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课堂引导学生有效提问的策略初探

孙洁
【内容摘要】该文结合初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实践案例,从营造有效提问的教学氛围、优化有效提问的教学模式、创设有效提问的教学情境、加强有效提问的方法指导四个方面就引导初中学生有效提问的策略作一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生物课堂 学生提问 策略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把“倡导探究性学习”作为课程理念之一,旨在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生物课堂,提出问题不再是教师的特权,而是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关键。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说得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这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营造有效提问的教学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确立平等、民主、尊重个性的教育观,把课堂教学从“一言堂”转变成“群言堂”,教师要蹲下来和学生平等对话、并给学生的思维和行为以较大的自由空间,让学生感到没有思想负担,能大胆地、无拘无束地提出问题,发表见解。课上,不但应允许学生相互讨论,允许学生打断教师的讲话,允许学生对于教师的讲话、观点提出质疑,还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提问。由于知识、经验不足,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显得肤浅甚至幼稚时,教师仍应仔细倾听,切忌心不在焉或讥笑挖苦,要以鼓励和表扬为主,注意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此外,还可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讨论、辩论、评论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良好素质。
二、优化有效提问的教学模式
1.指导学生预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出问题
教师应树立新的教材观,即改“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根据学情,确立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课本和查阅相关资料,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逐步养成有效预习的习惯。例如,在学习血液、空气质量等内容时先要求学生预习、上网查阅资料,上课时再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疑难问题,通过讨论交流,围绕书本进行释疑。这样,不但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能促使学生认真地进行预习,带着问题进行有效学习。
2.教学中要留有空白,让学生在互动合作中提出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要留有余地,给学生留下空白,引导学生在自我质疑、互相质疑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中分析问题,寻找答案。如演示实验时,教师不要把现象和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应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质疑,自己得出结论。又如在学习生物类群的主要特征时,可列表留白,让学生通过比较、归纳自主完成表格,得出规律和结论。
3.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讨论探究中提出问题
布鲁纳说过:“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最好途径无疑是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亲历亲受,自感自悟。笔者认为以下两种模式对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十分有效:一是讨论式教学模式,其基本过程是:创设情境→发现问题→分组讨论→相互质疑、回答→归纳应用→得出结论。二是探究式教学模式,其基本过程是:创设情境→质疑→提出假设→实验探究→交流结论→总结应用。这两种模式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由于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质疑,所以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有效提问的教学情境
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思考问题。其中的关键是教师要善于设疑、诱思。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引起追根究底的“思”。1.发散设疑。即运用发散式提问方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思路来考虑问题。例如,学习植物的蒸腾作用时,笔者先给出一组数据资料:1株玉米从幼苗到结实需要消耗204228g水,接着问:这些水都用于哪里了?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得出各种不同的答案:用于光合作用只有250g;保留在植物体内的水只有1872g;剩下还有202106g用在哪儿了?这使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真相的好奇心。
2.激趣设疑。即联系趣闻轶事、生物史或社会生活实际来设问,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感到新奇有趣,又难以一下子理解,从而诱发思维。例如,在讲到色盲时,要求学生对“许许多多的红绿色盲患者无法看清红绿灯的变化所带来的生活不便”发表个人的观点,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有几个学生还想出将红绿灯的红、黄、绿三种颜色分别与不同的形状(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相结合,解决信号灯及机动车尾灯对色盲患者无效的难题。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释疑的积极性,更发展了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
3.变序设疑。即打破事物发展的顺序,先果后因,设置悬念,以启发学生思维。例如,学习传染病和免疫时,可逆转“细菌和病毒可使人致病”的因果关系,提出“利用细菌和病毒制成疫苗可预防相应的传染病”这一事实,以激发学生探究其中道理。
4.层层设疑。即教师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环环紧扣的系列问题串,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例如,在观察鱼的呼吸方式时,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串:①活鱼的鳃是什么颜色的?②鳃的颜色为什么会是红的?③观察嘴的张闭与鳃盖的开关有什么关系?④鱼为什么能连续不断地从水中得到氧气?这样层层设问,能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5.实验设疑。通过对实验过程的设计、实验用具、材料的选择及操作方法、实验现象的设问,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此外,对实验中一些容易出现的错误,还可有意提出似是而非的问题,以促进思维,加深印象。
四、加强有效提问的方法指导
1.比较法。对于容易混淆的生物学专用名词、核心概念、生物类群的主要特征等,可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以便发现并提出问题。如对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就可从作用场所、作用条件、反应物、生成物、能量转化等方面让学生列表比较。学生就能自主发现它们的区别与联系,进一步理解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重要意义。
2.反向法。对于教材和教师所讲的内容,从相反方向提出问题,以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肾单位结构时,可引导学生从肾单位形成尿液这一结论反向进行思考:尿液中排出的废物和多余物质只能由血液从全身各处运到肾脏,而要让肾脏把这些物质清除出血液的前提是肾脏中必须要含有大量可以让物质出入的毛细血管,这时学生就会去寻求这些物质的来源,从而逐步理解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的概念及它们在尿液形成中的作用。
3.联想法。对于密切联系的知识内容,可联系起来进行系统的思考,以发现问题、揭示规律。例学习人体的呼吸时,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外,还引导学生作如下联想思考:各部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人体吸入与呼出的气体成分的变化;肺通气的过程及原理;肺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及原理;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的全过程;血液与组织细胞间气体交换的过程及原理。
4.因果法。对于所学的生物学概念、规律、生物的特征、现象、用途、结论等,不仅要知道是什么,更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既做到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5.实验探究法。利用日常观察到的生物现象,通过实验探究来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计划,实施计划,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6.联系实际法。对于与社会科技、生活生产密切联系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培养他们迁移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生态平衡问题、环境保护问题、营养膳食等健康生活的问题。
总之,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兴趣和动机,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助于锻炼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张峰、仇召美. 谈“问题情境”在教学中的应用[J]. 中学生物学,2002,18(3):11-13.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港学校)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电磁学的教学

    贾斌武摘 要: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一直以来,通过实验进行教学成为物理教学的一个基本手段。自2004年开始,在新课标下,对高中

  • 支架式教学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

    褚霞【摘 要】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一项较为复杂的教学任务,有必要对支架式教学策略进行探究。基于此,本文从写作教学欠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