砀山地区果树植保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

    李建东

    

    摘 要:针对砀山地区果树主要病虫害连年偏重发生的现状,从果农生产操作管理角度分析了病蟲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旨在提高果农生产管理水平,最大程度地减轻病虫害造成的损失。

    关键词:病虫害防治;存在问题;解决途径

    砀山县水果面积4.7万公顷,其中梨2.7万公顷,形成了以砀山酥梨为主,桃、苹果、葡萄、樱桃等多个树种、品种合理配置的种植格局。多年来果树主要病虫害一直呈偏重发生的态势,其原因除气候、环境、病虫基数大、种植结构复杂等因素外,生产者管理水平高低也是不同园片病虫害发生差异化较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简单分析了植保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

    1 果树植保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绿色防控意识差

    部分果农仍然习惯于化学药剂防治病虫,认为化学药剂防效快,死虫看得见,而绿色防控似乎没有那么直观,因此放松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果农没有意识到化学农药大量使用造成使用者中毒事故、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过量、天敌种群和农田自然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等一些环境或社会问题。而病虫害绿色防控是避免农药残留超标,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途径。通过推广农业、物理、生态和生物防治等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有助于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风险,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安全。果树病虫害防治单纯依赖化学农药,不仅防治次数多,成本高,而且还会造成病虫害抗药性增强,进一步加大农药使用量,严重影响水果的安全。

    1.2 关键时期未把握

    果树病虫害发生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在发生早期阶段对药剂抵抗力差,抓住此期防治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劳民伤财,从而导致病虫泛滥成灾,如梨木虱低龄若虫期(一般在2龄前)尚未分泌黏液易于防治,若虫3龄以后分泌大量黏液,虫体包围在黏液中造成防治困难,会严重污染叶果,造成早期落叶,特别是前两代低龄若虫发生相对整齐是最佳防治时期;梨小食心虫2龄前抗药能力差,易于防治,防治最佳时期是幼虫蛀果前低龄期,一旦幼虫蛀入,果实就失去了商品价值;梨炭疽病等病害前期若不能很好地保护叶果免受病菌侵染,易造成早期病菌大量传播侵染,潜伏发肓,为中后期大发生埋下潜在隐患,多雨季节雨前是最佳防治时期,若雨前不能及时喷药,雨后常常易暴发流行。

    1.3 农药使用不合理

    1.3.1 不能精准施药 农药配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如药剂使用量、安全操作等方面。多数果农没有专业知识,在配制农药时凭感觉,配药时不是用量药器精准称量,而是凭经验随意配药。一般杀虫剂和杀菌剂都有抗性产生的过程,在正常使用浓度范围内合理使用,抗性产生的明显要慢,而多数果农在使用药剂时担心达不到理想效果随意加大浓度,最终导致药剂抗性越来越强,使用浓度越来越大,如1.8%阿维菌素乳油在防治梨木虱最初使用浓度为5000倍液,可起到很好防效,随着浓度越来越大,现在使用1000倍液也只能与螺虫乙酯等产品混合使用,单独使用效果较差。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最初使用2500倍液防治蚜虫,现在使用800倍液也只是在速效性方面好些,但持效期最多不超过5天,现在只能与其他药剂混合使用起到增效作用。而且随着药剂浓度增大,对果园天敌生物及果树都可能造成更大伤害。

    1.3.2 选择和混用药剂不合理 不同药物的酸碱反应、药物之间的离子反应等问题常常导致配制后的药剂失去了应有的效果,如强碱性药剂波尔多液、石硫合剂等不能与酸性药剂混合使用,否则不仅会失效,还会发生药害现象。当前同一成分或同一作用机制的药剂商品名称繁多,而多数果农选择药剂时只看商品名称而忽视了产品成分,导致相同成分或相同作用机制的药剂连续或多次大量使用,最终导致药剂抗性越来越大,防效越来越差,如近几年最常用的甲氧基类药剂,果农普遍反映效果大不如以前,主要原因就是此类药剂每年大量连续或多次使用。

    2 果树病虫害防治技术途径

    2.1 加强病虫害监测

    由于受小气候、病虫基数、栽培环境等综合因素影响,各园片病虫发生情况均不相同,因此果农要经常到园内观察病虫害发生动态,并参考植保部门发布的《病虫害防治信息》或在植保人员指导下制定最适合自己园地的防治方案。

    2.2 重视绿色防控技术

    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应用是提高果品质量、确保水果安全、降低农药残留的重要途径,当地可大力推广以蜜蜂授粉、农业防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控、生态调控和科学用药为主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应用模式。采用冬季清园、刮树皮、深翻树盘、主干涂白等措施降低病虫基数;采用氨基寡糖素等免疫诱抗剂提高树体抗病性;采用果园种草以保护并利用自然天敌控制害虫;利用性信息素防治梨小食心虫等害虫;采用杀虫灯诱杀成虫;利用黄板诱杀蚜虫、梨木虱、梨茎蜂等成虫;采用蛋白饵剂等诱剂防治实蝇类害虫;秋季在树干基部捆绑诱虫带,以诱杀越冬害虫;优先选用捕食螨、昆虫病原线虫、天然除虫菊素、多抗霉素、印楝素等天敌和生物药剂防治病虫害。大力推广大型植保机械应用技术。落实科学施肥、配方施肥制度,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优化根系环境,提高树体抗性,从而提高水果产量和质量(图1~图6)。

    2.3 正确开展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应争取实现农药品种、剂型的多样化,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经济、安全的农药品种和新剂型,特别注意昆虫生长调节剂、微生物制剂和植物性杀虫剂、杀菌剂以及纳米农药的推广应用。注意有计划地进行农药品种的交替、轮换和混合使用,发挥增效、兼治和延缓抗药性的作用。同时还要注意使用具有选择性的农药品种和采用隐蔽性、局部性施药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公害和保护自然天敌。

    化学防治应遵循“安全、经济、有效、简便”的原则。安全是指对人、畜安全,防止对果树造成药害和引起病虫抗药性,有利于保护天敌、环境和避免公害;经济是指掌握防治指标适期用药,不滥用农药,降低防治成本;有效是指将病虫害控制在经济允许受害水平以下(而不是强调“消”),确保果树健康生长发育和丰产丰收;简便是指施药方法简便易行、易于操作。只有遵循上述原则,化学防治才有意义和生命力。

    2.4 把握关键时期用药

    切实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从“见虫打药、见病喷药”转变为预防为主,在虫卵孵化或病菌传播侵染至萌发前关键期施药。如当地梨木虱最佳防治时期是3月中旬1代卵高峰期、4月上旬末(酥梨花落70%左右时)、4月下旬中期1代成虫羽化高峰期和5月中旬初2代若虫孵化初期,抓好这4个关键时期可有效控制梨木虱危害处于较低水平。梨小食心虫防治关键时期一是砀山酥梨盛花初期,此期是越冬代成虫发生高峰,抓好此期防治可大幅度降低成虫基数;二是4月下旬末期1代幼虫孵化高峰期;三是各代成虫羽化高峰后2~3天或成虫羽化高峰后10天左右,这两个时期是各代成虫产卵高峰和幼虫孵化高峰期。这几个时期虫态对药剂抵抗力差,可起到最佳效果。因此做好田间成虫监测非常重要。二斑叶螨防治关键时期是4月底5月初1代螨向树体迁徙期和5月底6月初高温来临前,此期全园普防有效压低基数可大大减轻中后期防治压力,否则易暴发危害。炭疽病防治的关键是前期要保护好叶果免受病菌侵染,从落花后开始要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实施“抓雨前、补雨后,雨前保、雨后杀”的防治策略。

    2.5 科學合理使用农药

    根据农药作用机制,实施药剂分类,建议在害虫上、下代之间或前、后两次用药之间选用无交互抗性或者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进行交替轮换使用,避免连续单一使用某种药剂,阻止或延缓病虫抗性的发展,以减轻药剂的选择压力。

    为了延缓病虫害抗药性的发展,对新型、高效的药剂品种实施限制用药的原则(即在一个生长期内限制使用次数)。如鱼丁受体的激活剂氯虫苯甲酰胺主要用于防治当地梨小食心虫幼虫,建议果树一个生长季限制使用1次;吡啶类杀虫剂吡蚜酮、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嗪、烯啶虫胺、噻虫胺等,以及磺酰亚胺类杀虫剂氟啶胺腈等主要作用于防治当地桃蚜、黄粉蚜、介壳虫,建议果树生长季限制使用1~2次。甲氧基类、三唑类、苯并咪唑类等内吸性杀菌剂一个生长季节中最好不要超过3次,且不得连续使用。

    同时要注意农药的合理混用。农药合理混用可以提高防治效果,减少用药量,延缓病虫产生抗药性,防治不同病虫的农药混用还可以减少施药次数,从而降低劳动成本。在不同药剂混用时要以正确的农药混配顺序,常用农药混配的顺序通常为: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微乳剂、水乳剂、水剂、乳油,依次加入(原则上农药混配不要超过三种),每加入一种都要在小容器中先二次稀释,然后倒入大容器中充分搅拌混匀,再以同样方法加入下一种。无论混配什么药剂都应该注意“现配现用、不宜久放”。药液虽然在刚配时没有反应,但不代表可以随意久置,否则容易产生缓慢反应,使药效逐步降低。

    2.6 精准施用药液

    配制药液时要按标签推荐浓度计算出制剂量和配料用量,要严格按照计算量量取或称取。液体药要用有刻度的量具,固体药要用秤准确称量。称量好药和配料后,要在专用的容器里混匀,配药时要严格按照要求安全操作。在保证合理施药浓度的情况下要用足水量,喷药时要周到细致,确保不留死角。

    (作者联系电话:1585670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