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职教中旅游社会化营销生产性实训资源的开发与研究

    郑忠阳 李莉思

    

    [摘 要]生产性实训教学资源是开展生产性实训的基础。在旅游职业教育中,针对有共性需求的旅游社会化营销业务,利用旅游社会化营销门槛低、易于实现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企业社会化媒体工具代运营活动,形成合理的生产性教学基础,可以全面提高生产性实训水平。通过建立旅游职教中旅游社会化营销生产性实训资源的“1+3”工作模型,探索旅游社会化营销生产性实训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社会化营销? 教学资源? 生产性实训

    [中图分类号] G712? ? ? ? ? ? [文献标识码] A? ? ? ? ? ? [文章编号] 2095-3283(2020)11-0114-04

    Abstract: Productive practice teaching resources is the basis of productive practice. I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tourism, in view of the socialization of tourism marketing business with common needs, us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social marketing threshold low, easy to implement, organizing students to carry out business activities, social media tools generation operations to form a reasonable productive teaching foundation, can improve the level of productive practice in an all-round way. By establishing the "1+3" working model of tourism socialized marketing productive training resources in tourism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effective way to develop productive training resources of tourism socialized marketing was explored.

    Key Words: Social Marketing; Teaching Resources; Productive Training

    一、文献研究

    高职院校为落实和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文件的中根据旅游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办学目标不明确、职业教育与旅游市场需求联系不紧密,学生毕业后实际操作能力不强,社会适应性差等问题,提出了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育人等要求。生产性实训基地成为了实现校企合作育人、创建创业实践平台有效途径,成为了各高职院校大力推进的重點项目,也是培养人才的有效方式和实现产教融合的有效途径。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各高职院校结合了“互联网+”、大数据、数字媒体等信息化技术,使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发展亮点不断。在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许多学者和管理者就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和特点、建设理论问题探索、管理机制的反思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王延芳、丁洁[1]就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理论问题进行探讨,认为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成功建设需要以基本理论作为发展基础,相较于传统的消耗型实训基地而言,生产性实训基地在产品、研发、培训、职业资格认证方面与政府、企业、个人合作而实现一种良性运作模式;廖传林[2]以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理论问题作为切入点,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级教学体系的构架进行深入思考;杜中一[3]就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问题提出了建立科学管理机制保障基地正常运行的解决对策,出现问题包括:基地无法维持发展、社会服务能力薄弱、实践教学效果不好等;黄仲庸[4]以智能制造的机械专业技能人才实训模式为例,认为传统的人才实训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智能制造的生产模式,应从学校、企业以及生产性实训模式的创新和改变来弥补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发展和专业需求灵活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学者们的探讨中,生产性实训基地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1.设施功能多样性;2.教学环境的真实性;3.教学方式的丰富性;4.运行管理机制的联动性;5.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生产性实训基地作为实现实训教学中的重要硬件设施,对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链接社会起着平稳过渡的作用。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方式链接行业、企业、政府,实现服务社会的目标。

    二、旅游职教中生产性实训的问题探讨

    目前,我国旅游发展内涵更为丰富,乡村旅游、非遗旅游、跨境旅游等旅游方式的广泛流行,满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由于受到2020年疫情的影响,我国乃至全球的旅游业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但在我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人们对外出旅游的需求强烈。根据文旅部2020年9月份的数据显示,在旅游市场方面,全国75%的旅行社已开始复工,因此高职旅游职业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也应做好相应的调整。

    根据文献资料的整理并结合高职院校旅游职业教育教学的过程可以发现,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中对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用已较为熟练,但在旅游职业教育实训资源的建设上存在的问题也较为凸显,存在问题如下:1.旅游职业教育的实训教学资源较为单一,多通过校内实训室来对学生进行操作训练;2.实训教学理念较为保守,教师受到自身工作经验以及实训资源设备、场地的限制,实训的模式较为单一和固定;3.实训受到时间的限制,高职院校一般通过某一段时间统一将学生组织到校外合作企业中进行集中实训;4.对生产性实训资源的开拓较为缓慢,学生所能接触的旅游一线环境机会较少,开拓实训资源可以缩短学生“新手期”的过渡期。根据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文件内容,高职院校应以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为主,重点服务的对象为中小微企业,为其提供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的服务。要达到这个目标,以上存在的问题有待解决,高职院校的旅游职业教育观念需要转变,从而适应社会服务的需求和市场发展趋势的转向。因此运用好生产性实训资源不应把目光只局限于校内或校内的某一生产性实训基地中,应该把目光对准行业领先企业、景区、工作室等的资源、场地和环境中。而将学校与社会生产性实训资源的有效结合则少不了学校、教师在其中起到的“牵线搭桥”、“承上启下”“穿针引线”的作用。

    三、旅游职教中社会化营销产教融合实践研究

    在新冠疫情持续影响的背景下,旅游市场遭受重创,在国内旅游市场复苏的环境下,旅游市场消费群体和消费结构出现新特征。一方面90后成为旅游市场消费者的主力军,出行的方式趋向于自助自驾游;一方面对于个性化、高品质的健康养生低密度旅游需求逐渐凸显;另一方面 “互联网+”的数字化旅游产品助力旅游市场的复苏[5]。在此背景下,旅游职业教育为了适应旅游市场的新需求,如何利用社会化营销的方式实现产教融合的实践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新问题。

    (一)“1+3”生产性实训教学资源建设模式实践探索

    在旅游职业教育中通过利用学院组织正式成立的大师工作室链接的社会资源对接旅游景区、酒店以及旅游产品的销售。在工作室教师的指导下,不限于在固定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中进行实训,而是根据学生的人才培养计划灵活选取生产性实训企业,借助网络实现在旅游一线的生产性实训环境中进行社会化营销,成功实现深度产教融合实践,成功以案例反哺教学形成独具特色的“1+3”生产性实训教学资源建设模式(以下简称“1+3”模式)。其中的“1”指:建立校内教师产业指导工作室,其中的“3”是指完成产教融合的3个过程即:实现企业项目入校生产性实训助学+学生创业实践研学(研究性学习)+生产性教学资源反哺教学。

    目前,高职院校生产实训教学过程呈现出的普遍问题是重视生产性实训的教学而忽略了生产性实训教学资源的建设,但完善生产性实训资源的建设是推动实训教学的基石。生产性实训资源包括:教学案例分析、企业文化学习、企业营销方式分析、行业趋势发展动态分析、大师工作室的创立和企业账号的推广等。生产性实训资源的多样化也有利于培养紧贴行业时代需求的人才。

    为解析“1+3”模式的实施应用,以广西某高职院校为例,该校旅游管理系以旅游行业为背景,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宗旨,以牵头学校专业群为纽带,强化校企合作。系部积极建立大师工作室,拓展实训资源,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探索职业教育的新機制,使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符合社会发展新要求。该系基于深度开展产教融合的目的,以大师工作室为核心,以现代学徒制教育活动为基础,形成创新创业和生产性实训两种规范成功的实践渠道。按照开放融合、资源共享的原则,旅游管理系在紧密对接产业链的基础上开展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依托大师工作室开展四个分级递进的现代学徒制培养:第一阶段,加入创新创业实训营,参与项目设计,入校即为初级学徒;第二阶段,参加生产性实训,晋级中级学徒;第三阶段,参赛获奖并参与创新创业或者到企业顶岗实习后晋升高级学徒;第四阶段,引导参与创业,为出师学徒。以工作室为主,与康辉旅行社南宁分公司、广西中国旅行社、南宁森林国旅旅行社等30余家企业建立了实习实训合作关系,这些企业即为学生提供了实地授课的场所,也参与学生创业实践,是投资人也是客户,更是教育合作人,实现了产教的深度融合,同时也有力地保障了该系学生的顶岗实习实训安排,实现了“把企业办在校园、把课堂搬到一线”的企业项目入校生产性实训助学目标。

    “1+3”模式在以大师工作室的指导下,借助真实的社会商业环境对学生品质、能力、职业素养、创新精神进行培养,以创业项目孵化的方式,组织了十个项目实践,从而达到组织学生进行研学的目的。以广西某高职院校旅游管理系实际运营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营”项目为例,该项目依托学院创业园平台及校友优势,指导学生实施自主创业、联合创业,在孵化组织上,该系大师工作室成功组建2019“微谋创新创业实训营”,大力探寻现代学徒制试点。经过孵化,微谋创新创业实训营组织初级、中级学徒参与了工作室组织的十个孵化项目的训练,组织高级学徒运营开发了多个生产性实训项目,使高级学徒得到创业锻炼,并开始创业工作。创业团队和实训营师生参与各种服务社会工作,如:为北部湾千年古陶公司、崇左雨花石景区、北海日不落酒店等十几家企业提供服务,运营自营销品牌“陶器煮意”“广西驾到”等,教师带领现代学徒制学徒参与研究设计线路、企业洽谈、现场实战测试,组织和带领全体相关课程学生收集产品设计所需要的图片、视频等旅游产品设计基础资源素材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营”项目的开展是实现“1+3”模式学生创业实践研学的重要一步,通过拓展旅游电子商务服务业务,建设一个专注于广西的线上线下旅游定制服务项目生产性实训资源,尤其从“乡村旅游”“扶贫旅游”等旅游新业态入手,为学生带来时代前沿的旅游职业教育实践内容,同时也为广西的旅游业发展做出探索。该系18、19级学生在项目中不仅致力于弘扬广西八桂文化,制定研学计划,而且积极加入广西脱贫攻坚战,创业广西。特别在“陶器煮意”项目中将广西特色产品——坭兴陶(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六堡茶与六龙茶(广西名茶)有机结合,形成“陶器煮意”营销品牌,努力带活广西坭兴陶产业与广西茶产业,从而为广西坭兴陶手艺人与广西六堡茶、南丹县六寨镇茶农增加收益。项目截止2020年7月,帮扶贫困学生和茶农、坭兴陶工人,并带动就业100人以上,其中建档立卡户31人。从2019年至今已经免费培训社会五类人员150人,他们顺利取得职业技能证书(初、中茶艺师),并被推荐在茶馆、茶城等茶企业进行就业,努力帮助贫困人员脱贫就业致富。 “陶器煮意”等项目是“1+3”模式的成功案例,学生通过参与项目,了解参与创业过程,为广西各类贫困人员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提升了日后创业就业过程中的各项能力,这正是“1+3”模式的主要目的。

    “1+3”模式的设计符合高职教育的职业性、高等性和生产性,并将生产性实训资源的建设赋予新的内涵和语境,通过建立自己特色的专业链、人才链、价值链,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承接生产性实习实训项目,强化学生技能培训,培养高素质人才。

    (二)研究成果

    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使得各类旅游企业都对高职院校即将培养出的能够适应新业态的旅游实用人才更加充满渴望。大师工作室的成立后,不仅建立了生产性实训管理体系,拓展了教学资源,还端正并理顺了师徒关系。而且还有效的将这一体系延伸融合到了双创工作中,从而弥补了中国高职公办院校现行体制的不足,为学生和老师打开了了面向社会商海的出海口,更是实现了管理机制的创新。建设教师执掌的工作室,就等于建设一支扎根于产业实际的教学团队,在这样具有持续性生产性实训支撑的完善的机制下,才能更好地实现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生产性实训教学资源的开发,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的建设。

    基于工作室的指导,包括毕业生在内的学生创新创业团队逐步自主运营,覆盖企业运营的常见内容。其运营成为实现现代学徒制的商务环境,为其他在校学生提供了完整的现代实践条件。而这些具体业务案例经过工作室整理加工,也可以转化为真实案例和实训内容。成为教师团队在教学中宝贵的生产性实训教学资源,也为教材内容更新、经典案例持续关注提供了一手资料。通过以“教师工作室”+“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为基本载体,创立教师为主导的产学双用模式,通过生产性实训项目经营,改变以前校企双方对产教融合需求的浅层次、模糊定位。以同步旅游企业发展为背景,创新实训与实践方式,使人才培养环境更加接近真实场景。

    四、旅游职教中社会化营销生产性实训资源的教学转化与应用

    (一)教学转化成果

    将创业与生产性实训结合,将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反哺教育教学是“1+3”模式的一大亮点。通过大师工作室,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教师聚集本校具备现代旅游业技能教师和相关企业各种技能大师,共同工作,面向互联网旅游的现代旅游业,创新性的通过辅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营,孵化创新创业项目,实际参与旅游项目的运营,进而开发生产性实训教学资源,反哺教育教学,探索了高职旅游业现代学徒制实现途径。在该模式下,学生毕业后的创业公司、产教融合的合作企业均成为旅游管理系的生产性实训教学资源无偿提供单位和企业师资输出单位。企业实际运营内容走进课堂,实现即时的校企互動、学习教学生产互动,使旅游系的教学改革和实践进入新的阶段。实践育人的体系有效的反哺教育,不仅从教学实践内容上,也从全方位育人的角度,为职业教育提供实际的支持。2020年上半年,通过“1+3”模式完成了旅游商品电子商务生产性实训资源库的框架建设并积累产教融合企业资源20多家;组织学生参与完成各种微课和网络营销教学工具建设;开发广西第一个旅游电子商务产学双用教学系统,预计建成后,将有效融合线上线下资源服务团队创业实践,营造大众创新创业氛围。创业工作与教学融合,创业工作反哺教育教学。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奋斗精神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二)应用探讨

    “1+3”模式主要以本校大师工作室前期工作为主要参考,反复研究、探讨形成初步、中期理论模型,后期工作室为核心开展生产性实训和创新创业(含大赛)工作以验证模型。在项目运营中,启动各年级学员对应的课程的生产性实训,以中级学徒为骨干、初级学徒为主要成员的团队开始介入创业项目运营,并融入相关课程教学实践。教学中教师组织同步各个课程生产性实训,相关实践商务案例及时整理,作为生产性实训教学资源进入相关课程。包括: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体验与分享、摄影与新媒体技术、茶业市场营销、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业认知、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

    五、结论

    结合高职院校旅游职业教育特点,以成立的校内教师工作室为依托,充分发挥产教融合的优势,通过校企合作开展旅游企业的社会化营销研究与创新实践,为高职教学提供生产性实训内容,在市场研究、服务社会、产教融合反哺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延芳 丁洁.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理论问题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13期.

    [2] 廖传林.高职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J].职业教育研究. 2011年07期 第143-144页.

    [3] 杜中一.高职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原则与运行管理机制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 2015年04期 第26-30页.

    [4] 王克岭 董俊敏.旅游需求新趋势的理论探索及其对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启示[J].思想战线.2020年第 2 期 第 46 卷.

    [5] 妥艳媜 陈 晔.“十四五”时期我国国内旅游消费新趋势与促进战略[J].旅游学刊 . 2020 年 第 6 期.

    [6] 王东红.产教融合背景下“工匠型 ”高职旅游人才培育研究[J].北方经贸.北方经贸. 2020年06期 第145-146页.

    [7] 唐景莉 徐梦阳.新时代产教融合的初心和使命——访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J].中国高等教育. 2019年24期 第16-18+20页.

    [8]郑憩.疫情以来我国旅游市场变化趋势特征及对策研究[J].中国物价. 2020年10期 第107-109页.

    (责任编辑:顾晓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