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探析

    田苍劲

    摘要:本文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结合实践总结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以期通过古诗词教学,培育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核心素养 ?文化空间

    在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主要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基础能力的培训,如字词的梳理、艺术手法的解析。客观地说,这些教学方法,对学生的传统文化的内在生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我们也看到,随着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内外环境的变化,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手段需要与时俱进,以满足教育主体更好发展的需要。新时代到来后,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高中语文要注重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要能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语言的构建与运用,提升思维能力,学会鉴赏美和创造美。为了适应这一需要,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对古诗词教学方法进行传承与创新。

    一、重视读写,强调语言建构与运用

    1.古诗词音韵知识教学

    古诗词的艺术美之一就是它的音韵美。古诗词具有较强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对之进行正确的朗读时,人们会感受到它朗朗上口、悠扬婉转、抑扬顿挫。达到这样的水平,读者需要掌握一定的音韵知识。目前,高中生对古诗词音韵了解得还不够多。高中语文教师应该调整教学手段,进行古诗词格律要素的深入解读,让学生掌握古诗词音韵知识,感受到古诗词的美。在学生了解了关于音韵的知识以后,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创作格律诗,在创作中去深化对音韵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古诗词语言运用教学

    要让学生学会理解、创造古诗词,实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语言建构、运用素养”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阅读,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古诗词的创作。例如,在教学《孔雀东南飞》的时候,教师可以考虑让学生将该诗改编成现代诗。在改编过程中,让学生去理解原诗词的精髓。为了把学生的积极性更加充分地调动起来,教师可以考虑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进行组内合作,然后进行组际分享,进行思维火花的碰撞、诗词美的分享。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古诗词的创作,如笔者在教学《蜀相》一诗时,就曾要求学生模仿此诗的表达手法来描写其他历史人物,效果很好。

    二、体察诗性,关注思维发展与提升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培育思维能力。在古诗词教学中,有很多教学点可以用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体察古诗词的立意

    中国古诗词历史久远。通过古诗词来表达心志无疑是诗人、词作者不变的主题。

    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当时,作者空怀报国之心,却屡屡报国无门。他站在京口北固亭,望着滔滔江水,悲从心来,诗意油然而生,壮志难酬的伤痛与满腔的爱国热情猛烈碰撞,对当国者屈辱求和的愤慨,一起流进词中,浑然天成。又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的官场深恶痛绝、挂冠而去后的宁静的心理。在诗中,我们看到他对田园生活热爱的表象,更应该看到他追求高洁人生的心路。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去关注古诗词的立意,让他们探究诗词作者的心路历程。

    2.体察古诗词的结构

    我国古诗词之美,除了立意高远、语言凝练以外,精妙的结构安排也常常让人拍案叫绝。我国古诗词表现形式丰富,有的诗词注重首尾照应;有的诗词则开门见山,让读者跟随作者的思路去拓展;有的诗词则讲究曲径通幽、层层深入;有的诗词重章叠句、气势非凡。而更多名篇则通过先景后情、卒章显志。在教学中,一些语文老师不注重把握古诗词的这一特点,学生难以发现它的美,这是很遗憾的。如教学杜甫的《登高》时,我曾这样尝试解读该诗的起承转合结构:起是破题,主要在“高远”,颔联写景,颈联突出变化,尾联将新愁旧恨进行融合,形成参差错落、一语百情的整体画面。如此一来,此作品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长年漂泊在外,却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人生境遇,与景融为一体。

    三、深入鉴赏,培育审美鉴赏与创造

    1.鉴赏丰富多样的意象

    我国古诗词之美还在于它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意向,但是学生的阅历受到年龄的限制,难以感受到这种意向。这就需要语文老师来进行点拨。如教学李清照的《醉花阴》,教师应重点赏析西风、黄花这些点明时间的意象,向学生介绍当地过重阳节时的民俗风情,让学生顺势理解李清照思念亲人而因景触发的情。

    2.鉴赏韵味无穷的意境

    意境是指抒情性诗词中呈现的情景融合、虚实相间、展露着生命律动的诗意空间。意境是由意象构造的,意象是有限的,而意境则不受篇幅所限。以《雨霖鈴》为例,柳永通过设想与恋人离别后的情景,“千里烟波”“暮霭”“楚天”映照着作者黯淡的心境,以虚景衬托离情。寥寥数语,将旅人前程茫茫、相会遥遥无期之情通过“景”表达出来,使离愁之深、别恨之苦跃然纸上。

    意象与意境紧密联系,教师要带领学生在细读意象的基础上品味意境,教给学生以审美的眼光,还原作者从意象到意境的情感倾注过程,再结合个人的想象和联想再现意境,从而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营造空间,加强文化理解与传承

    1.加强古诗词文化知识教学

    古诗词的语言精练简洁却含义丰富,学生光靠自己学习,无法真正体会诗词表达的含义。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学习诗词的相关文化背景,以便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作者赋诗的社会背景和当时的所思所想。例如,杜甫的《登岳阳楼》,作者虽然经历过无数的苦难,但是当他看到了岳阳楼的雄壮美美景,家国情怀油然而生。杜甫这种爱国主义的情感,和春秋时期的屈原,以及北宋时期的范仲淹有着相似之处,尤其是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出诗人满腔的政治抱负,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此种教学方法,不但引导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还通过自主分析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积极参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认同并接受中华传统文化。

    2.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首先重视兴趣的培养。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比如笔者在名句诵读中先让学生读出兴趣、读出感情,接下来学生就会自然地产生进一步收集古诗词名句的兴趣。笔者指导学生或按名句内容或按名句作者进行分类,完成收集工作,再组织名句背诵、用古诗词名句丰厚的情感和深邃的哲理激励学生,点燃他们进一步学习古诗词的热情。教师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古诗词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觉传承古诗词的兴趣,促成文化传承目标的实现。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师要顺应新的形势,除了教授基础语文知识,以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之外,还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科学精神等核心素养,使之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我们语文教师所要努力达到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黄润生.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J].语文天地,2018(19).

    [2]郭志贤.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古诗文教学策略———以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为例[J].考试周刊,2017(55).

    责任编辑:陆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