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与传媒消费主义倾向

刘瑞琳
【摘 要】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不仅具有新闻节目的一般特性,也普遍借用曲艺等娱乐化的手段,以达到其预期的收视效果。随着民生新闻节目的娱乐化元素不断增多,其在主题选择、呈现方式等上面均出现了消费主义的倾向。本文以齐鲁卫视的《拉呱》为例,对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传媒消费主义倾向进行探究。
【关键词】民生新闻 消费主义 《拉呱》 娱乐化
《拉呱》是齐鲁频道的一档新闻节目,以山东方言为播出语言,将曲艺与新闻相结合,开辟出了一个新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形态。《拉呱》由小么哥主持,穿插一名或两名搭词儿(搭话、搭腔)者。在节目创设初期,《拉呱》在新闻节目的基础上搭配了曲艺式的娱乐化元素,新颖亲切,赢得了较好的收视效果。
但是再新颖的手段反复使用也会使人厌倦,于是越来越多的娱乐化元素被加入到节目中,这种娱乐化的追求也正是传媒消费主义的突出特征之一。现以《拉呱》为例,对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消费主义倾向进行探究。
一、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消费主义特征
1、内容选择闭合化,关注个人生活
民生新闻节目因为其立足点是百姓生活、家长里短,于是在内容的选择上大多不具有开放性,关注的是小范围甚至是某个人的具体生活。对于其定位区域外的事件关注不多,而这种内容选择上的“自我观”同样传递给了受众。消费主义所倡导的就是自我的满足和享受,而不在意周围的环境和变化。
以《拉呱》为例,其节目内容大多是《租房被人锁大门》、《媳妇出走,因为一次动手》之类强闭合性的话题,作为信息的“把关人”,在新闻挑选上的“自我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信息接受者。
此外,《拉呱》通过采用方言进行主持的方式,人为地对受众进行地域化分类,并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方言连接起来,这其实也是对消费个性化进行了巧妙的延伸。受众的需求被进一步细化,即使是那些不被人们重视的地域个性符号也为节目所用,“消费者”获得了异于其他地区受众的地域个性化标签,亦会产生“此节目是专门迎合我的口味制作的”个性化诉求心理。
媒体应当具有强包容性,不能够囿于收视效果而一味培养观众的“自我观”,以期获得稳定的关注和牢固的收视保障。传媒的首要任务就是引导观众关注社会发展,而不是只关注自我的需求和满足。
2、增加婚恋元素,娱乐化愈演愈烈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相亲节目大热的现在也不断增加婚恋元素,甚至有的新闻节目中婚恋内容占据了1/3,新闻反而成为了娱乐的附庸。电视新闻节目举办相亲会已经不再是新鲜事,形式多样的相亲游戏作为新闻点也被搬上荧屏。2013年开始,《拉呱》中设有专门的《拉对象》板块,《小伙拉对象,等人紧张加兴奋》、《拉对象:小伙真诚做游戏,性格内向难改正》等相亲新闻几乎每期必有。
开设相亲板块本不应该出现在电视新闻类节目中,但是因为有了“民生”的成分,加入娱乐化大军分一杯收视率的羹似乎也可以理解。但是无论是“电视新闻节目”还是“民生新闻节目”,其根本点和落脚点都是“新闻节目”,不能因为在消费主义盛行之时看到相亲娱乐节目大热就试图凑个热闹,这不仅违背了其“新闻节目”的定位,也是对栏目宗旨的背离。
对相亲、婚恋的热捧是娱乐欲望放大的产物,也是传媒消费主义的典型特征。从使用与满足角度来说,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对相亲元素的植入,使人们的娱乐、享乐需求在观看节目时得到满足,更加追捧和支持该节目,节目的观众得到巩固。于是,人们不再愿意理会社会责任,丧失对问题的批判能力,沉溺于娱乐,最终成为单向度的人,使消费主义得以在新闻节目中铺展开来。
3、节目个人化与明星主持人的消费化
小么哥作为《拉呱》栏目的代言人,已经不仅仅是主持人,而更像是一个明星,摄像机前变成了表演的舞台。栏目组甚至设立了《么哥秀》板块,主持人变成了被消费的对象,节目的新闻内容反而变得不很重要。栏目的制作从“一切为了消费”出发,既然新闻内容不再具有强烈的吸引力,那么主持人便成为了包装推销的对象。
为了增强节目的视觉体验,《拉呱》开始前几分钟的节目预告也进行了表演式创新,它所采用的方式是:主持人(非小么哥)从办公室走起,穿过曲折而长长的走廊,在这期间通过主持人上拉、左推、右抹的方式,将节目预告短片一一呈现,至最终主持人走进写有《拉呱》演播室的门为止。
这是一种看似创新的方式,但这种娱乐化的表演方式用在新闻节目中确有做作之嫌。这种走动式的播报方式并不适合于演播室,它的最初推广是为了在外景主持人播报的同时展示不断变换的景观风貌,增加节目的灵动性。而《拉呱》中的走动式播报呈现的是一成不变的楼道走廊,单调狭窄的空间甚至不会使人产生愉悦感。但之所以进行这样的设置,其实是为了迎合观赏性的消费需求。
此外,在节目的插播广告期间,主持人在演播室的情况会通过屏幕下方呈现出来。在这段并不需要传递新闻的时段里,小么哥玩手机、上网的画面并没有必要表现在屏幕上,而假如主持人的定位是表演者,就另当别论了。
因此,无论是从内容主题上,还是节目的呈现形式上,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已经表现出越来越突出的消费主义倾向。
二、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消费主义倾向的成因
1、利用认同感促进符号消费
综合来看,《拉呱》节目人格化、方言主持及区域定位等符号化特点最终都能落脚到认同感上:普通百姓式的主持人形象能够产生基于平等地位的认同感,方言的使用能够产生沟通交流的认同感,区域意识的强化能够产生身份定位的认同感。而这些认同感会不断驱使受众消费并追随这一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以此利用《拉呱》的节目符号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也使得这种认同感持续得到巩固,进行“认同—消费”的循环,最终形成稳定的节目消费群体(如左下图所示)。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中老年人在《拉呱》的观众中占了很大一部分,他们普遍具有使用方言的习惯。然而,随着普通话的日渐普及,方言被不断边缘化。同时,随着年龄增长,一部分中老年人逐渐感到被社会所遗忘,具有强烈的失落感。但《拉呱》这种方言类的电视新闻节目给了他们一种重新被关注的感觉,在收看节目的过程中,相同的语言方式以及语音语调能够由内而外激发人的认同感。方言地位崇高化的符号消费笼络了一大部分中老年观众,使他们产生认同感,并愿意继续成为此类节目的消费者。
2、满足收看者的娱乐需求
受众的满意是节目追求的目标,因此“一切从观众的需求出发”的口号越喊越响,经济领域中的功利化渗入到节目制作的方方面面,这也就产生了迎合消费者的节目人格化、主持方言化、定位区域化等各种表现形态。
无论是为了满足当下偶像崇拜心理,亦或是特立独行心理,还是方便快捷心理,“消费者就是上帝”的理念已经扎根于传媒业者的心中。大多数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已经放弃了新闻播报的严肃性,谁能让观众满意、能满足受众需求,谁就是成功的新闻“贩卖者”。
当观众收看《拉呱》这类具有个性化元素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时,诉诸信息获取的个性消费欲望被激活,并且在没有其他更为个性的新闻播报方式加以替代之前,这些要素便始终作为个性消费的代表被新闻媒介不断标榜和强调。
3、制造需要与伪自由消费
不可否认,起初多数受众没有将电视新闻节目与娱乐联系在一起,也更没有希冀能够从中满足自身的娱乐需求。而正是部分媒体嗅到了娱乐化的电视新闻节目的经济价值,人为地进行宣传、引导,激起受众的娱乐兴趣,制造娱乐化新闻的受众需要,进而成为新的媒体控制受众的手段。
虽然在媒体的“受众本位”说辞下,电视新闻的收看者被赋予了消费主导地位,媒体也正是打着受众本位的旗号,一切从受众出发,做了一笔双赢的买卖:既满足了受众的娱乐化需求,同时又赢得了收视率。此外,媒体还通过利用受众的消费化、娱乐化欲望再次达到了控制受众的目的,即使这种娱乐化欲望并不应该得到大规模的认可和支持。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自由的消费行为是受众应该能够获得最原始、最多样的新闻内容,进而选择想要的新闻内容及方式,绝不是只能享用已经被挑选、包装的特定的新闻信息。
然而,如果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填满了娱乐元素,人们便没有机会去选择那些非娱乐化的、正式的、严肃的硬新闻。无数被娱乐化包装的新闻信息构成了一个信息选择自由的假象,人们的选择自由实则在娱乐化的过程中拱手相让了。
同时,在娱乐化的环境培养下,受众习惯并且逐渐青睐于那种娱乐化的、非正式的信息呈递方式,以致对某一特定电视新闻节目形成依赖,最终导致其不会再选择非娱乐化的新闻讯息甚至主动排斥非娱乐化的电视新闻节目。
由《拉呱》来看,消费主义已经渗透到新闻节目中。在媒介的操纵下,观众的的欲望被不断刺激,接受甚至习惯于娱乐化的信息传播。即使受众本位一再被推崇,也仍然逃脱不了被媒介利用的命运,而观看者早已不容犹豫地卷进了消费主义的漩涡中。□
参考文献
①王海丽,《从〈拉呱〉看民生新闻的别样讲述》[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
②秦海英,《从接近性接受心理看 〈拉呱〉节目的形式创新》[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2(3)
③张瑜,《民生新闻栏目〈拉呱〉的分析》[J].《声屏世界》,2008(6)
④白雪,《从〈拉呱〉看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娱乐化倾向》[J].《活力》,2010(4)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责编:姚少宝
2、满足收看者的娱乐需求
受众的满意是节目追求的目标,因此“一切从观众的需求出发”的口号越喊越响,经济领域中的功利化渗入到节目制作的方方面面,这也就产生了迎合消费者的节目人格化、主持方言化、定位区域化等各种表现形态。
无论是为了满足当下偶像崇拜心理,亦或是特立独行心理,还是方便快捷心理,“消费者就是上帝”的理念已经扎根于传媒业者的心中。大多数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已经放弃了新闻播报的严肃性,谁能让观众满意、能满足受众需求,谁就是成功的新闻“贩卖者”。
当观众收看《拉呱》这类具有个性化元素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时,诉诸信息获取的个性消费欲望被激活,并且在没有其他更为个性的新闻播报方式加以替代之前,这些要素便始终作为个性消费的代表被新闻媒介不断标榜和强调。
3、制造需要与伪自由消费
不可否认,起初多数受众没有将电视新闻节目与娱乐联系在一起,也更没有希冀能够从中满足自身的娱乐需求。而正是部分媒体嗅到了娱乐化的电视新闻节目的经济价值,人为地进行宣传、引导,激起受众的娱乐兴趣,制造娱乐化新闻的受众需要,进而成为新的媒体控制受众的手段。
虽然在媒体的“受众本位”说辞下,电视新闻的收看者被赋予了消费主导地位,媒体也正是打着受众本位的旗号,一切从受众出发,做了一笔双赢的买卖:既满足了受众的娱乐化需求,同时又赢得了收视率。此外,媒体还通过利用受众的消费化、娱乐化欲望再次达到了控制受众的目的,即使这种娱乐化欲望并不应该得到大规模的认可和支持。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自由的消费行为是受众应该能够获得最原始、最多样的新闻内容,进而选择想要的新闻内容及方式,绝不是只能享用已经被挑选、包装的特定的新闻信息。
然而,如果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填满了娱乐元素,人们便没有机会去选择那些非娱乐化的、正式的、严肃的硬新闻。无数被娱乐化包装的新闻信息构成了一个信息选择自由的假象,人们的选择自由实则在娱乐化的过程中拱手相让了。
同时,在娱乐化的环境培养下,受众习惯并且逐渐青睐于那种娱乐化的、非正式的信息呈递方式,以致对某一特定电视新闻节目形成依赖,最终导致其不会再选择非娱乐化的新闻讯息甚至主动排斥非娱乐化的电视新闻节目。
由《拉呱》来看,消费主义已经渗透到新闻节目中。在媒介的操纵下,观众的的欲望被不断刺激,接受甚至习惯于娱乐化的信息传播。即使受众本位一再被推崇,也仍然逃脱不了被媒介利用的命运,而观看者早已不容犹豫地卷进了消费主义的漩涡中。□
参考文献
①王海丽,《从〈拉呱〉看民生新闻的别样讲述》[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
②秦海英,《从接近性接受心理看 〈拉呱〉节目的形式创新》[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2(3)
③张瑜,《民生新闻栏目〈拉呱〉的分析》[J].《声屏世界》,2008(6)
④白雪,《从〈拉呱〉看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娱乐化倾向》[J].《活力》,2010(4)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责编:姚少宝
2、满足收看者的娱乐需求
受众的满意是节目追求的目标,因此“一切从观众的需求出发”的口号越喊越响,经济领域中的功利化渗入到节目制作的方方面面,这也就产生了迎合消费者的节目人格化、主持方言化、定位区域化等各种表现形态。
无论是为了满足当下偶像崇拜心理,亦或是特立独行心理,还是方便快捷心理,“消费者就是上帝”的理念已经扎根于传媒业者的心中。大多数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已经放弃了新闻播报的严肃性,谁能让观众满意、能满足受众需求,谁就是成功的新闻“贩卖者”。
当观众收看《拉呱》这类具有个性化元素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时,诉诸信息获取的个性消费欲望被激活,并且在没有其他更为个性的新闻播报方式加以替代之前,这些要素便始终作为个性消费的代表被新闻媒介不断标榜和强调。
3、制造需要与伪自由消费
不可否认,起初多数受众没有将电视新闻节目与娱乐联系在一起,也更没有希冀能够从中满足自身的娱乐需求。而正是部分媒体嗅到了娱乐化的电视新闻节目的经济价值,人为地进行宣传、引导,激起受众的娱乐兴趣,制造娱乐化新闻的受众需要,进而成为新的媒体控制受众的手段。
虽然在媒体的“受众本位”说辞下,电视新闻的收看者被赋予了消费主导地位,媒体也正是打着受众本位的旗号,一切从受众出发,做了一笔双赢的买卖:既满足了受众的娱乐化需求,同时又赢得了收视率。此外,媒体还通过利用受众的消费化、娱乐化欲望再次达到了控制受众的目的,即使这种娱乐化欲望并不应该得到大规模的认可和支持。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自由的消费行为是受众应该能够获得最原始、最多样的新闻内容,进而选择想要的新闻内容及方式,绝不是只能享用已经被挑选、包装的特定的新闻信息。
然而,如果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填满了娱乐元素,人们便没有机会去选择那些非娱乐化的、正式的、严肃的硬新闻。无数被娱乐化包装的新闻信息构成了一个信息选择自由的假象,人们的选择自由实则在娱乐化的过程中拱手相让了。
同时,在娱乐化的环境培养下,受众习惯并且逐渐青睐于那种娱乐化的、非正式的信息呈递方式,以致对某一特定电视新闻节目形成依赖,最终导致其不会再选择非娱乐化的新闻讯息甚至主动排斥非娱乐化的电视新闻节目。
由《拉呱》来看,消费主义已经渗透到新闻节目中。在媒介的操纵下,观众的的欲望被不断刺激,接受甚至习惯于娱乐化的信息传播。即使受众本位一再被推崇,也仍然逃脱不了被媒介利用的命运,而观看者早已不容犹豫地卷进了消费主义的漩涡中。□
参考文献
①王海丽,《从〈拉呱〉看民生新闻的别样讲述》[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
②秦海英,《从接近性接受心理看 〈拉呱〉节目的形式创新》[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2(3)
③张瑜,《民生新闻栏目〈拉呱〉的分析》[J].《声屏世界》,2008(6)
④白雪,《从〈拉呱〉看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娱乐化倾向》[J].《活力》,2010(4)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责编:姚少宝
相关文章!
  • 互联网时代纸质出版的价值与未

    【摘要】纸质出版不等同于传统出版,数字出版也不等同于免费模式。互联网时代,纸质出版需要变革的是传统出版的组织形式和产品流程,以“服

  • 一目了然

    媒体变革中的“体系创新”<br />
    当下正在经历的媒体变革是由核心的传播技术突破带来的整体性、系统性变革,而不只是某个环节、某个部分的

  • 从“供给侧改革”看传统蒙学图书

    余人+冯长【摘要】中国传统蒙学图书,兼顾知识传授与品德培养;通俗浅显,易读易记;品牌响亮,深入人心,因而广受家长与孩子的欢迎和喜爱。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