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与语文同行

    颜慧芳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2-0109-02

    语文课堂吸引学生的长效性魅力是教师常教常新的绝活,是不断刷新和升华自己已有的教学记录,是不断丰富和提纯自己已有的学识库藏。让语文走进学生的心灵,把课堂搭建成学生展示认知、体验、情感、智慧与个性的星光大道。让每个学生都能投入地实现与文本、与作者、与同学、与老师四位一体的跨越时空的“对话”。

    “源泉混混,不舍晝夜,盈柯而后进,放乎四海”(《孟子》),说的是水流汹涌奔腾,昼夜不息,填满它一路上遇到的每一个坑洼之后继续前进,直到汇入大海。能够最终汇入大海的水流必须有足够深厚的渊源,因为它一路上需要填满所遇到的每一个坑洼。语文教师需要有水的胸怀、智慧和精神,需要有不断加深的文学素养,有如水般的沛然气势,有一往无前的勇气,还需要有如水一般的细致和灵动,能够不断弥补我们各样的缺失,随时调整方向调整状态,遇礁能够溅起浪花,遇崖能够跃成瀑布,以一种完整饱满的生命状态向前进发,和学生一起创造生命的风景,让文学如汩汩清泉来滋养学生的生命。

    用什么点亮语文课堂,让学生爱上语文,是每一位语文老师值得深思的问题。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语文教学也随之掀起涟漪,特别是对文本的把握上出现了三种失去语文本真的倾向:第一种是力求文本解读上的个性化,出现变质的多元解读;第二种是教师随意选择教学内容,呈现教学内容的异化;第三种是教师肢解文本,缺失对文本的整体感悟。面对这样的教学倾向,我认为以文本细读为抓手,尊重文本本意,注重细节的解读和结构的分析,对文本所蕴含的深厚意蕴作出合理的阐释,用细读来点亮语文课堂,为语文教学打开一片朴实、有味、有效的天地,让学生感受到语文魅力的真实存在。

    记得在邹城北宿中学我上的一节公开课——郑振铎的《猫》,当引导学生领悟到对第三只猫的情感时,我用填空的形式让学生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猫,并从文章中寻找依据。通过一番讨论后学生认定这是一只可怜的猫,我抓住契机,让学生回归文本,再次细读课文,看看这只小猫到底哪些方面可怜。抛出问题,学生启动思维,我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以及“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两句话加以对比,圈画出“好久不”和“永不”这两个词,思考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回答出自己真实的体验。透过一个个生动又切合文本本意的回答,可以体会到学生们对《猫》这篇文章的丰厚意蕴的解读已经到位了。

    在生活中,捕捉一个平常的点,给学生营造一个不一样的世界,这是一个语文教师的魔力。一个不起眼的教育细节或情景,都可能被语文教师加工营造成一个曼妙的语文世界。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是持久的,特别是语文教师的行为。寒假里,我和一个曾经教过的学生在街头偶遇。他激动地对我说:“老师,其实很多事情我都忘记了,只有那些您和我们一起经历的事情还记得很清楚。语文课上和我们一起朗诵苏轼的《水调歌头》,还有您给我的日记和作文写的点评,至今我的日记本还保留着呢。”聆听之际,我一下子感悟到,原来教师的价值是和学生在一起的时候得到实现的。每每看到学生的佳作,我都会把内心澎湃的期望倾注于评语中,师生共同享受心有灵犀的愉悦。和学生一起参与的佳作欣赏课、中华经典诵读、课本剧表演等,都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提升语文素养的绿色空间。

    我在讲培根的《谈读书》时,尽管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但一堂课下来仍然留下很多的遗憾。教研员和来听课的老师也给我提了很多中肯的建议。这使我静下心来思考:什么样的预设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课堂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理想的状态?公开课到底应当怎样上?课上完了,我忽然发现疑惑反而多起来了。亲历那次讲课,给我留下两个关键词:“低效”和“浮华”。我们总是苦思冥想课堂教学需要讲些什么,其实我们更应该想想我们的课堂应该舍弃什么。懂得舍弃,我们的语文课堂才可以谈效率和价值问题。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并没有错,但多数“愉快教学”更多的只是强调给予学生一些外观的、感性的、浅层的快乐,而一个人真正的“愉快”只能建立在更深层次的基础上,即思考、创造。新课改之后,课堂教学过分追求学生的“探究”,强调师生的“对话”,呈现出虚假繁荣的课堂。这种浮华的假象迷惑了教师和学生。语文教学绝不能为了热闹而牺牲应有的深度,对于一篇文章的教学,我们教师毕竟是引导者,不是配角。

    由此,我想到了语文教学中好课的标准问题。有专家学者对好课做了这样的概括:

    精心的设计,朴实的课;

    精妙的探索,充实的课;

    精深的思考,厚实的课;

    精湛的技艺,扎实的课;

    精髓的延伸,殷实的课。

    这种对标准的提炼,侧重“精”、“实”两字,这应该是语文教改的真正走向。如果学生只当听众,而没有参与,学生不可能学到东西。课贵真实,没有真实,就没有学生的发展。

    “书籍是培育我们的良师”,每周的阅读课成了学生钟爱的文化大餐。文学类、历史类、中外经典名著、科普类等等适合学生的不同口味和爱好。通过读—写—议的过程,引领学生徜徉于阅读的波光之中。读后感的优秀作品在班级内交流展示。学生精彩的解读、个性的表演、纵情的交流让我不禁拍案叫好。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下正气十足,读书之风盎然,学生的语文素养悄然流淌。

    灵动的想象、飞扬的激情、创意的碰撞,无论是沉思的静默还是纷争的激昂,每个学生个体都在课堂里绽放出美丽的光彩。幸福着,做一个喜欢语文又被学生喜欢着的语文老师。快乐着,一直在语文的追梦之旅中执着前行。

相关文章!
  • 宁南山区高中生职业成熟度调查

    何云 刘惠娟 李江摘 要:采用西南师范大学刘慧编制的《中学生职业成熟度问卷》,选取宁夏南部山区普通高中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了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哪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

    陈勇截至4月26日,武汉新增确诊病例、新增死亡病例、现有确诊病例、重症病例、新增疑似病例、现有疑似病例均为“0”。武汉的6个“0”来之不易,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