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悬念以动情尾评以致理
范文

    乌琼芳 杨承昊

    新闻报道想要实现最佳传播效果,就得采制优质的新闻作品。如何在日常报道中利用好新闻信息资源、在坚守真实客观报道原则的基础上将事实内含的“情”及其背后隐藏的“理”表达透彻,对于很多社会新闻报道来说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笔者总结梳理一些民生新闻栏目的报道内容,发现有很多情节紧张的新闻事件在报道中却因为节奏拖沓而在传播效果上打了折扣,或者因为报道太过肤浅而损失了新闻事件内含的极具引导力的信息,这都影响到了新闻的价值最大化的传播效果。避免这些问题,有两点值得重视,一是实时信息报道中“悬念”的设置,二是意见信息传递中理性的提升。

    有悬念便可“逆理”成章。“悬念”的设置就是为了增强信息对受众的吸附力,因为“悬而未解”背后是“待解”的急迫,“悬念”设置就是引起人心中好奇与满足的较量,在最恰当的时机将“答案”公布又可以让受众获得“探究、期待”之后“获知”的极大满足,所以,设置悬念的意识是做“有情节”的新闻应该具备的编辑素养。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新闻天天看》栏目曾报道过一个“交警送医”①的报道,一位在家照顾病中女儿的医生,接到医院的紧急电话要求去抢救病人,这位医生放下病中的孩子急忙赶往医院,结果大堵车,需要四十多分钟才可能到达医院,于是他向交警求助,交警在确保各方安全的前提下,7分钟将医生送到医院,医生1分钟奔上楼梯,共8分钟时间就赶到手术室参与病人的抢救,病人的生命由此出现转机。这个事件的现场氛围非常紧张,每个人都在为生命奔跑,新闻报道无论是节奏上还是信息选择上如果操作稍有不当,都会严重影响观众收视的现场感、代入感,进而影响到对医生、交警形象的认知。但该栏目在编辑的时候非常用心,首先设置了悬念:“交警紧急送医”——以往的新闻报道中“送医”送的都是“需要救治的病人去进行医治”,但今天送的不是患者——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栏目播报时设置了一个小小的悬念,而这个悬念就引出了“逆于常態”“异于常理”的故事:送医生去救病人,虽然几句话几个画面就“解疑”了,但还是让报道的节奏持续紧张,紧紧抓住观众的心,接下来救了什么情况的患者?抢救结果怎么样都是步步设疑的,这就让几分钟的短片有了极强的可看性。“逆理成章”的报道既合乎事实逻辑又充满浓浓的人情味儿,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情绪完全被报道所调动——感知层面的传播效果已经高质量地实现了。

    做尾评必须顺理成章。用悬念解决了感知层面的传播效果,更深一层的认知效果也很重要,也就是有些新闻是自带舆论引导力量的,需要记者编辑很好地将其表达出来。顺着事实信息“梳理”出意见信息形成评论,才可能有说服力,评论的落点精准至心才会有引导力,所以,作为新闻报道“后缀”的“尾评”在形成舆论引导力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就前文所述的“交警送医”的报道,故事讲完了,主播用极具亲和力的口吻播报:“医生向交警求助,是因为他把患者放在了第一位,而交警用最短的时间把拉佈(医生)送到了医院,是因为他把给群众解决困难放在了第一位,包括在这场抢救生命的战斗中默默付出的所有人,正是因为有了你们这些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人,才有了今天的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编辑顺着医生着急、交警飞奔、病患得救的节奏,顺理成章地点明了对这样的人和事该怎么认识的问题:医生和交警心中都有个“第一位”,那就是自己的工作服务对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敬业”顺理成章在观众的感动欣慰中认可,舆论引导不留痕迹但效果鲜明。

    对情节性较强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进行报道,善用其可成“悬念”的细节拉拽受众的视线、善思新闻背后的理念潜移默化引导受众,新闻报道的最佳传播效果也就可以实现了。

    注释:

    ①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新闻天天看》2019年4月1日头条报道.

    作者简介:乌琼芳,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杨承昊,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

    编辑:徐 ??峰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14 1: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