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00后”大学生国家认同的调查研究

    魏鹏程 胡沫

    

摘要:新时代“00后”大学生是国家的新生力量,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国家认同影响到国家未来发展方向,因此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非常重要。文章从新时代中国当前现实需求出发,通过问卷调查与分析,探寻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有效路径,为正确引导青年大学生国家认同提供了方向。文章重点从强化学校教育、发挥社会实践教育、利用互联网教育、寻求家庭教育、培养自我教育四个方面探讨了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路径,指出了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创新思路,体现了培育与发展新时代国家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要求。

关键词:“00后”;大学生;国家认同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07-0059-03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引导青年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事业,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1]。国家认同是多民族国家归属感的核心,是国家凝聚力形成与维持的重要动力源[2],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民族国家合法性及其构建的首要前提[3]。良好的国家认同才能使人们关心国家利益,将自己与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就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大学生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方向,“激发他们爱国主义精神和时代精神”[4]。因此笔者着眼于新时代“00后”青年大学生,通过对大学生国家认同问卷编制进行科学合理的抽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根据大学生国家认同实证调查,对当前“00后”大学生国家认同存在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影响因素进行剖析,从而提出进一步培育大学生国家认同的路径。[1]

    1“00后”大学生国家认同的调查介绍

    1.1调查对象

    为了使调查数据更具多样性、全面性、层次性及整体性,对全国10所高校采取问卷抽样调查,为了使调查数据更具多样性、全面性、层次性及整体性,筛选了武汉大学、中国农業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武汉轻工大学、武昌工学院、武汉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武汉开放大学十所高校,问卷涉及大一、大二、大三、大四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男女学生。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实际回收986份,回收率99%。经剔除无效问卷后,实际有效问卷956份,有效问卷率96%。

    1.2调查问卷情况

    调查具体考察大学生的性别、民族、专业、政治面貌、家庭背景等因素,对“00后”大学生国家认同带来的影响,从而准确把握“00后”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现状和特点。根据已有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笔者自行编制了《大学生国家认同》问卷,共有22个题项,题项囊括总体认同、外交认同、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文化认同等。各选项回答为“5=完全同意、4=基本同意、3=有些同意、2=不怎么同意、1=完全不同意”,选“5=完全同意”计5分,选“4=基本同意”计4分,选“3=有些同意”计3分,选“2=不怎么同意”计2分,选“1=完全不同意”计1分。受国内疫情的影响,研究结合网上问卷调查和实地问卷相结合,运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

    2“00后”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可以分析得出,“00后”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总体状况良好,其均值为4.539。在文化认同均值为4.785,总体认同均值为4.677,两者的均值分数最靠前,说明大学生对中国目前的国际地位和关系的认同,也说明“00后”他们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对祖国的热爱和为祖国富强而奋斗的强烈意愿。在其他方面也充分显示了“00后”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情怀和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均值为4.84分,说明“00后”大学生对国家的外交的认同,反映了加强国家认同须提升国家内聚力和整合力,坚决抵制国际反华势力、“三股势力”[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均值为4.56分,说明“00后”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很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均值为4.75分,“我信仰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取得了重大成就”均值为4.70分,说明“00后”大学生对国家指导理论的认同程度很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让国家各项建设都实现了有法可依”均值为4.58分,说明“00后”大学生对国家制度认同度很高。“孔孟之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均值为4.70分,“对于中国武术、京剧、皮影戏等国粹,我认为需要继承和弘扬”均值为4.85分,说明“00后”大学生对中国文化认同度很高。

    由于各种因素导致大学生国家认同的不同,具体的变量或因素影响了国家认同的差异。在性别因素上,女生的总体认同和文化认同程度值均显著高于男生。女生整体的国家认同和国家自豪感要高于男生。在年龄段因素上,“00后”学生的理论认同和制度认同上,低于“95后”学生。这充分说明加强“00后”新生代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必要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00后”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体制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民族因素上,汉族学生的外交方面认同高于少数民族学生的外交认同程度。在是否学生干部因素上,学生干部的总体认同高于非学生干部。在年级因素上,大四毕业班学生在外交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的均值上都高于其他三个年级,另一方面,大一学生的国家认同均值相对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年级高的学生国家认同程度相对较高。在专业因素上,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学、管理学学生在国家认同各维度上的均值多处于前列,理工类学生处于中间水平,而医学、农学、文学学生相比较而言,处于落后水平,特别是医学学生。在政治面貌因素上,共产党员含预备党员在外交认同、道路认同、理论认同上高于其他大学生,共青团员处于中间。在生源地因素上,四种生源地均值的高低顺序为大中城市、乡(镇)或农村、县城、少数民族聚居地。在宗教信仰因素上,统计数据显示无宗教信仰大学生在外交认同、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文化认同均高于宗教信仰大学生。因此,针对宗教信仰大学生开展国家认同教育意义很大。

    3“00 后”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路径分析

    “00后”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与其他任何教育一樣,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因素的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相互统一进而发挥整体最佳效应达到目标。陈万柏、朱王晓燕将影响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因素归结为社会、学校、学生三个大的方面,并且进行了逐一阐释[6],而“00后”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理所当然离不开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的因素。因此,在“00后”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过程中,要统筹协调发挥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自我教育的相关因素,实现“00后”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整体效应。

    3.1大力强化学校教育的基础作用

    大学阶段是学生走进社会的关键转型时期,国家认同教育任务是否达成关键在大学阶段。因此高校国家认同教育相当重要。首先,需要优化教学体系,突出国家认同教育。目前部分高校在国家认同教育过程中,主体地位没有足够重视,教学成果和教育体系相对落后,没有充分发挥高校教育的积极作用。提高和巩固国家认同教育在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中的地位是当务之急。其次,发挥课程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高校科学设置国家认同教育课程,使国家认同教育课程与其他思政课一样逐步常规化与普及化,更具目的性、计划性和针对性,最大化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对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重大作用。再次,大力改进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注重指导学生课外学习,了解国家发展现状,关注学生的关切,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思想,使“00后”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更加生动活泼、更富吸引力、更有实效性。

    3.2切实发挥社会实践教育的不可缺少作用

    “00后”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离不开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是实施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理论来源于实践,大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需要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检验,通过进入社会、参与实践去了解民情国情、社会民生等。

    深入开展符合“00后”大学生自身实际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让大学生到社会基层单位和社区实习全锻炼,鼓励大学生与身边优秀榜样学习交流,使大学生在实践教育中全面客观认识自身、充实自己,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中国的高速发展以及取得的丰硕成果,从而强化“0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不断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励他们更加坚定地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中。

    3.3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优势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深受“00 后”大学生的吸引与喜爱,已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丰台。首先是建立和完善国家认同教育网络系统,利用互联网建设国家认同培育的网站,把网络建成国家意识培育的新途径和新窗口。相关部门及单位利用互联网,如网站,微博、微信、QQ等,及时全面地宣传党的政策方针的主题,适时开展时事政治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二是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园网,构建国家认同教育平台。高校可建立专栏有针对性播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系列宣传教育片,为学生随时接受国家认同教育提供条件。高校要积极构建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网络教学体系进行宣传教育。三是监控和规范网络行为。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及时检查、净化网络环境与空间,切实消除网络不良信息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促进“00后”大学生国家认同。因此,利用网络融媒体平台,大力宣传爱国主义思想,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引导“00后”大学生国家认同意识的提升。

    3.4寻求家庭教育的支持与配合

    家庭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环境或背景,“00 后”大学生也不例外。尽管家庭教育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差异性,但往往很大程度上引导和发展了大学生的品质。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合力,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共同促进“00 后”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同时,注重建立相对完善的家校互动教育模式。沟通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系,使得两者在目标和方法上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合力提升“00后”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学校和老师要站在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将学生在学校的思想状况、行为表现反馈给家庭,并引导家长的言行,给出有效的建议和意见。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将学生在家里的情况及时传递到学校,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效果。在此基础上,通过家庭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家庭、热爱祖国,有意识地提高家庭教育的国家认同功能。因此,家校互助教育模式,可通过电话、微信等线上和实地家庭走访的线下形式进行联系。

    3.5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00后”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是长期性目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每个个体在发展中,不仅被动接受他人的教育,还须主动自己教育自己的环节,也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自我教育能充分发挥“00后”大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因此,任何教育都需要最终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的改变,它是“00后”大学生提升国家认同意识的关键,对巩固和提升其国家认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自我教育需要正确的价值观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教育意识,培养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控的能力,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明辨是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保持清醒头脑,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国家认同,从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4“00后”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创新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前所未有。“00后”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同样面临着机遇与挑战,需要我们与时俱进,不断调整与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与变化。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创新是在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发展趋势和国内发展的现实,不断开拓思路、创新观念,运用新视角、新理论推动“00后”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

    4.1树立全球化与特色化协调发展的理念

    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大潮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甚至可能会削弱青年学生的国家认同。特色化主要指符合我国国情与现实的大学生国家认同。树立全球化和特色化协调发展理念,既要着眼于世界大的环境,学习优秀的科学技术,更要着力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树立全球化与特色化协调发展的理念,需要把“00后”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放在全球化和特色化协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研究,以拓宽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理论视野。因此,树立全球化与特色化协调发展的理念,是国家认同教育新的探索方向、新的途径,有助于巩固和提升国家认同教育的实效性和时代感。

    4.2完善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体系化的发展模式

    建立完善的大學生国家认同教育体系,是有效推进“00后”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必经之路。健全国家认同教育体系,首先要发挥政府和高校主导作用,尤其是在政策制定与落实、文化传承与发扬、思想引领与护航上起着主导的作用。结合时代需求,在适当借鉴其他国家成功经验的背景下,用“五个认同”来引领教育内容,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完善国家认同教育理念和教育立法的意识,促进国家认同教育体系化发展。

    4.3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公民的行为准则,加强“00后”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就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国家认同教育的全过程。大学生不仅要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更要重视政治理论与实践教育的学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行为准则积极投入到社会实践活动,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社会正能量。通过弘扬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00后”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强化国家认同意识,体现国家认同的时代性和实效性。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形成国家认同的重要阶段,因此对大学生开展国家认同教育至关重要。新时代我们要认清社会发展形势,夯实“00后”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根基,不断学习、不断改进、不断创新。我们要将国家认同教育与新时代国家繁荣与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关注国家认同教育的发展与变化,不断推动“00后”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2]傅小兰,蔡华俭.心安国安 心治国治:把握时代心理脉搏提升国家凝聚力[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11): 1224-1236.

[3]王卓君,何华玲.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认同:危机与重构[J].中国社会科学,2013(9):16-27.

[4]杜兰晓.大学生国家认同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4.

[5]赵翠芳.对新疆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2):119-122.

[6]陈万柏,朱琴秀.关于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研究综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8):47-50.

(责编:陈静姝)

    基金项目: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00后”大学生国家认同及其培育路径研究》(20JDSZ3164)

    作者简介:魏鹏程(1980—),男,湖北武汉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