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建设用地监测

叶芬 刘莉
摘 要 本文以湘南地区15 个典型县(市、区)作为研究区,收集、整理、制作研究区内影像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地理国情监测数据、社会经济等数据,从建设用地空间分布、扩展形态、城镇化扩展效益等方面对监测区内城乡建设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进行监测分析,为今后湘南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关键词 湘南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用地监测;空间分布;扩展形态
中图分类号:P25 文献标识码:B
Abstract: This paper took 15 typical counties (cities and districts) in southern Hunan as the research area, and collected, collated and produced the data of image data, land use data, geographical situation monitoring data, social economy and other data in the research area. Then this paper carried out the monitoring and analysis of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and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in the monitoring area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onstruction land, the expansion form and the efficiency of urbanization.
Keywords: southern Hunan area; new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land monitor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extension form
0 引言
推進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大命题。所谓新型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其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湘南地区在国家一系列政策导向下,城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土地建设用地增长不协调,城镇化程度高的地区建设用地增长速度较快,经济欠发达地区呈现负增长特性,人-地协调程度不高。规划内城镇扩展空间大,建设用地扩张边界基本符合规划范围,尚未实施的规划面积预留大,但个别地方突破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规划范围进行建设,部分建设项目违反城市“三区四线”控制要求等等。
因此,本文以湘南15 县市区为研究区范围,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从建设用地空间分布、扩展形态、城镇化扩展效益的角度,开展湘南三市衡阳、永州、郴州15个县市区城乡建设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的监测研究,从空间的角度准确把握湘南15个县市区城镇化发展方向、及时发现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
1 研究区概况
湘南三市地处湖南南大门,区位交通、资源、产业优势比较明显,是湖南省对接粤港澳的“桥头堡”。本文拟选取湘南地区15 个典型县(市、区)作为监测区(如图1所示),并根据各县区经济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程度,划分为中心城区、城乡复合发展县市区、扶贫开发县市区三个类别。第一类:中心城市城区:包括珠晖区、蒸湘区、雁峰区、石鼓区、北湖区。第二类:城乡复合发展县市区:包括南岳区、衡南县、苏仙区、资兴市、冷水滩区、零陵区、祁阳县。第三类:扶贫开发县市区:包括祁东县、桂东县、江永县。
2 研究思路与方法
2.1 资料收集
本文依托湘南新型城镇化建设地理国情监测项目开展研究,整理收集以下资料:
(1)遥感影像资料:2016年地理国情基础性地理监测获取的影像数据,2008年获取的用于第二次土地调查影像,2012年和2016年土地利用年度变更影像以及其他满足时相要求的分辨率高的航空影像。
(2)矢量数据:时相为2015年的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矢量成果,2016年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矢量成果,国土专题规划资料、第二次土地调查矢量数据(城镇二调数据和农村二调数据),2012年、2016年土地利用年度变更数据库及增量包,基本农田数据,2016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及典型城市群空间格局变化监测成果,2006-202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2013年国家确认成果),湖南省主体功能区实施情况监测数据成果。
(3)其他数据:15个县(市、区)最新的城市总体规划数据、土地利用规划、城市交通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数据、专题规划数据等,15个县(市、区)2008年、2012年、2016年经济数据。
2.2 研究方法
整理分析收集的资料,制作2008年、2012年、2016年三期建设用地监测相关的基础数据,对各期监测数据进行空间分析。首先,从制作的基础数据选取中心城区城乡、城乡复合发展县市区、扶贫开发县市区三个典型区域(15个县区)。然后,对划分的三个典型区域按建成区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三区分别进行监测分析。最后,对各监测区数据进行分类、整合,生成三期城市建设用地数据集,并对监测区的建设用地新型城镇化建设效果相关因子进行分析,如:城镇规划实施程度分析、建成区扩展形态分析、建成区扩展效应分析,流程如图2所示,具体方法如下:
(1)制作2008年、2012年、2016年三个年度的遥感影像。利用第二次土地调查影像,2012年和2016年土地利用年度变更影像制作2008年、2012年2016年监测影像作为基础资料。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影像,2016年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影像,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影像等其他影像作为参考影像补充基础资料。
(2)分析、整合制作监测区2008年、2012年、2016年度三期建设用地数据。以2016年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地表覆盖分类和地理要素数据为主要数据源,结合2016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及2016年土地利用影像数据制作监测区2016年建设用地数据;依托湖南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影像(时相为2008年)和2012年土地利用年度变更影像,整合建设用地图斑,制作2008年、2012年度建设用地数据,形成监测范围内三期城乡建设用地数据。
(3)提取2008年、2012年、2016年监测区建成区边界。以行政界线和遥感影像数据为底图,分别提取2008、2012年监测区建成区边界,2016年监测区建成区边界引用2016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及典型城市群空间格局变化监测成果。
3 结果分析
3.1 建成区监测结果分析
如图3所示,湘南监测区建成区整体扩张明显,面积增速前高后低。中心城市城区、城乡复合发展县市区建成区扩张明显,扶贫开发县市区建成区增加较少,增速均呈现“前期快、后期慢”的特点,中心城市城区建成区范围较大且连续分布,城乡复合发展县市区除个别建成区呈现连续分布以外,其余大部分与扶贫开发县市区建成区一样,呈零散分布。
(1)湘南监测区建成区扩展形态
针对湘南监测区建成区扩展形态,本文利用空间紧凑度[1-2]及空间分形维数[3-4],分别对建成区区域紧凑度与边界复杂性两方面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如图4所示。
空间紧凑度是指城镇在空间上的集中程度,城镇外围轮廓的紧凑度被认为是城镇空间形态的一个重要指标。空间紧凑度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C为空间紧凑度,A为城镇面积,P为城镇轮廓周长。一般认为,紧凑度越大,则城镇形状越有紧凑性;反之,紧凑度越小,则城镇紧凑性越差。
空间分形维数描述城镇形态的分维数主要有网格维数、半径维数和边界维数等,本项目使用边界维数来衡量城镇空间形态的分形特征,采用计盒数法进行分维估值。使用不同大小的正方形格网覆盖的城镇平面轮廓图形,当正方形长度出现变化时,覆盖有城镇轮廓边界线的网格数目和覆盖面积的网格数目必然会出现相应的变化。根据分形理论有如下公式成立:
式中,C为待定常数,D为城镇平面轮廓分形维数。在不同大小正方形格网覆盖下获得不同点对 ,然后拟合这些点对,求得回归方程,其斜率即D的估值。D值越大,城市边界越不规则,城市的总体形态特征也就愈加复杂;而当D值变小时,城市边界线的线性关系也就越强,城市发展的趋势与形态愈加明显。
如图4(a)所示,2008-2016年整体空间紧凑度均较低(小于0.1),建成区扩展以向外扩张为主。其中,城乡复合发展县市区与扶贫开发县市区建成区空间紧凑度变化不大,建成区持续向外扩张;中心城市城区2008-2012年建成区空间紧凑度变化不大,但在2012-2016年略有增加,建成区出现由外部蔓延向内部填充的扩张趋势。
如图4(b)所示,2008-2016年整体空间分形维数略有下降(从1.50到1.48),城市发展受规划限制,建成区边界复杂性有所下降,边界趋于规则。三类监测区的建成区空间分形维数在2008-2016年间变化不大,由高到低分别是扶贫开發县市区、城乡复合发展县市区、中心城市城区,对应建成区边界由复杂到规则,说明城市发展越成熟,规划实施越合理,建成区边界越规则,空间形态越合理。
(2) 湘南监测区建成区扩展效应
针对湘南监测区建成区扩展效应[3],本文利用人口-城镇弹性系数[4](如图5所示)、结合城镇化水平[5](如表1所示)考察监测区区域人口增长与建成区扩张的协调性。
弹性系数是指一定时期内相互联系的两个经济指标增长速度的比例,是衡量一个经济变量的增长幅度对另一个经济变量增长幅度的依存关系。因此,其中,人口-城镇扩展弹性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E为人口-城镇扩展弹性系数,LC表示建成区面积,L总表示区域总面积,PC表示城镇人口,P总表示区域总人口。
基于2008、2012和2016年各区县建成区轮廓和区域总面积,计算土地城镇化水平(LC/L总),通过收集的统计年鉴城镇人口和区域总人口,计算人口城镇化水平(PC/P总),最后二者相除即为人口-城镇扩展弹性系数(E)。在某一阶段弹性系数变小,表明土地城镇化速率低于人口城镇化速率,人地关系趋于紧张;反之,则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如表1与图5所示,湘南监测区2008-2016年整体人口-城镇弹性系数维持在0.02左右的低值水平,说明该时期土地城镇化水平远跟不上人口市民化水平,呈现人-地不协调式发展,且人-地不协调式发展在2008-2016年期间始终未能得到改善,三类监测区中,城乡复合发展县市区和扶贫开发县市区的人-地协调性与湘南总监测区相同,中心城市城区由于城镇人口已经饱和且不再增长,建成区建设用地逐年增加,建成区人口、土地城镇化率较协调,且在2008-2016年间呈现人-地协调性逐渐提高的趋势。
3.2 城市建设用地监测与分析
如图6所示,湘南监测区2008-2016年城市建设用地整体不断扩张,但增速有所降低,湘南监测区城市建设用地以居住用地为主且增长最快,其后依次是交通设施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和工业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物流仓储用地和公用设施用地较少。
(1)人均占有面积及其变化
湘南监测区2008、2012、2016年城市建设用地人均占有面积逐年递增。从总体上看,湘南监测区的各类城市建设用地中,居住用地的人均占有面积最高,其次是交通设施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等,与图6所示的各类用地面积人均占比率保持一致,由此反映湘南监测区2008-2016年建设用地与人口整体呈现协调发展,有利于该地区走向城市扩张与人口增长的可持续发展道路[6-10]。
(2)城市建设用地类型转移
如表2所示,湘南监测区2008-2016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增加65.91 km2,来源于非建设用地的增加面积为56.45 km2,占总增加面积的85.6 %,且转为建设用地的区域中,有67.0 %与16.0 %分别转向了居住用地与交通设施用地。由此说明,非建设用地的城镇化水平直接影响各类城市建设用地的面积增长,湘南监测区在2008-2016年间呈现城市建设用地的外延式扩张发展模式,建议在外延式扩张的同时,注重城市建设用地内部合理配置的规划与实施。
3.3 城乡建设用地监测与分析
如图7所示,湘南监测区2008-2016年城乡建设用地整体呈上升趋势,以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为主且增长最快,其后依次是交通设施用地、采矿用地、特殊用地,其他建设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较少。
如表3所示,湘南监测区三类子监测区中,中心城市城区城乡建设用地面积最小,但占比最大;城乡复合发展县市区城乡建设用地占比居中;扶贫开发县市区占比最小。城乡复合发展县市区2008-2016年间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较中心城市城区和扶贫开发县市区有明显增加,反映了该时期湘南监测区城乡复合发展县市区城镇化发展提速。
(1)人均占有面积及其变化
如表4所示,湘南监测区2008、2012、2016年城乡建设用地人均占有面积呈逐年递增趋势,湘南监测区城乡建设用地中,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的人均占有面积最高,其次是交通设施用地、采矿用地、特殊用地等。
(3)城乡建设用地类型转移
如表5所示,湘南监测区2008-2016年城乡建设用地类别面积新增为220.16 km2,非建设用地向建设用地转移了177.50 km2,占总新增面积的80.63 %。其中,非建设用地向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交通设施用地转移面积分别占非建设用地转为建设用地转移面积的63.81 %与26.60 %。
4 监测结论
根据上述监测与分析结果,本文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
(1)湘南监测区建成区扩张明显,扩张形态以蔓延式粗放发展为主,人-地协调程度不高。其中,中心城市城区建成区以横跨衡阳市蒸湘、珠晖、雁峰、石鼓四区的建成区为主,扩张方向以石鼓区、雁峰区为主,人口-城镇协调程度不断提高。城乡复合发展县市区与扶贫开发县市区分别受建成区-生态用地复合协调发展与建成区以生态用地保护为前提的规划导向限制,建成区呈零散分布。
(2)城市建設用地分别以居住用地、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为主,增速分别达到4.18 km2/年、10.52 km2/年。城乡建设用地居住用地增速达到6.7 km2/年。扶贫开发县市区居民用地人均面积在2012-2016年间出现负增长,可能存在欠发达地区建设用地扩展跟不上人口增长现象。
(3)规划内城镇扩展空间大,建设用地扩张边界基本符合规划范围,但尚未实施的规划面积预留大,可适当提高扩展规模与速率。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赵景柱等.城市空间形态紧凑度模型构建方法研究[J].生态学报.2011.31(21):6339~6343.
[2] 唐尧等.2000-2010中国城市空间形态紧凑度变化特征分析[J].生态科学.2016.35(3):134~138.
[3] 刘继生等.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维数及其测算方法[J].地理研究.1999.18(2):171~177.
[4] 李养兵.快速城市化地区城市用地扩展的效益评价—以安徽省滁州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40(4):2336~2338.
[5] 张翠翠.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维数及其测算方法[M].2010年.
[6] 吴莉娅. 中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失调原因[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18(2):81~88.
[7] 姜爱林. 城镇化水平的五种测算方法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8):76~80.
[8] 周晓艳. 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长江中游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变化影响因素分析[J].2016.36(1):136-142.
[9] 杨文婧. 广州市建设用地扩张时空变化分析[J].北京测绘.2017. (01):5~8.
[10] 陆平. 基于转移矩阵的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J].北京测绘.2017. (01):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