的关注和热议。而闫然导演的《不朽的时光》,也是一部青春回忆电影,只不过青春的回忆定格在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可以说,这是一部60后和70后的青春回忆录。

    一、 逝去时代的怀旧情怀

    作为极具烘托氣氛和传达主题感受的电影色调而言,《不朽的时光》可谓是十分专业和精准。导演刻意采用颇具怀旧色彩的LOMO风格,这样的色调对80年代初的实景再现是相当成功的,而事实上这也是近年来国产青春片的基本要素之一。但电影《不朽的时光》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对“年代感”的恰当表达,十分全面,又颇具整体感,这也是其他青春片所望尘莫及的。在这部影片中,我们能从闪回长镜头中看到文化大革命时那不为人知的疯狂往事,也能看到当时经典电影《少林寺》上映引起的学武风潮,还能看到专属于那个年代的老式爆米花机。导演在有限的条件下,还为我们呈现出一些极富时代特色的场景和现象,比如文革时期见风使舵的造反派在改革开放后仍然成为领导干部,还有为了高考升学率而开设“快慢班”的创举,更有文革中下乡的知青大规模返回城市的情景等等。这些极富时代特色的场景,只有在那个物资紧张、百废待兴的特殊年代才会出现。《不朽的时光》面向的是广大80后、90后观众,而导演展现的是属于80、90后父辈们的时代,那个时代有些事物和词汇是这些年轻观众所不曾见过的,因此,导演在电影的开头才会用很长的篇幅来介绍70年代的事物,对于绝大部分年轻观众来说,这些无疑是新鲜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吊足了观众的胃口,导演的初衷就在于此。而令观众惊喜的是,导演对于这些场景处理得恰到好处,既做到了情景再现,又不会用力过猛,给我们尽可能全面地呈现出了属于那个年代的时代风貌和氛围,也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了一番那个特殊年代的悲哀与希望。

    作为20世纪80年代的先锋者,影片中那一群热血澎湃、青春洋溢的少年努力摆脱旧时代阴影的行为,为了各自的梦想和充满希望的未来而努力奋斗的场景让观众感动。时代在给予他们无穷坎坷和难关的同时,也赋予了他们无限的希望,这样的人生才最为丰盛完满。那是一个只有经历过才能懂得的时代,那时的青年有理想、有抱负,不像父辈们一样受尽折磨凌辱,他们怀揣梦想,敢于拼搏,会大聊特聊诗歌,也会简单酣畅地表达爱恨情仇,他们热血澎湃,充满野性。但那个年代同样也充满了迷茫和无知,充满了无法释怀的悲伤和血泪,充满了无可名状的哀愁和失望。那是一个鲜活生动、不可复制的时代,无论好坏,它都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属于它自己,属于他们那一代人的光辉。

    二、 慢镜头下的悲剧命运

    值得一提的是,在整部影片的处理上,导演刻意用了几组慢镜头。鲁小然和方紫云在一起的时候,以及鲁小然亲眼看着方紫云被“仇家”带走这两组镜头的慢处理,使得整部影片情节跌宕起伏。前者是一段鲁小然和方紫云的美好记忆,这段记忆是属于年轻人的,因为青春才会有如此美好的回忆,因而导演将这份美好而纯粹的爱情高度提升,浓缩在一组慢镜头里。而后者则是导演对比拍摄在电影中的成功运用,导演用特写镜头将鲁小然脸上悲苦扭曲的表情毫不掩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极具感染力。加之选取下雨的场景,渲染了当时的气氛,最后整部影片进行无声处理,鲁小然无声的呐喊,却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虽然该部影片是怀旧主题,但相对于其他青春片而言,《不朽的时光》的基调似乎颇为沉重,影片自始至终都是以悲剧来定位,只不过冠了个喜庆开始。文革结束后,被坑害的知识分子被平反,迎来了新生活的曙光,高考恢复后,学校、家庭、个人都有了出头的希望,一切都充满了万象更新的喜悦,但随着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为后来的悲剧剧情埋下了伏笔。影片中的六位主角,林翠翠和梁国庆从缠绵美好的“侠侣”变成流氓重罪犯;方紫云被仇家报复轮奸,精神失常,进了精神病院;鲁小然因为没有能救下心爱的方紫云,满怀着负罪和愧疚,孤独地回到了北京;唐宋予毅然从军,壮烈牺牲在战场上。在影片的开头,画面呈现给我们的是那么青葱、鲜活的六个少年,却没曾想到最后这六个生命,几乎都是以一种非常惨烈的方式断开在我们面前。《不朽的时光》所打造的就是一个看似生机勃勃,却又危机四伏的时代。

    到底是什么造就了他们的悲剧呢?真的要完全归因于那个时代吗?文革时期生产荒废,文化遭到打压,很多人盲信阶级斗争,荒废了知识,造成了文盲越来越多。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多孩子根本就没有学习的意识,有不少像梁国庆一样,早早放弃了学业,无心读书,恢复高考对于他们的堕落也于事无补。可以说,如果没有文革给孩子们带来的不良影响,他们或许就不会为非作歹,走上万劫不复的道路。但对孩子们影响最深远的,恐怕还是他们自身性格带来的弊端。鲁小然出身于书香门第,文革期间家人被迫害得体无完肤,父亲被戴高帽子,遭到无情批斗,母亲去世。虽然母亲后来沉冤昭雪,但留在鲁小然心里的创伤是无可复原的,也直接造就了他懦弱的性格,不能勇敢地去追求属于自己的东西。试想,一个在流氓面前却需要弱女子来“美救英雄”的男人,又怎么有足够的勇气和魄力来保护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未来呢?林翠翠,果敢有侠气,所以她对梁国庆不离不弃,爱得无怨无悔,甚至放弃了大好前程,甘愿陪着心爱的人去闯荡江湖,吃苦受累,就算是一起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也在所不惜。唐宋予的性格也是敢想敢做,只不过他选择了一条更艰辛的道路——从军,最后在战争中光荣牺牲,为国捐躯。

    当然,影片不光是给我们展现悲剧的命运,也有希望。其中有一个少年凭着自己的不懈努力走上了更有希望的道路,他就是徐迎春。徐迎春本来是最不被人看好的一个,分等级时也被列为了后进生,但他却是后进生里唯一一个坚持下来的。徐迎春朴实忠厚,身上并没有天之骄子的光芒,但却牢牢把握住了来之不易的机会,他拥有一颗不顾一切追求梦想的决心。徐迎春正是凭借着充满希望和斗志的性格,通过不断努力,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未来。最终他通过高考,收获了自己的胜利果实。徐迎春就是每一个平凡人生的缩影,也是每一个平凡人追逐梦想、脚踏实地的榜样。

    三、 烙满伤痕的不朽青春

    闫然用自己的独特方式记载了那个错乱不堪、崩坏慌乱的特殊时代。为了迎合当前的电影市场,面对那些烙满了伤痕的青春故事,《不朽的时光》很机智也很无奈地给它们套上了怀旧青春片的外壳,但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残酷的伤痕反思,又让该片与其他怀旧青春片有着明顯的区别。从追求上来说,闫然是想要通过镜头记录历史,铭记过去,所以这一切故事情节能尊重历史,符合逻辑,故事的发展脉络是符合情理的。如此一来,青春的蓬勃朝气和时代的深刻变革相交织,让观众既能铭记曾经的伤痕,又能不忘奋勇拼搏,继续前行,影片给人的触动是深远的。另外,影片的结尾也意味深长,最后的场景充满了忧伤和离愁别绪。在光影变化之间,车辆疾驰而过,每个少年的命运从此被剥开。短短几分钟里,一个青年群体的堕落,命运的坎坷、悲哀都展现了出来。六位青年截然不同的生活遭遇,令人唏嘘,虽然影片因故事架构过于宏大而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但这并不影响该片的叙述和表达,这部电影无疑是当今浮躁社会中的一股清流。在当前的主流观影体验看来,《不朽的时光》是艰涩的、遥远的,甚至可能是让人无法理解的,那个年代的人和事仿佛只存在于遥远过去,让年轻观众感到遥不可及,但正因为有了导演的坚持,才能够将上一代人的记忆展现在观众眼前,才能激励我们将执着追求梦想的信条继续传承。

    作为一部追忆后文革时期青春过往的电影,《不朽的时光》打上了怀旧的烙印,文革是一代人不可磨灭的回忆。文革结束后,对于文革反思的作品相继兴起,改变了文革期间人物高大全的典型形象。这一时期的文学和电影作品大部分都表现了这一代人对于文革的控诉。随着近几年华语电影市场的多元化,越来越多反映文革的影视作品悄然兴起,但是,作为新生代导演,闫然的这部电影对文革的表现还是蒙上了一层文艺的面纱。同样是反映文革的电影作品,在电影《东北偏北》中,作为60后的导演张秉坚,则采用了和闫然截然不同的表现方式。作为一个切身经历过文革的人,张秉坚对于文革,则是采取更多包容的态度,没有直接选取“文攻武卫”的镜头设置,而是选取一个典型“流氓案”的处理来展示一个属于一个时代人的记忆。《不朽的时光》则完全不同于张秉坚导演的农村题材的文革视角,它的立足点则站在了较为小众的城市,但是与农村相比,城市中的文革则显得更为激烈,闫然这样选择自然有他的用意。和张秉坚不同,闫然的经历使他不足以对文革了解太深,他显然没有经历过知青“上山下乡”的过程,但是闫然又是经历过文革的,文革的记忆只能停留在他小时候生活过的城市里,因此,这样的文革才是闫然导演熟悉的,才是便于展现的。我们说,文革是一段断裂的疼痛回忆,是一个时代的耻辱,它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化为幻影。所以我们要铭记那段历史,铭记那个时代的青春记忆。

    影片的结尾,鲁小然说:“我们本来是紧紧相拥的葡萄,四散坠落下来,各自去了不同的远方。”这句话从一个与一切好事坏事都息息相关的鲁小然嘴里说出来,当然是最具有说服力的,同时也充满着真实的感伤和沉重的遗憾。从片名“不朽的时光”我们就可以看出,逝去的时光终将成为永恒,只有那些曾经用力活出自己的灿烂,拥有爱的能力和勇气的人才真正有资格拥有不朽的青春,整部电影都是在祭奠那个时代的青春和光辉,因为逝去,而显得弥足珍贵。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