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高效课堂野蛮式生长

    赖勇军

    课堂变革大势所趋,因时而变才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高效课堂的提法适应时代需求,是顺应新课改理念的教法探索,但推动的应该是智慧教学,有别于伪高效课堂对应试目标的单一追求。

    第一,要厘清高效课堂的概念。什么是高效课堂?核心理念是什么?评价标准是什么?高效课堂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我认为高效课堂应当是一种教学追求的方向,应当是基于改变教学效率低下的一种理念,而非一种僵化的教学模式。课堂评价标准注重的应当是一些共性原则,而不宜过度细化、量化。只有效率的最大化或效益的最优化的课堂,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高效课堂。只有二者和谐统一,高效课堂才能形成。简言之,高效课堂至少要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等三个要素方面有突破,概括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

    第二,准确领悟并践行新课改理念。新课改理念下倡导的课堂是一种新型师生关系的课堂,应当科学理性分析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既要真正尊重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又要认识到教学活动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学习的过程;教师既是活动的设计者,也是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教师要做理性的组织者、积极的参与者、智慧的引路人。学生主体地位的建立也非自动生成,仍有待于教师耐心引导,让学生在学习方式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等方面逐步成长,最终才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

    第三,要在继承上下功夫。我们讲创新是对的,但没有继承的创新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传统教育的一些重要原则不能抛弃。比如,情感态度上强调严爱结合,宽严相济。这里的严格应当是对学生基本人生态度、学习态度、习惯的合理要求与规范,绝非对学生的诉求、差异视而不见,仅仅基于单一的提高考试成绩的目标,对学生群体做出学法、做法的硬性规定。价值引领才会使学生获得主动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热情。

    第四,要因时因地制宜,尊重学科特点。没有哪种教学模式是教学的终极模式,是完美无缺的,教学模式没有好与不好,只有适不适合。教育的基本常识告诉我们,教学得结合学情,而学情是因时因地变化的。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特质,教学也得尊重学科特点。以语文学科为例,只要学生在课堂上得到语言学习的训练,激发了阅读兴趣,听说读写能力得到有益的提高,就是好的语文课。仅仅靠一节课断定语文学习“高效”与否,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第五,课堂教学还得讲究教学境界。高效怎么评价,或者说一节好课的标准,借用北京四中刘长铭校长的话:“好课的共性可以概括为‘四有:有知识、有方法、有生活、有境界。”试想一下,如果教师每上一节课都要想着效益最大化,都是奔着考试的目的去的,心中的价值追求必然很快消失殆尽。这样的教师如何引领学生成长呢?所以,我们谈教育情怀得从自己做起,不能因为承受各级所谓提高质量的压力而背弃基本的教育教学原则。

    总而言之,“高压式”教学贻害无穷,只有智慧施教,教法变革方能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