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论对现代设计美学的影响

    陈歆怡

    关键词:中国画论;现代设计美学;影响

    “设计”是一个理性占主导的词汇,二十世纪知名的设计理论家Victor Papanek 曾定义“设计”是为构建有意义的秩序而付出的有意识的直觉上的努力。而“美学”则是一个哲学词汇,是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或是精神文化。美学的概念在十八世纪被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首次提出,并将其称为“Aesthetic”(感性学)。而中国美学随着中国画兴盛而得到了诠释和传播。中国画的价值在于他所被赋予的人生境界与社会阅历,直观心灵与情绪意境,启示着人生最深的真实,每欣赏一幅画都好似在品读一位艺术家的人生和境界。虽然有的人已经意识到了今天的中国画创作相较于过去已经逐渐显露出衰退的模样,但是其中所蕴含的艺术家的理想与抱负却依然能够被深切体会到。相较于西方的设计,中国古代文人对于美、对于生活、对于生命的理解和诠释早了太多,并且也深刻得太多。

    中国画论不仅是在看历史,更是在看现实,无论是中国画论中的美学感受,还是其对于哲理性的表达都对当下乃至信息化、高科技快速发展的未来设计提供了更深的价值思考,究竟什么才是中国美学,中国画论对于现代设计美学具有怎样的借鉴和影响是本文接下来将展开研究和讨论的内容。

    1 中国画论的沿革及精神内核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绘画起源之亦历史悠久,发展至今不但从未因王朝更替、战乱而中断,反而不断兼容并形成了一座又一座艺术高峰,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画家们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产生、形成、总结了一套审美标准和绘画技法,并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即中国画论。

    作为中国文化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画论的发展从秦汉至西晋的萌芽期,到东晋至南北朝的独立形成期,再到唐宋的繁荣期,而后至元明清多方向发展期,整体的发展中无不体现了国人意识形态特征的发展变化,反映了社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影响,并体现了有别于西方的浓厚东方思想、大国风度。比如东方思维更注重综合性、整体性,讲求诗性、哲学,将事物的各部分连成一气,以情感为重;而西方思维则长于分析,理性、计算,讲求逻辑清晰,表达精准确切。

    中国画论与哲理、历史、文学相通,以“悟”作为基础,结合亲身感受,注重经验体会,常常以精辟的理论点出画中的绝妙,且与其他艺术形式相輔相成发展。如唐朝著名的诗人李白、王维、白居易等,都善于运用壮阔或瑰丽或深沉的文字评论绘画,因此唐朝在诗、书、画领域都形成了高峰;随着宋代“文人画”的兴起,更加讲究诗、词、书、画相结合,并形成了不少评论创作理论、技法的著作,此后的元明清诸朝,中国画论均对在其所处的历史环境大背景下有所发展。可以说,中国画论不仅是对中国画的理论评述,更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具体反映,不同时期的绘画都有其时代特征,又对过往的历史有所传承与进化,其理论精髓都融会贯通在中国画论中。

    2 现代设计美学

    2.1 现代设计美学概述

    设计是一门现代艺术,而设计美学则是一个时期、一个民族审美观念的物化,体现了每个民族、每个时代所崇尚的生活方式及其秉承的价值观念。每个历史时期的设计美学体现的是主流文化的审美观念[1]。现代设计美学形成于大机器时代,是包豪斯后现代工业生产背景下的产物。在现代设计中“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得到了强调,设计不再简单是带给人视觉上的愉悦体验,更强调用户的体验感、人文价值的获得感。设计成为嫁接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生存与生产的载体,而设计美学则是把美的外在要素与功能、技术进行有机的融合,将审美意象融入具象化产品中。

    2.2 现代设计美学发展现状

    从德国包豪斯到日本侘寂之美(Wabi-Sabi)的设计哲学现代设计更像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感知世界的媒介。中国今天的设计风格看到了很多模仿和借鉴,却逐渐疏忽了内在自我的文化积淀与美学修养,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应兼收并蓄,既学习吸收西方设计的先进之处,又要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将民族精神与东方的文化内涵融入设计表达中,是现代设计美学发展的必经之路。

    近两年随着工业化、数字化的发展,数位化浪潮正以加速度让人类的感官经验变得程式般的相似,电子屏幕在体验与观察之间,所有的一切都毫无差别地被编码成1 和0,文化生态的多样性似乎在这个时代变得越来越弱,也越来越被广泛期待。

    在设计界中刮起的国风热潮,设计品类众多,但真正中国风格的设计却并不多,更多的是以中国元素作为卖点和噱头罢了,缺乏中国传统美学的灵魂及精髓。

    3 中国画论对于现代设计美学的影响分析

    中国画论作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人文精神最充分的表达,其绵延千年所沉淀的美学价值弥足珍贵,尤其是在中西方文化的波折交汇的当下,设计作为一种具有国际传播性的文化形态、交流语言,更需要汲取中国画历经千年积淀的中国精神,而吸收了千百年来历史、文学、哲学、美学等多维度精神的中国画论,对于中国当下设计美学风格以及未来发展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这种影响不仅是从浅层次的形态表现,而是从“仁”“礼”审美文化和“气韵生动”等现代设计美学视角进行价值引导。

    3.1“仁”“礼”审美文化对设计向善表现的影响

    笔者认为,设计的本质是为了生产出让人能够方便使用在此基础上取得感官上的愉悦,而当前却广泛存在着设计过度的情况,造成了设计与使用的脱节、割裂。反观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仁”“礼”思想,不仅对于中国人人格的构建及塑造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中国古代美学史而言也具有着开端的意义。“礼”字一方面体现了融汇四方,超越原始仪式之后的家国天下之礼,另一方面又蕴含着东南西北的多方起源,包含了原始之礼如何演进为具有普遍性的国家天下之礼的基本元素。“礼”正是多元性和普遍性、善与美的统一整体,是中国美学的起源[2]。孔子的这种倡导“仁”“礼”思想被注入到美学观点中,重视绘画的功能性。绘画作为一种艺术活动直接作用于人的内心世界,对于塑造人格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将个人情感与社会制度逐渐形成统一。孔子认为,中国画应讲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性,避免粗野和浮夸,内容与形式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脱离了内容与形式的“纯粹美”是不存在的,除了内容和形式,中国画另一样突出的要素是来自艺术家自己的内在修为,受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中国画的形式感更加强烈。孔子所推崇的“仁”,代表了一种对美的评判导向。艺术是对人的心灵世界真实地反映,是对个人内心欲求自觉地体现。这一思想与现代设计的功能美学不谋而合,现代设计讲求外观追随功能,设计的产品外观成为功能的载体,艺术设计对产品融入的这种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正是设计美学所关注的艺术设计的关键所在,也是设计美学所研究产品审美的出发点[3]。设计要思考的并不是另起炉灶创造一种全新的技巧和方法,而是要通过对过去的反思和总结确立一种发展的新文化,一种看待世界的新角度,以及一种审视人自身的新方法,体现到设计作品当中就是既要发展产品的外观美学又不能丢失产品的内在使用价值。

    3.2“ 气韵生动”对设计人文自然的影响

    中国画讲究人的精神理想、人本思想。讲到中国画的美学体系不得不说谢赫的“六法”理论,其中排在首位的便是“气韵生动”,这种追求“气韵”和“风神”的美学趣味和标准,正是内在人格的觉醒和人对本身即自然生命的尊重[4]。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人、自然、宇宙的合一性。现代美学家、哲学家宗白华认为,中国哲学、中国诗画中的空间意识和中国艺术中的典型精神,都体现着个体生命与无穷宇宙的相应相生[5]。在现代设计中,随着生产制造水平的提升,设计受技术的约束越来越小,设计将人的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注入产品中。现代设计美学对美的理解不应固化执着于外观造型的美观,更应该充分挖掘人的情感与意志,将更深层的人的价值注入产品中,用产品体现人的精神世界,这是中国画美学体系所追求的大美、真美,也应是现代设计所追求的美学理想。试想,如果设计作品既有好的外观美学,又能够使消费者看到其中所蕴含无限的人文价值、美学价值,这样的艺术则更能打动人,也能够让欣赏者、消费者在获取一件商品的过程中得到深层次的美的享受和人文熏陶。

    4 结语

    笔者认为,设计与绘画并非判然有别,其所传达的永恒的人性与传统的文化精神实为一体,设计在与中国画的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中彼此促进和发展。今天的设计师们不仅要坚持理想、坚持个性,追求创作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社会价值,实现“美美与共”,更应坚持初心,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内核,杜绝形式模仿,打造具有中国文化特色,东方韵味的优质作品。传递设计师独特的文化品格与独到的审美精神,这才是中国设计的题中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