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实品读深悟,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

    段庭艳

    [摘? ?要]品读深悟是解读文本的重要途径,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文本解读,关注深度阅读,抓实品读深悟,引导学生潜心探究文本,深刻体会文本的内涵意蕴,把握文本的思想情感,品味文本独特的艺术美感,进而增强学生文本解读和品鉴能力,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品读深悟

    [中图分类号]? ? G633.3? ? ? ? [文献标识码]? ? A? ? ? ? [文章编号]? ? 1674-6058(2019)28-0005-02

    语文,犹如神态悠闲的白云,观之,让人思绪万千,浮想联翩;语文,好似滋味醇厚的佳茗,品之,让人唇齿留香,回味无穷;语文,如同婉转悦耳的乐曲,听之,让人如痴如醉,心旷神怡;语文,宛若意境深远的水墨画,悟之,让人拍案叫绝,惊叹不已。语文独特的艺术魅力,只有通过美美地读、细细地品、深深地思、慢慢地悟,才能得以感受和体验。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抓实品读深悟,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让学生在品读中感知体验,在思考中顿悟收获,在领悟中内化提升。

    一、诵读吟咏,美美地读,赏出文本情韵美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旧书不厌百遍读,熟读精思子自如”,可见诵读吟咏的重要性。诵读吟咏是深入文本的基础,也是学习语文的有效手段。叶圣陶先生认为:文章要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美读得“品”“诵”结合,这样才能深入文本,会其意,体其情,悟其韵。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诵读为本,引导学生美美地读,充分地读,有感情地读,读出节奏,读出激情,读出感悟,读出音韵美,读出一方新天地。

    朱自清的《春》风格清新明丽,充满诗情画意。在诵读时,笔者指导学生做到“声”随“情”发,以“情”带“声”,读出情韵和音乐美。开篇“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句巧用反复手法,表现了作者期盼春天的急切心情。笔者要求学生在诵读时要读出层次感,读前一个“盼望”时要提气低声,读后一个“盼望”时要语气渐强,语速渐快,语调上扬,读出急切之情。“来”“近”要重读,读出喜悦的感觉。“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生动地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表现了生机盎然的春意。“朗润”“涨”“红”体现出了春的生机和活力,诵读时,笔者引导学生读出春天到来时的欣喜之情。“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中的“偷偷”形容不知不觉,“嫩嫩”“绿绿”则写出了小草的清新和娇嫩,读时要轻读强调;“钻”字写出了小草生命力的顽强,为突出强调,要读得重些。“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出了春草的生机勃勃,读时要注意声音的延长和紧连,“满”要重读,读出春草蔓延之感。“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写出人们在春景中尽情玩耍的场景,读时要加快语速,读出节奏,读出顽皮、欢乐之情。“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写出了春草的可爱,读时语速要放慢,音量要放轻,读出陶醉之情。这样,通过美读吟诵,既让学生掌握了诵读技巧,又让学生欣赏到了文本的情韵美,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

    二、字斟句酌,细细地品,咀嚼文本语言美

    语言是文章的外衣,是思想情感的载体。只有细细品味语言,用心推敲语言,才能更好地走近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把握文本内涵,实现深层解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以文本语言为解读突破口,引导学生细细地品,认真揣摩词句, 深入挖掘文本语言的“话外之音、言外之意”,感悟文章语言的精妙和作者用词的匠心独运。

    《背影》虽没有华丽的辞藻,但遣词造句均经过作者朱自清的精心锤炼和认真考究,质朴中见典雅,简约中见奇趣,平淡中见真情,字字珠玑,句句情深。作者以小见大,巧用白描手法,将真挚的父爱描写地恰如其分,体现了他深厚、高超的语言功底。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细细品味,咬文嚼字,挖掘语言文字背后的深意,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比如,文中的一个“嘱咐”、一个“嘱我”、一个“嘱托”、两个“再三”、两个“游移”看似普通寻常,实则耐人寻味,将父亲踌躇不安、患得患失的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流露出父亲对儿子的不舍、体贴、关爱之情,使父亲的爱子之心跃然纸上。再如,“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是作者对父亲爬月台为自己买橘的感人场景的描写,是全文的点睛之处。一系列动词的巧妙运用,可谓恰到好处,称得上是妙笔生花,细腻而又简洁地再现了父亲爬月台的全过程,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父亲买橘时的艰难,传达出父亲对儿子真挚深沉的爱。其中“蹒跚”“慢慢”说明父亲年纪已大,腿脚不便;“探”写出父亲体胖动作不灵活,展现出父亲过铁道的艰难;“攀”为手的动作,既描写出了月台之高,又突出了父亲动作的吃力;“缩”为脚的动作,反映出父亲年老体衰,动作笨拙;“倾”这一动作体现出父亲攀爬月台的不易。

    三、驰骋想象,深深地思,领悟文本意境美

    意境,即文艺作品中客观的生活图景与主观情思完美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意境是散文和古诗歌的生命,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意境的赏析,引导学生深深地思索,放飞心灵,驰骋想象,大胆联想,还原情景,再现画面,从而领悟文本意境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情景交融,画面优美,内蕴丰厚,意境深邃,含蓄隽永,寥寥几语,深得唐人绝句之妙境。作者抓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意象,勾勒了一幅生动的游子深秋远行图,营造出悲凉、萧瑟、寂寥的意境,抒发了漂泊天涯的羁旅游子凄楚、悲苦的思乡情怀,可谓“别有诗情画意生,此处无思胜有思”。在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积极思索,展开想象,结合诗句,以“我仿佛看到……”开头,说一说脑海中呈现的画面,切实感悟古诗的意境美。

    有的学生说:“从‘枯藤老树昏鸦这一景物描写中,我仿佛看到深秋的黄昏,野外一片寂静,几只归巢的乌鸦无精打采地栖息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不时发出几声凄厉的哀鸣,让人顿感凄凉。”有的学生说:“从‘小桥流水人家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看到一条细水潺潺、清澈见底的小溪,溪水哗啦啦地流动着,水中鱼儿时不时怕打着尾巴,那么自由,那么惬意。小溪上架着一座小桥,桥板凹凸不平,异常简陋,小桥边几座农舍悄然而立,屋顶上方炊烟袅袅,‘这时,家人也许正围在饭桌旁,等着我回家啊!说罢,游子心中涌出了无限的思乡情思。”有的学生说:“从‘古道‘西风‘瘦马这三个意象中,我仿佛看到在窄而长的古道上,一位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骨瘦如柴、疲惫不堪的老马,步履蹒跚地往前行走。一阵瑟瑟的西风袭来,寒意肆起,黄沙漫天,游子不禁打了个寒战”还有的学生说:“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句中,我仿佛看到夕阳逐渐西下,星儿慢慢地爬上天际。远处村庄的灯火若隐若现,浪迹天涯的游子抬头仰望,无数的哀愁化为一声叹息:‘我该何去何从,哪里才是我真正的家?”这样,通过想象意境,品读深悟,不仅丰富了内容,加深了学生的理解,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 ,语文离不开阅读,阅读离不开品读深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反复地品读,积极地思索,深入地領悟,让学生徜徉于美妙的语文世界,从而品出文本的韵致和旨趣,悟出文本的精彩,获得美的享受、情感的升华以及思想的启迪,提升他们的品鉴能力和语文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陈玮.牵手“感悟”,享受语文课堂[J].吉林教育,2011(26):97.

    [2]? 刘敬茹.品读中感悟情感 积淀中提升素养:《秋天的雨》精读课例解读[J].河北教育(教学版),2012(Z2):29-30.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