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水牛种质特性及开发利用建议

    李晓锋 索效军 熊琪 张年 杨前平 陶虎 陈明新

    摘要:江汉水牛是我国优良的沼泽型地方水牛品种,具有体型大、役力强、性情温驯、耐粗性能好、抗病力强、成熟较晚等特点。在分析江汉水牛种质特性的基础上,对品种现状、选育方向、杂交改良等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江汉水牛;生产性能;选育;建议

    中图分类号:S8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5)10-0036-02

    江汉水牛饲养历史悠久,是我国地方良种水牛之一,具有体型大、役力强、能持久等优良特性,在产区的生产和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湖北省1980年根据家畜良种调查结果,把分布于江汉平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湖区水牛”、“当阳水牛”和“滨湖水牛”统一命名为“江汉水牛”,1985年和2004年录入《湖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1,2]。随着近年来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结构的转变,江汉水牛的数量和饲养方式也有了新的变化,本文在分析江汉水牛种质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开发利用建议,为该品种的选育和生产提供参考。

    1 产区概况

    1.1 品种分布

    江汉水牛主要分布在湖北省中部的江汉平原及其周边的广大地区,包括荆州、天门、潜江、仙桃、荆门、枝江、当阳、孝感、黄陂、鄂州、嘉鱼、黄冈等30多个县市区,中心产区位于江汉平原腹地的荆州等地。

    1.2 产区自然环境

    中心产区地处江汉平原,平坦开阔,河网交织,湖泊密布,堤垸交错,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 ℃左右,无霜期250~280 d,光照充足,降雨量1 100~1 500 mm,地理气候条件适于水牛喜温好湿的生态特性。同时,境内湖沼、洲滩多,牧草生长繁茂,产草期长,兼有丰富的农副产品,为江汉水牛提供了良好的草料条件。

    1.3 产区农业生产

    产区土壤肥沃,易于耕作,作物产量高,水田多为一年两季水稻或小麦-水稻、油菜-水稻,旱地多为小麦-棉花。由于耕地面积大,复种指数高,农活集中,耕作负担重,因而逐步形成了江汉水牛体型大、役力强、能持久等优良特性。

    2 体形外貌

    江汉水牛皮厚毛粗,为贴身短毛,颈部、尾梢毛较长;基础毛色以铁青、青灰为多,两眼内角毛色较淡,呈灰白色,颚部两侧有白毛簇,颈下和胸前有两条白带,四肢下端毛色淡化,呈“白袜子”状,鼻镜、眼睑呈黑色,乳房为粉红色,蹄为黑褐色或黑褐条斑。头大小适中,耳平伸,面平额宽,角根较粗,母牛多呈“筛盘角”,公牛多为“奓角”,颈肩结合良好,公牛颈粗厚,母牛颈销细长;肩峰明显,无颈垂和胸垂、脐垂,胸较宽深,背腰宽而平直,腹部大而圆,前肢正直,后肢内靠,蹄正而圆;母牛乳房较小,乳头较短;尻部倾斜,尾形长,尾帚适中,呈黑色。体质紧凑、结实,体躯结构匀称,体大力强。性情温驯,喜浴水,耐粗,抗病力强。

    3 生产性能

    3.1 体重体尺

    根据抽样测定,江汉水牛平均初生重公犊为34.7 kg、母犊为32.5 kg;成年公牛平均体重546 kg,体高132.0 cm,体斜长144.0 cm,胸围205.1 cm,管围25.7 cm;成年母牛体重516 kg,体高131.3 cm,体斜长135.0 cm,胸围205.6 cm,管围25.9 cm。成年公牛体长指数、胸围指数、管围指数分别为109.1、155.4和19.5,成年母牛体长指数、胸围指数、管围指数分别为102.8、156.6和19.7。从体型结构看,江汉水牛表现为明显的役用体型。

    3.2 役用性能

    中等膘情的江汉水牛,在粘土田用铁犁耕地能力可达2 000~2 667 m2/d,水田为1 333~2 000 m2/d。

    3.3 肉用性能

    在冬季用稻草舍饲、春夏秋全放牧的饲养条件下,江汉水牛初生至6月龄平均日增重公牛为771 g、母牛为667 g;6~12月龄的平均日增重公牛为408 g、母牛为533 g。在夏秋季全放牧的饲养条件下,2~3岁的公牛平均日增重为960 g、母牛为516 g。经过短期补料的育肥牛(2岁),屠宰率55.3%,净肉率44.6%,脂肪率5.41%,骨肉比1.0∶4.5。

    3.4 繁殖性能

    公牛在2.0~2.5岁时能竖阳射精,合理的配种年龄为3岁,平均射精量2.3 mL/次,精子浓度6.01亿/mL,活力0.8~0.9;8岁后配种能力下降。

    母牛1.5岁时有明显的发情表现,2.5岁前后开始配种。可以常年发情,但在劳役负担较重或冬季营养不足时很少发情;发情周期27~30 d,发情持续期3~5 d,平均妊娠期331 d,产后第一次发情时间平均为42 d。母牛繁殖年限一般为14~15岁,营养状况好、劳役负担轻的可达18岁,多数5年3胎或3年2胎。

    4 品种发展现状

    4.1 数量消长

    根据历年统计年报[3,4],中心产区的荆州市1995年存栏22.7万头,2006年存栏16.1万头,2014年存栏3.2万头,可见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结构转变以及血吸虫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农田耕作逐步由机器替代,江汉水牛群体数量呈现下降趋势,近十年的下降幅度尤为明显。

    4.2 品种改良

    从1965年起,产区先后引进了摩拉水牛和尼里-拉菲水牛进行江汉水牛的改良。结果表明,在粗放的饲养管理条件下,杂交牛表现出适应性强、生长发育快等优势,乳肉性能均较江汉水牛有明显提高[2]。但受条件制约,杂交改良范围不大。2012年,湖北省又引进了地中海水牛原种进行群体扩繁,为后续的杂交推广提供优良种源[5]。

    5 开发利用展望

    5.1 加强本品种选育

    尽管江汉水牛的杂交效果非常明显,但纯种是杂交的基础,本品种选育工作就尤其重要,在当前存栏数量下滑的背景下,选育工作更具有迫切性。由于杂交父本如摩拉水牛、槟榔江水牛及地中海水牛等都具有良好的产奶性能,因此江汉水牛应以提高肉用性能为主要选育方向,同时采用诱导发情、定时输精等手段,提高繁殖效率,加快育种进展。核心选育区不进行杂交改良,配种站点的公牛(冻精)只能是经过鉴定和认证的江汉水牛。

    5.2 推行良种补贴

    一是公牛补贴,对经过鉴定和认证的优秀种公牛,根据配种范围和配种量,给予适当的基础补贴和配种补贴。二是母牛繁育补贴,见犊补母,即对饲养母牛并繁殖有犊牛的进行补贴,单纯养母牛而未繁育的则不补。母牛繁育补贴可与育种方向相结合,即核心选育区对采用江汉水牛配种的进行补贴,采用其他水牛品种配种的则不补,杂交改良区反之。

    5.3 鼓励适度规模养殖

    以适度规模的养殖场为主体,以品改站为支撑,辐射带动专业养殖户,建立江汉水牛生产基地。鼓励农户根据自身饲草资源、经济能力等条件,建立家庭牧场,发展适度规模养殖。鼓励企业根据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科学规划和布局,因地制宜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引导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装备,提高养殖标准化技术水平。职能部门在政策、规划设计、技术、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障,优先支持自繁自养模式的养殖场建设。

    5.4 稳步开展杂交改良

    将产区划分为核心选育区和杂交改良区。在杂交改良区,结合养殖基地建设,健全基层品改服务体系,合理布局改良站点,配备改良人员,装备改良设施,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杂交改良以提高产奶性能为主要方向,冻精品种以摩拉水牛、槟榔江水牛及地中海水牛为主,在品改站使用指定冻精配种的母牛享受补贴。

    参考文献:

    [1] 《湖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编辑委员会.湖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91-95.

    [2] 丁山河,陈红颂.湖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94-98.

    [3] 湖北省统计局. 湖北农村统计年鉴(199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

    [4] 湖北省统计局. 湖北农村统计年鉴(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5] 梁爱心,王贵强,王 健,等. 2013年湖北省奶业发展概况[J]. 中国奶牛,2014(5):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