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儿童公园公益性主题活动的实践探索

潘建非 岑文诺 刘付强



摘要:为更好地发掘城市儿童公园的社会效益,在对广州市儿童公园的公益性主题活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儿童公园参与主题活动的游客群体的特征和需求,并以其中3个典型案例探讨在儿童公园举行主题活动值得发掘的主题、内容、形式和策略,希望籍此帮助完善公园活动组织体系,提供公益性主题活动组织和公园管理的参考意见。
关健词:广州市儿童公园;公益活动;活动评价;儿童科普教育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1 公益性主题活动总体概况
1.1 公益性主题活动定义
公益活动,指的是某些结构或组织出于长远利益的考虑,赞助支持某些具有公共关系的社会公益事业的事务性活动[1]。公益性主题活动,则是在公益活动的前提下,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背景,开展有目的性、针对性的活动。
1.2 公园推进公益性主题活动的缘起
1)场地义务
作为城市儿童正式的户外活动场地,儿童公园是儿童游戏娱乐、学习科普知识、开展体育活动的公共绿地[2],一定程度上承担了部分开展活动、普及知识的义务。
2)儿童教育需求
儿童教育是指对儿童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儿童在思想、性格、智力、体魄等方面的可塑性很强[3],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亲近自然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人口情况
近年来,由于二胎政策的开放、家庭结构的改变,家长越来越重视儿童的素质教育,已不满足于在住所附近活动场地进行单纯的玩耍娱乐,转而投向具有一定教育功能的场所,让游乐和学习并行。
应服务对象的特征和全新的社会需求,广州市儿童公园与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环境教育课题组共同开展关于儿童公园主题活动的研究和实践,探讨在新形势下以主题活动开展为契机的公园建设和管理的创新模式。
1.3 广州市儿童公园公益性主题活动总体调查
自2014年12月新广州市儿童公园开放以来,管理方积极响应社会需求,着力推动公益性主题活动的开展,期望建立一个公益性的科普文化活动平台。近一年(2017年4月15日—2018年2月11日)来,公园共举办了105次公益性主题活动,笔者对此系列活动进行了跟踪调查,并按组织方式(表1)、主题内容(表2)、举办场地(图1)进行了分类整理。
结果显示,广州市儿童公园近一年来公益性主题活动数量充足,内容和形式较为丰富。其中以文学手工类为最大亮点,如2017年“六一节”期间开展的“瓦绘花城梦,童心创未来”的群体互动参与式公共艺术活动,将对传统材料的认识和儿童的绘画天赋融于一体,让人耳目一新。在场地的利用方面则相对有限,105次活动中共有56次活动在儿童公园南门旁边的多功能厅内完成,占总场地使用次数的52%.其次是旱喷广场,使用次数为30次。可见活动场地的利用只占公园的小部分,潜力仍有待挖掘,从而为更多样的活动形式提供载体。
2 广州市儿童公园公益性主题活动实践探索
2.1 活动概况
受广州市儿童公园委托,笔者团队自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共举办了12期公益性主题活动(表3)。该系列活动以“我的奇妙旅程”为线索,以自然环境教育和传统节日文化传播为主线,活动选择的场地多采用“户外+户内”的形式,且参与人数控制在20人左右,力求活动丰富性和场地使用的多样性。活动着重促进亲子间的互动及同龄人间的合作,扩大孩童的视野,培养集体精神,更好地发挥儿童公园在城市精神生活、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2 参与对象基本信息分析
在每期活动期间,通过问卷的形式对参与的亲子团体进行基本情况调查和活动评价,希望通过相关的分析探讨儿童公园公益性主题活动可能组织的内容、形式和场地。
其中活動报名链接的调查问卷共19个问题,主要涵盖三个方面:参与者的自身信息、对儿童活动的看法以及对儿童公园场地的满意度。12次活动中收到的有效问卷共391份。
2.2.1 活动参与人群分布情况
在调查样本的家庭中,家庭月收入集中在5000元至15000元左右,家长学历大部分集中在大学、大专的教育程度,普遍接受过高中以上的教育(图2)。大部分家庭的父母对具有教育意义的公益性主题活动态度积极主动,明确知道课外科普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对孩子成长的积极影响。
391份有效问卷中,男孩有196人,女孩有164人,男孩比女孩稍多,但基本人数持平。来园的儿童每个年龄层也不尽相同(图3)。参与调查的儿童年龄集中分布为4~8岁,7岁的儿童最多,占总人数的27.9%,平均年龄为5.9岁。因此,幼儿园至小学三年级左右的孩子是主要服务对象。这一阶段的孩子,初步形成了世界观,对周边环境充满求知欲、探索心,直接的感官体验及实践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接受知识。
2.2.2 游玩倾向
在“来儿童公园的目的”问题(限选2项)中,选择玩耍项目的有183人次,参与活动的有180人次,体验自然的有144人次,反映出儿童对参与活动、亲近自然、与人交往的需求。游戏环境方面,倾向开阔的草坪、沙坑的人最多;其次是树林、野草类仿自然环境,滨水、戏水空间,城堡、蚂蚁王国等童话场景,这三类游戏环境相差不大;最少的是沥青、塑胶类标准化环境。住在城市的孩子对天然的环境、沙和水会产生较大的兴趣,当活动与这些场地结合时,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儿童的天性。
2.2.3 游玩目的
在“家长期望孩子在活动中获得的东西”问题(限选2项)中,增长知识占40.3%,锻炼能力占34.7%,认识朋友占15.8%,培养亲子感情9.1%。除此之外,家长对于孩子在活动中锻炼的能力也有比较明确的指向,按照排名前后依次为团队合作、动手能力、关爱他人、知识科普、亲子协作等,说明家长已经认同儿童公园作为课外教育课堂的身份,同时也希望孩子能养成善于合作、与人为善的精神品德。
2.3 三次主题活动案例分析
根據总体调研结果,广州市儿童公园公益性主题活动的举办存在着传统节庆主题活动稀缺、场地利用不充分、面向儿童年龄跨度大的问题。以此为切入点,笔者团队共设计了12期主题活动,包括了节日文化、环境教育以及空间环境探索三个主要内容,并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特点和场地特色设计活动方案。在实践和研究的过程中,项目组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清晰,相应的策略逐渐成熟。从中选取三个方面具有代表性的3期活动:第7期“温情在重阳”、第8期“游憩空间规划”、第11期“春天里的一棵树”进行案例分析(表4),希望通过总结实践经验为儿童公园更好地开展主题活动提供借鉴。
2.3.1 活动体验丰富有趣
三次主题活动基本由三个环节组成(表5),内容各有特点,既有互动协作的体验式活动,又有充分利用自然材质、自然空间的手工制作和作品展示等。在环节设计方面注重游戏的递进式体验,每次活动基本遵循:从“破冰”式的互动游戏,到带有知识科普的手工素材寻找与手工营造环节(图4),再到充分给予小朋友发挥空间的展示环境;从而带给小朋友循序渐进的快乐体验。活动形式方面大胆创新,如“游憩空间规划”——充分利用大草坪空间充足、吸引性强的特点,在开阔的草坪上让小朋友利用废旧材料搭建自己理想中的游憩空间。活动设计引导小朋友对场地有了全新的观察和利用,并按要求完成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带给他们有深度的快乐体验(图5)。
2.3.2 活动氛围温馨互动
三次主题活动的另一特点便是注重在活动过程中的互动式体验,这种互动除了传统活动中小朋友间的互动,家长们所注重的亲子之间互动外,更有参与者与场地本身的互动、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如“温情在重阳”以及“发现春天里的一棵树”两期活动,在活动中穿插了游赏体验公园场地的环节(图6~7),两次活动制作的感恩贴画与自然笔记的原材料均由小朋友自身在一定的指引下从公园中发掘,从而增强了小朋友与公园自然环境的互动,使小朋友能直接接触与欣赏园林植物的形态与特质,从小培养他们观察能力和对自然的热爱。
2.3.3 活动知识收获满满
作为城市中难得的儿童户外活动场地,在儿童公园中举行与自然知识密切结合的活动会使儿童获益良多。三期主体活动的策划从多学科的角度出发,把风景园林学科中关于空间营造、园林植物、园林生态方面的知识与活动相契合。参与了三期活动,孩子与家长通过亲身体验,取得了与其他活动截然不同的收获。为使活动传递的知识能让儿童理解接受,一方面注意处理游戏环节难度、内容和形式丰富有趣,使儿童易于接受;另一方面也重视家长的作用,通过活动过程中让家长也适当参与,活动后发放小知识卡等形式希望将知识延续、将项目组的心意传达。
2.3.4 活动反馈积极及时
三次活动均采取了派发调查问卷、活动现场拍照摄影记录、活动后建立微信群等措施对活动效果进行及时总结,并建立反馈制度(表6)。经总结反馈意见,可见三次活动均起得了较理想的效果。家长们普遍反映三期活动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探索心理,同时放大的感官体验,锻炼了孩子的交流能力、创造能力,也给予家长一定的参与度,达到亲子互动的效果。家长们充分肯定了三期活动的创新性,尤其肯定了“温情在重阳”“发现春天里的一棵树”与自然的活动以及“游憩空间规划”中大型构建游戏的新颖度,让小朋友和家长接触了平常较为陌生的其他领域的知识,使用的各类废旧物品传达了环保的意识。
3 结论和讨论
3.1 儿童公园主题活动的特点
广州市儿童公园为了凝聚社会对儿童的关注度,竭力满足儿童及亲子家庭的社会需求,承担部分培养儿童人格和体格、智商和情商的责任,着力推进公益性主题活动,在过去的一年里对这一目标做了一系列的探索。特别是社会科学知识类的活动,以“创特色、建精品”为指导,逐渐探索出新的方向:主推以阅读为主的活动,有意识地引导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完成不同的阅读任务;重视对非遗文化知识的传播以及人文历史类知识的宣传。考虑到儿童学习知识的能力有限,采取舒适活动环境与有趣活动场地相结合的模式,进行美术教育和人文培养,避免单纯的知识灌输。除此之外,也充分利用公园的绿地开展与自然植物相关的活动,唤醒城市儿童对自然的向往。活动后的反馈也充分证明了广州市儿童公园的努力和尝试得到众多家庭的鼓励和支持。
3.2 儿童公园主题活动的改进策略
广州市儿童公园作为以儿童为主要对象、关注亲子出游为特点的专类公园,受众性窄,针对性更强。在如今高密度的城市现状和家庭对科普教育日益重视的社会现状中,儿童公园成为有限的城市活动场地和课外科普教育课堂。为了组织更多更好的公益性活动,更好地发挥公园的社会效益,现提出以下改进策略供参考。
首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能力、需求都不同,有意识地将活动受众对象的年龄层区分开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吸收知识从而转化实践。而类似植物科普类的活动更是要避免单向讲解,对于孩子而言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可以利用更多多媒体手段,重视家长学习的欲望和作用,开展更具创意的活动形式,帮助信息的有效传达。
其次,在公园场地设计方面,儿童公园也可以改造一部分场地的绿植,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强调自然材料的应用。利用乡土植物,营造自然野趣的氛围,吸引更多儿童体验大自然的美妙,也更有利于自然环境教育的开展。
最后,参考其他专类公园如广州市动物园、上海辰山植物园的做法,广州市儿童公园应更加重视儿童作为“人”的主动性,可以定制一系列小小志愿者的活动,帮助儿童了解儿童公园的运作;或者在活动的策划中以儿童的视角出发,让被服务对象成为服务者,如“一日园长”的形式,让儿童负担起一定的责任、体验不一样的经历。
参考文献:
[1]文雯.奋益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5(4):217-218
[2]李妍.儿童公园景观设计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1.
[3]侯莉敏.儿童生活与儿童教育[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