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职业学校精准扶贫的实践探析

    朱美荣 赵恺

    摘 要:乡村要振兴,脱贫必在先。农业职业学校在精准扶贫中具有丰富的人才、专业、科技等资源优势,精准扶贫不仅是学校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为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途径,更是促进自身发展、提升内涵建设的需要。该文结合扶贫工作实际,总结了农业职业学校精准扶贫的有效举措,并就农业职业学校做好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农业职业学校;精准扶贫;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 F3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2-0159-03

    2018年与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要振兴,脱贫必在先。2018—2020年正是全国脱贫攻坚的决胜冲刺期,全党全社会各级扶贫工作者高度重视该项工作。职业院校尤其是农业职业学校具有丰富的人才、专业、科技等资源,在精准扶贫这一伟大事业中的优势突出,发挥好这些优势能够形成较强的辐射示范效应。服务社会是农业职业学校的重要职能,参与精准扶贫正是农业职业学校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以及为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途径,更是促进自身发展、提升内涵建设的需要。

    1 农业职业学校精准扶贫的背景分析

    江苏省淮阴农业学校(以下简称淮阴农校)作为淮安市唯一一所涉农的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院校,积极响应国家脱贫攻坚的号召,融入精准扶贫的主战场。淮阴农校于2016年起帮扶省定经济薄弱村——淮安区车桥镇大东村。大东村为省定经济薄弱村,全村共有17个村民小组,672户,3016口人。2018年,村内建档立卡户121户447人,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5万元。该村突出的问题在于:

    1.1 经济基础发展薄弱 大东村耕地面积小,只有186.07hm2,客观上对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带来一定困难;村内没有主导经济产业和支柱产业,农业生产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

    1.2 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下 由于缺乏资金,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农田排灌设施老化,大大影响了农田的排灌,道路硬化率低且狭窄导致出行不便。

    1.3 人才资源匮乏 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缺乏接受新事物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留守村民整体素质不高,无特长、无技术,挣钱的渠道少。由于经济落后,剩余劳动力没有经过相应技能培训,层次低,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较少,有一定文化水平和技能的村民,基本上选择外出发展。

    2 农业职业学校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举措

    2.1 强化党建引领,凝聚脱贫攻坚强大合力 农业职业学校党委充分发挥政治和组织优势,发挥全面统领、全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领导核心作用,尤其是发挥自身“农”文化和农业行业特色的文化精神,在扶智和扶志方面助力脱贫。淮阴农校党委深刻领会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将精准扶贫工作作为党委的重点工作来谋划、实施和推进。把脱贫攻坚作为服务“三农”、展示办学能力的一项任务,作为锤炼、检验全校党员干部、师生员工素质的一个战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学校择优选派年轻的涉农行业科级干部做驻村第一书记,另外还成立了驻村工作队、志愿团、科技团,驻村工作队由副校长(副处级)、驻村第一书记、种植和养殖类的技术专家组成,志愿团由大学生和指导教师组成,科技团由各行业技术专家组成。脱贫攻坚工作措施千头万绪,只有把当地的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组织作用、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才能不断攻坚克难。另外,淮阴农校党委多次深入大东村,通过开设“周恩来的人格风范”“扫黑除恶”“讲党课话振兴”等专题党课、“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座谈会以及对党员进行教育和科技培训等方式来加强大东村党员干部理论建设水平,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作风建设,激发了党员干部从伟人身上汲取精神力量,进一步坚定了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的信心。

    2.2 主抓产业项目,努力解决农民的钱袋子问题 产业兴旺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武器,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泵。淮阴农校校党委通过每个季度的入村调研和阳光扶贫入户走访,充分了解村集体经济收入、土地利用、项目建设和进展以及贫困户情况,为大东村村集体及各贫困户尽快实现脱贫提出具体实施建议和意见。淮阴农校重点支持产业项目,在天裔鸽业、红膏蟹养殖、光伏发电以及芡实加工等项目上投入资金达40余万元,为村集体增收14.1万元,并且给一部分村民带来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民收入。采取“支部+示范基地+家庭农场+农户”的模式,引进泰州兴化养殖大户到大东村建设红膏蟹稻田养殖示范基地,流轉土地的村民可获得土地租金收益和就近务工的薪金收入,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帮助农民脱贫增收。通过后方单位协调到的资金,尤其是淮阴农校单位领导人利用人脉和社会资源为大东村争取到50余万元的农业开发项目资金,帮助大东村铺设水泥道路面1385m,实现村庄100%道路全面硬化,广场建成,户户通水泥路。新装路灯120盏,建成集管理中心、阅览室、乒乓球室、台球室、休息室、餐厅、花园、健身广场等一体化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随着各项工程的建成,村容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极大地改善了大东村的出行状况及农业生产条件,使大东村的农村经济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2.3 开展特色帮扶活动,让“志愿团”织造脱贫攻坚“绿丝带” 职业院校是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摇篮,农业职业院校根据学校的实际和特点,充分发挥师生人才资源优势,开展精准特色扶贫活动,打造“精准扶贫”工作新模式,让“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这一为“三农”服务的目标充分在帮扶村落实,彰显出农业职业学校扶贫的独特优势。淮阴农校秉承“勤俭公诚”的校训,倡导“耕读”文化,不忘初心,竭诚服务“三农”。充分发挥青春者的使命担当,在大东村专门设立大学生志愿服务站,引领教育广大淮农学子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用实际行动谱写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青春篇章。

    志愿服务站通过开展“植入绿色,树立希望”赠树植树活动、“庆丰收、迎国庆”农民丰收节活动、“牢记青春使命,助力乡村振兴”科技培训等系列特色活动,为大东村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淮阴农校30多名志愿者于植树节当天,到大东村开展赠送绿植暨义务植树活动。栽植的红玉兰、高杆女贞等近300株树木,不仅美化了村容村貌,改善了村居环境,还增强了村民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在农民丰收节上,40多名淮阴农校志愿者在大东村举办了“庆丰收、迎国庆”主题汇演活动,富有朝气活力的精彩表演,给乡亲们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志愿者学以致用,涉农专业的学生入村到户,给村里的树苗做养护管理、为村民宣讲“三农”知识、帮助贫困户播种收获。扶贫日举行了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基地的挂牌仪式,成为校村之间友谊持续的桥梁和纽带,更是助推大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坚强后盾。

    2.4 注重精神和智力精准扶贫建设,增强乡村内生动力 扶贫先扶志,首先要使贫困村从思想上脱贫才能让真脱贫成为可能。在帮扶工作中,淮阴农校着力帮助大东村开展党建工作业务培训,激发村“两委”班子成员想干事的活力,带动村“两委”班子成员干成事能力的提升。拔除带头人头脑中的“穷”根,是推进扶贫脱贫的先决条件。为此,淮阴农校通过引进外脑集中培训、组织带头人到发达地区学习考察等培训措施,提升带头人队伍的能力。

    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工程中,乡村文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源头活水。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精准扶贫工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1]。农家书屋在推动文化扶贫、精准脱贫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在缩小城乡文化差别、增强农民文化自信、推动城乡文化协调发展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淮阴农校通过为大东村专门设立农家文化图书室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内功。学校每年捐赠农业种养殖技术类书籍、《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周恩来传》等政治类以及经济管理类、文学类、励志类、养生保健类图书,鼓励广大村民平时多看书,用智慧武装自己的头脑,从书中学习先进的生产管理知识和方法,让全体村民提振精气神,学会科学种养殖,为全村全面实现脱贫致富打好基础,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2.5 着力扶“智”,让“科技团”为脱贫攻坚插上“科技翼” 找到并解决制约当地发展的技术难题是精准扶贫工作的关键。帮扶不是一味地给与和投入,贫困的表象都表现为缺钱,缺钱给钱永远缺钱[2],“输血式”扶贫要不得。让贫困村、贫困户具有自我“造血”的本领,重点通过扶“智”从根本、从长远地解决贫困问题。淮阴农校积极动员全校科技力量助力脱贫攻坚。通过精准选派科技特派员奔赴脱贫攻坚第一线,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学校“科技团”专业人员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服务,根据实际需求为大东村一站式村民综合服务中心及居家养老中心设计方案;特派种植类、养殖类科技专家为大东村的稻麦种植大户、螃蟹等水产养殖大户在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入户指导或者集中培训等方式直接解决生产上遇到的各种问题,定期为车桥镇(大东村所属镇)的种植大户开展稻、麦肥料调优技术及病虫害高校管理技术等专题培训,每期培训人次多达百人,达到“出去一人,致富一户”的目的,以切实举措帮扶大东村及所在镇的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3 农业职业学校做好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建议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职业院校精准扶贫工作应当思考如何使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也就是说即使乡村脱贫了,今后仍然要继续帮扶防止乡村返贫、助力乡村振兴。

    3.1 培育好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人才 人是最大的生产力,只有把“谁来种地”“谁来兴村”这个问题解决好,农业的持续发展才有保障。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最缺的就是人才,尤其是以下2类人:一类是了解农村、热爱农村,能够带领大家发家致富、振兴乡村的能人;另一类是懂农业、爱农业,愿意从事农业、善于从事农业并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能人。推动脱贫和乡村振兴,必须加强对这2类人的挖掘、培养和使用。国家、地方已从平台搭建、资金支持、政策保障、财政优惠、公共服务、投资环境等各个方面,为农村创业人才提供尽可能的帮助和方便,充分调动他们投身鄉村建设的积极性。农业职业学校应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尤其是人才振兴方面,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致力于为乡村定向培养“三农”工匠。在种植、养殖、营销、乡村管理等专业提供学历教育和培训教育,降低办学层次,拓宽办学思路,针对“三农”灵活设置技能型涉农新专业。有研究表明,地方对教育扶贫培训最需要的依次是农业实用技术、农产品营销策略和农村电子商务培训和农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3]。

    3.2 加大对涉农专业师资力量的投入力度 农业职业学校可以专门成立“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名师工作室”,发放工作津贴,以激励既是理论教学的教师,又是实践指导的农艺师、农经师、畜牧师、工程师的“双师型”教师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工作中。乡村振兴名师要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安排职业技能教学,尽可能在乡村社区或田间地头实施教学。

    3.3 加强对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人才的扶持 农业职业学校教师要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有关优惠政策宣传潜移默化地融入平时的教育和培训过程中,鼓励和引导毕业生进入乡村创业、就业。例如,目前一些地方已经实行的激励措施是学生毕业后带编进入农技推广机构、村支两委、龙头企业、合作社工作,享受大学生村官同等待遇,服务满5年退还学费,可享受自主创业相关政策待遇[4]。

    3.4 为学生返乡创业破解资金难题 农业职业学校可以成立众创空间,设立“农村青年创业基金”,为农村青年创业提供启动资金和发展资金,同时还应借助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为青年学生回乡自主创业提供创业担保贷款和政府贴息。

    3.5 创新舆论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 首先,调动各种宣传渠道和资源,充分发挥各类媒体优势,将扶贫振兴工作中开展的创新典型、先进事迹及典型经验等宣传报道出来,为精准扶贫及乡村振兴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淮阴农校在大东村开展的帮扶系列活动,通过美丽江苏网、淮安日报、学校微信公众号、校园网等多家媒体宣传,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其次,创新宣传手段,新媒体就是嵌入扶贫和振兴体系的重要力量,比如直播。农业职业学校可以通过培养“直播网红”,打造“直播新农人”,为乡村农产品打通供需通道,压缩农产品交易链,成为农产品的直接输出窗口。

    参考文献

    [1]中央农办主任韩俊解读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EB/OL].[2018-02-09].http://www.moa.gov.cn/ztzl/yhwj2018/tsyhwj/201802/t20180209_6136747.htm.

    [2]赵良.高校党建工作助理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基于吉林农业大学精准扶贫工作实践[J].甘肃农业,2018(13):26-30.

    [3]马睿,许泽钜,雷延霞,等.职业院校对农村欠发达地区精准扶贫工作的施策思考[J].农村实用技术,2020(06):107-108.

    [4]高峰,龚娟.精准扶贫视野下株洲农村吸引青年创业人才政策研究[J].农村科学实验,2020(04):29-31.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