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昌<br />
一、刘天经先生简介<br />
刘天经于清光绪元年(1875)生,遵义人,字纬生,晚年自号“一园老叟”,清末岁贡生。工书法,四体皆精,尤长真篆,揉大小篆汉隶书法自成一体,古朴方健,尤擅书写匾额
李峰?辑录<br />
《兵部为贵州思石道官兵已抵彰义门外驻扎请接济粮饷事行稿》(崇祯四年二月十六日)<br />
接济军需事 行稿<br />
兵部为接济军需事。职方清吏司案呈,照得贵州思石监军道周鸿图、
李艳萍<br />
摘 要:明初,云南有不少来自日本的寓滇日僧,他们大多能文善诗,形成了一批关于思乡怀友、山水自然、蔬笋酬唱的诗作。他们的诗歌自成特点,融禅佛道性于凡情俗世、寄幽情逸韵
张培锋<br />
摘 要:宋代僧人自觉运用赋这一中国传统文学体裁,创作了数量相当可观的赋作,其中颇有文学价值和佛学价值兼具的杰出作品。但这类作品以往很少被纳入中国文学史的考察范围
朱姝源<br />
摘 要:傅寿彤乃清咸同之际朝野上下称赞的文武全才,弃翰林之冠冕,投中州之沙场,文人从戎却能勇冠三军,辗转征战亦能雅歌不废,其诗集的思想内容丰富,有对国家兵燹之祸的悲痛,有
任蕾懿<br />
摘 要:姚华作为“旧京师的一代通才”,其“寓碑于帖”的碑帖观迥异于晚清盛极一时的“尚南抑北”或“尊碑抑帖”,而从书体流变、书风演变等角度创新了碑帖书学认识。本文
计文渊<br />
摘 要:通过对王阳明西湖养病进行考证,引出流传已久的所谓王阳明《西湖》诗碑问题,具体梳理三种拓本的流传过程,最后辨析《西湖》诗并非王阳明本人之作,推翻数百年来以为《
钱明<br />
摘 要:田秋的《诫子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价值。读这篇文章不仅会被他的思想和个性所打动,还会熟悉他生活的时间和地点。至于这篇文章的特点,他首先“警告”了后人,希望通过
崔亮亮<br />
摘 要:本文主要从历史演进的视野考察程颢仁学视域下的“万物一体”论及其贡献。早在先秦儒学、尤其是孟子那里就表现出“万物一体”的思想倾向。到了北宋,张载明确提出
詹良水<br />
摘 要:朱子与王阳明对于《孟子》知言养气章“养浩然之气”一节的诠释出现显著不同。王阳明以“致良知”为旨归,认为工夫全在“必有事”上,不需说“勿忘、勿助”,而“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