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辑解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重要的实践价值,成为近期学术界关于供给侧改革最具权威性的成果之一。

    【关键词】新常态;供给结构;吴敬琏;供给侧改革

    【作者单位】王吉成,云南商务职业学院。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经济持续低迷,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总体上变得相对不利。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8年与第一个8年相比,世界经济由较快增长转变为缓慢增长,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经济总量却不断地由小变大,由此可见,世界经济对中国发展的拉动作用变小了。过去全球市场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部分发达国家的高债务来支撑的,由于发达国家纷纷转向去债务化,国际市场的总贸易额减少了,出口贸易对中国增长的带动力减弱了。由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加速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推进,中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引进经济技术的空间也在变窄。与此同时,中国自身的供给体系和供给结构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中国的供给体系基本上属于外向型,外需一旦减少,产能过剩问题就变得突出,这时候再转向内需,必然要经历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在中国的供给体系里,总体上是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中低端产品供给过剩。企业成本正在快速增加,在产能过剩、产品不好卖的情况下,企业成本的增加最终会削弱企业的盈利能力。上述供给体系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导致目前投资减速、商品价格下跌、经济和效益下滑等后果。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1]。这意味着政府的宏观调控将由以刺激需求为主转变为以改善供给为主,宏观调控的转变必将进一步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并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在这种背景下,供给侧改革成为当今学术界众多经济学者热衷研究的课题。

    中国经济学界的泰斗吴敬琏研究员,在理论经济学、比较制度分析、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政策、现代公司治理等方面的研究均有建树,著作等身,他的《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和选择》一文,深入分析了经济增长换档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挑战局面,比较了在不同分析法基础上采取的不同应对策略,提出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是通过改革克服体制性的障碍。中国经济学界的另一位泰斗厉以宁教授的《论从供给方面发力》一文,全面分析了供给方面发力的难点,深入探讨了增加供给与增加需求之间的关系,明确指出了增加供给会遇到的种种不可逾越的障碍。现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教授的《中国经济增速下行:如何看,如何办?》一文,理性地分析了当前中国经济增速下降的原因,并对如何在供给侧改革中进一步完善政府的宏观调控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此外,张五常、白重恩、黄益平、张斌、蔡昉、朱海就、张文魁、王利明、陆铭、沈建光、戴险峰、李兰、杨遴杰等一批经济界的著名学者,以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财政部部长楼继伟、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等一批从事国民经济宏观管理实际工作的学者型官员,都为供给侧改革献计献策。他们关于供给侧改革的最具代表性的论文都收录在吴敬琏等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中。本书成为近期学术界关于供给侧改革最具权威性的成果之一。

    吴敬琏等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主要是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系统地审视了当代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历程及其主要经验,并深入剖析了当前供给体系和供给结构改革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而对供给体系和供给结构改革的具体路径提出了相当有价值的建议。全书分为四个部分,依次重点论述了供给侧改革的时代背景、供给侧改革的理论渊源及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供给侧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供给侧改革的现实路径。综观全书,它呈现不少鲜明的特色。

    一、选题切合时代需求

    首先,本书选题致力于为我国化解过剩产能、促进相关产业的优化重组提供重要参考。目前,我国的钢铁、水泥、光伏、电解铝、风电设备等行业的产能明显过剩,产能利用率仅有60%—75%左右。对此,白重恩在《供给结构不能满足需求结构的变化》一文中,从减少挤出效应和降低社保负担两方面探讨了降低劳动力成本的方法,从制造业信息化的角度思考了如何使劳动力的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结构的变化相吻合的问题。这为我国落后产能的化解和僵尸企业所占用资源的释放等问题提供了启示。

    其次,本书选题致力于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供具体对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虽然已经取得了令人振奋的阶段性成果,但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凸显,如相关配套改革的推进,特别是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相对滞后;市场结构不合理;石油等垄断行业大型企业运行效率偏低;管理腐败问题相当突出,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市场竞争机制尚不健全等。张文魁在《国企改革的新范式及政策挑战》一文中提出,要推行有时间表的、主动性的总体性产权改革,推动公司治理转型和一揽子重组,这对于完成国有企业的实质性再造和全球性竞争力的重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再次,本书选题致力于为防范金融风险和完善市场融资功能提供合理建议。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间接性融资比例高达98%以上,直接性融资比例却不足2%。大量信用风险持续向银行系统集聚,危及银行的稳健经营,影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吴晓灵在《调整监管理念,推进金融改革,提升金融服务质量》一文中提出,要调整金融监管理念以推动全局性的金融改革,构建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监管框架以增强金融服务的能力和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这对于提升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比重和降低它们的融资成本具有导向性作用。

    二、研究视野宏阔

    吴敬琏等著的《供给侧改革》在探讨供给侧改革的理论渊源时,采用了全面的历史的方法,“就是弄清楚所研究的问题发生的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把问题当作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过程去研究”[2]。

    本书不仅分析了与供给侧改革相关的国内问题,而且分析了与之相关的国际情况。例如,管清友深刻解读了2015年11月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所释放的信号;沈建光全面解读了“十三五”规划建议的五大亮点;徐朝阳探讨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总统里根推行的“供给革命” 在解决美国“滞涨”问题中的地位与作用;戴险峰高度评价了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推行的紧缩货币和刺激供给政策在挽救英国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这部著作不仅探讨了我国与供给侧改革相关的历史,而且展望了未来。例如,徐朝阳总结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多次成功实施供给侧改革的基本经验;楼继伟展望了在供给侧改革成功的前提下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并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未来。“众人拾柴火焰高”,吴敬琏等著的《供给侧改革》体现了作者们宏阔的研究视野。

    三、求真务实,见解独到

    求真即追求真理,侧重于实事求是地认识世界;务实即注重实效,侧重于在掌握事物变化和发展的规律后用其指导行动,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3]。吴敬琏等著的《供给侧改革》,秉持求真务实的治学原则,形成了独到而新颖的见解。

    吴敬琏在本书中所做的正确结论,均立足于事实。2009年,中央政府实施4万亿投资和10万亿贷款等刺激需求的措施后,我国连续两年保持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近年来,中央政府每年都出台一些促进经济增长的刺激性措施,力度很大,但这些措施所起到的作用却越来越弱,回升时效越来越短。基于此,吴敬琏得出投资回报递减规律的作用已经显现的结论。更为重要的是,吴敬琏在研究中往往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2014年,中国国民资产负债表的杠杆率达到280%以上,约为日本的70%。一些学者据此认为,与日本相比,中国根本不存在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对此,吴敬琏却有精辟的分析,并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他认为,日本国民资产负债表中居于首位的是政府债务,企业的现金流仍然充裕;而我国国民资产负债表中的债务率主要集中于企业债务,容易发生企业资金链断裂的风险,由于债务过度增加和杠杆率迅速升高,经济风险正在加速积累。他还根据事实,从“人口红利”和生产效率这两个角度分析了2010年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期进入减速期的具体原因。正因为作者们坚持求真务实的治学原则,加上部分作者亲自参与了国家宏观调控的实践操作,他们在本书中得出的研究结论大多数都独到而新颖,发人深省。

    四、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改革就是改掉事物旧的、不合理的部分,使之更加合理与完善;创新是指创造新的事物、开创新的局面。改革创新泛指对事物的破旧立新、除旧布新。它要求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时反对墨守成规,坚持锐意创新;反对因循守旧,坚持开拓进取。在当代中国,改革创新是时代的最强音,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吴敬琏等著的《供给侧改革》体现出作者强烈的改革创新精神。

    本书倡导从供给端发力,锐意推进改革。吴敬琏在研究中回顾了20年来理论界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改革开放之间关系的逐步深化”的认识过程,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在于体制改革;从政府职能改革、金融改革、财政改革、价格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市场竞争体制机制改革等角度全面总结了近年来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驳斥了改革“远水救不了近火”的谬论,疾声呼吁“‘往者不谏,来者可追。时至今日,已经是痛下决心,锐意改革的时候了!”[4]本书的字里行间,既点明了经济改革的基本方向,也展示了作者坚持改革、勇于改革的学术思维。

    李兰在本书中的研究思路,是创新精神的具体反映。她在书中就影响中国企业创新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政策建议。她在对2500位企业经营者开展问卷调查并深入分析相关数据后得出结论,企业家对宏观环境是否有乐观的判断与企业未来的创新意愿呈现正相关,政府支持创新的政策措施与企业增加创新投入和引进人才也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据此,她提出,为了有效提升企业的创新意愿,应该积极推动以简政放权为核心的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和地方政府支持创新的具体政策措施的实施以提振企业家对宏观环境的信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5]。李兰的出发点是以推动企业创新为突破口,在全社会弘扬创新精神。

    五、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直面学术难点

    “‘问题意识是学术研究价值的关键因素所在”[6]。学术研究中的问题意识缺失源于研究者对自己的研究目的不够明确,导致学术研究流于过多的现象描述而走向浮泛和苍白。在社会科学领域,一方面,学术成果呈现爆炸式增长,另一方面,问题意识的缺失成为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本书的作者们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许多有针对性的研究对象都来源于经济改革领域中客观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无疑也是经济学研究的难点。

    本书作者之一钱颖具有逆向性的问题意识,其提出的对策首先建立在对相关解决方案有理有据的驳论的基础上。他就如何解决中国经济增速下行问题做研究时,首先涉及的是解决中国经济增速下行问题所不能采取的一些措施,然后才是应该采取的对策。在他提出的种种对策中也涉及如何留给市场与企业内生发展空间、如何发挥政府供给政策的作用、政府如何改变方式支持产业发展、如何重新定义政府激励机制、如何建立新型政商关系等问题。作者之一沈建光立足于“十三五”规划建议的顺利实施,提出了未来五年如何应对超级大国美国的挑战、如何处理好改革与稳增长的关系、在资本项目开放中如何协调监管和防范金融风险、在改变国企高管待遇的前提下如何真正做到激励相容和政企分开、在强势的国有股面前如何激起民间资本的热情以实现混合所有制等问题。这些提法带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也成为当前学术研究中的难点。

    六、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经济是指价值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在古汉语中含有经世济民的意思。经济学是研究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规律的一门学科。吴敬琏等著的《供给侧改革》作为经济学领域的一部权威性学术著作,从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出发,脚踏实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归纳了大量理性客观的结论,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本书作者之一陆铭首先从人口流入地和人口流出地在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现实的差异性供需关系入手,阐释了当前我国供给与需求的空间不匹配现象,并把它作为供给侧改革的基本背景;然后,从经济增长和地理间的关系、财政与公共服务体制等角度分析了这种空间不匹配现象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加大人口流入地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投资、依据人口流动方向配置建设用地使用权、基于人均指标对人口流出地政府进行考核、清理人口流出地的过剩投资、适当核销相关的地方政府债务、严格限制相应地方政府的未来负债等建议。本书的众多作者从实际出发,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理性的分析,得出了大量类似的客观结论。相关建议为决策机构制定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显然,在吴敬琏等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中,作者们努力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当前中国经济中的改革和发展问题,力图为供给侧改革提供可行的、有效的对策与建议。尽管这些对策与建议仅为一家之言,有些结论也未必十分正确,但有助于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学界对供给侧改革的看法,对于决策机构、金融机构和企业尽快适应经济新常态有着明确而具体的导向作用。

    [1]习近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落实发展理念. 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N]. 人民日报,2015-11-11.

    [2]毛泽东. 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4]吴敬琏等. 供给侧改革[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

    [5]江泽民. 江泽民文选(第三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李丽. 多维视角、问题意识、创新思维和当代意义——评古大勇的《多维视阈中的鲁迅》[J]. 临沂大学学报,2014(3).

相关文章!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

  • 英美文学作品国内翻译出版的问

    李伟张梦军【摘要】英美文学在国内的翻译出版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英美文学作品国内译制的质量问题一直饱受诟病,严重影响了英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