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抓散文教学之根

    摘要:现代散文是苏教版高中教材里重点选编的体裁之一。散文的独特性让高中散文教学存在许多困惑,这就要求教师对散文教学进行系统化的设计,抓住现代散文教学的根,方能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散文教学;自悟;导悟;共悟

    多年来,对于散文教学,多数语文教师首先想到的是“形散而神不散”,似乎这已经成为颠扑不破的真理。但是,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学生们大多对这个“真理”不太领情。一旦被问及本文的主旨等,学生的回答多为左右而言其它,少有切中要旨的。另外,历年惨不忍睹的高考散文阅读得分率也是其当然的铁证。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进行散文教学呢?这是一个一直困扰语文教师的重大课题。笔者开展了一系列探究,现汇总如下。

    一、自悟为先,学生展开充分阅读

    对于任何教学而言,对材料的充分占有是至关重要的。否则,一切教学活动都将变成虚妄之事,教学效果自然是难以得到现实的保障。具体来讲,学生要在“自悟”和“充分”两个层面下足功夫。

    先谈“自悟”。教学是一项主观意识强烈的活动,这里面交织着教师的主观意愿和学生的主观想法。只有这两种主观活动一致,乃至有无限生成的空间,教学行为才会真正有效。其中,学生的主观活动是处于第一位的,因为这是所有教学活动得以开展和有效乃至高效的先决性条件。例如,阅读《我心归去》,就要读出其中内蕴的思想、抒情层次,理顺作者客居巴黎和心归故里之间的关系,继而体会作者对故乡这个概念的个性化界定和思考。这些都应该是学生在初步乃至更深层级文本阅读时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有一点很重要,即突出自我领悟。事实上,不少教师严重忽略了这个现实。在教学实践中代之以学生的粗浅阅读,然后是学生的讨论、教师的明确。说白了,这样的活动更多是为给人看热闹的,学生自身思维的“热闹”则少有。为此,教学效益自然是可以想见的。

    再谈“充分”。不容否认,正如吃饭一样,芸芸众生的吃相不一,学生对文本的“咀嚼”也是形态不一。从实际调研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学生属于浅尝辄止、浮光掠影类型的。例如,对于《我心归去》的理解,只是满足于文本是表达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其实,这个理解是共性层面的,因为隶属这类主题的散文还有很多,如这个单元还有老舍的《想北平》。如果仅限于思乡主题,学生的理解必然是宽泛、肤浅的,不能发现这篇课文与众不同之处。为此,由面到点式的充分阅读就非常必要。

    二、导悟为继,教师应适时点拨

    不可否认,学生的知能基础有一定的限制,还没有达到教师所希望达成的程度。为此,教师的作用就要得以体现。不过,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参与需要控制好一个“度”。

    首先,要注意“因疑而导”。即如一名驾校学员,在练车过程中,对于某个操作产生了疑问,这个时候,教练要做的是准确答疑。与此相同的是,在文本阅读过程中,学生也会产生种种疑问,教师必须作出及时而恰当的回应。例如,在《我心归去》的第六段中,作者连用了几个“没有……”句式,表明故乡的萧条、贫瘠等。对此,学生的疑问就来了,既然故乡是这样没办法与巴黎等地相比的,为何作者还在思念家乡呢?对此,教师要作出回应,帮助学生理解欲扬先抑的手法,并组织学生回忆以往作文,将这种手法嫁接进去,在运用中加深对它的理解。

    其次,要注意“导而不宣”。学生有疑问了,教师就直接揭示答案,这是为数不少的教师的教学回应。殊不知,这种做法不够妥当,因为教师的回应更多是站在自身角度,少有虑及学生基础。为此,直接的结果宣示一般收效甚微。此时,古人的“引而不发”就派上了用场。学生有疑问,教师只是去导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领悟文本的奥妙。例如,对韩少功的所言“故乡的美中含悲”的理解,学生往往有困难。这时,教师千万不可直接揭示答案。明智的教师必然是智慧的导师,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文本解读文本,从此句前文的“你的血、泪,还有汗水”和最后一段“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中,领会其内涵。一句话总结:只帮助学生解决一个问题的教师只能称作合格的教师,而引导学生培养起解决一类问题能力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

    三、共悟为妙,师生进行多级对话

    教学活动需要学生的主体参与,这是大家的共识。学生需要在坚决依靠自我的基础上,伸出智慧的触角,聆听外界的声音,汲取外界的营养。现实一点讲,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多级对话是必须的环节和内容。

    首先是学生自我对话。其实,面对文本,学生自身就有一个问与答的思维活动过程。但是从操作层面来讲,不少师生还是忽略了这个环节。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时间,让学生由文本开展自我对话。例如,学生拿到《我心归去》这个课题,就应该有一个系列化的自我对话。先是产生一系列的疑问:我心归去哪儿?为什么要归去?归去的目的何在?然后,学生依靠自我的力量从文本中寻找根据和答案。

    其次是学生之间对话。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作为未来祖国公民,中学生必须培养起基本的合作能力。就课堂学习而言,仅仅依靠“单兵作战”确实不是明智之举。这个时候,将眼光从自我空间里解放出来,转向同学,从他们身上获取启示就是一个比较睿智的做法。例如,对于文中第五段作者隔着万里守候亲人睡到天明的描写,一般同学就是从中读出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但是,在同学交流时,就有同学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表述作者身居海外却心系家园的深沉而复杂的情感。很明显,这位同学从表达技巧层面解读出了作者对亲人思念的深层含义,这就比前面一类同学的理解高出一个层级。也正是在更高层级的理解启示下,学生的阅读能力无形中得到促动。

    再次是师生之间对话。如果说学生之间的对话是层级接近的话,那么师生之间的对话则具有感召作用。因为从本质上看,教师的感与知自然比学生高出一些层级,而且聪颖的教师更懂得怎样将自己的学识转化成学生易于接受的元素。仍然以《我心归去》为例,高明的教师自然会将这篇课文与本单元的《想北平》进行比较,更高明的教师还会将这篇文章与古代诗歌中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思乡主题进行比较阅读,阐发出居家与离家之间的情感张力,让学生从更为阔大的背景中获得情感升华、美学体验和思维进化。

    散文教学是一项综合性活动,牵涉的元素很多,可以切入的角度也比较多。但万变不离其宗,围绕学生的自主阅读、教师适时而适当的导读以及学生自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层级对话是根本。当然,从此衍生出的多样化的教法也是可取的。

    参考文献:

    [1] 胡可军.散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作品情感的途径与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15,(17).

    [2] 林碧莲.从言语教学角度看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J].文学教育(上) ,2015,(12).

    [3] 郭文超.课堂教学中散文审美意识的培养[J].语文建设,2014,(30).

    作者简介:黄小娟(1978—),女,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相关文章!
  • “问题+文本”模式探究祥林嫂之

    刘晓丽高中的小说学习鉴赏中,鲁迅先生的《祝福》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性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分析祥林嫂之死是《祝福》学习任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作文批改

    张忠盟【摘 ?要】语文教师在对初中生开展课堂教育的時候,不仅仅是要对学生开展阅读能力的培养,也需要对学生进行写作能力的教育,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