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研究

    孟祥军

    【摘 要】

    在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语文教育非常重要,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学科。在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重视经典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还能够进行传统文化的继承。

    【关键词】

    经典诵读 小学语文 实施研究

    中国历史悠久,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华文化不断地传播和传承过程中,大多数学校将经典诵读引入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相关研究显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经典诵读可以锻炼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积累中华文化,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经典诵读起到重要的意义。

    一、合理安排时间——有效提升学生的理解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可以有效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知识素养,并且提高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每个人都应该在有限的精力里做出正确的事情,对于小学生来说,保证良好的经典诵读开展的重点是拥有充足的阅读时间,所以,为了能够提高小学语文经典诵读的效率,老师在安排诵读任务时应该合理安排诵读时间,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地制定有效的计划,不可盲目,保证经典诵读的时效性,以此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尊重学生差异的课堂,它能很好地体现出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除此以外,家长可以在家里引导小学生在固定的时间进行诵读,因为小学生接触新鲜事物的能力还是很强的,所以对小学生进行一些训练,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诵读习惯的同时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在诵读的过程中,老师和家长都要学会等待,因为学生对文章的探究和理解能力不同,相对于思维能力偏差的学生而言,则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阅读和理解,老师和家长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切不可盲目打断他们的思维,应该在等待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使得学生对诵读这件事感兴趣。

    比如,学习《秋天》一文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提前在家长的引导下诵读,或者是在老师的带领下诵读一遍课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其中的意境,老师或者是家长还可以跟学生讲讲现实中大人眼里秋天的样子,进而让学生自己体会他们自己眼里的秋天,让学生从书本上的秋天走进生活中,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二、正确引导阅读——有效提升学生的感悟力

    小学阶段正是一个扎实基础学习的过程,学生对于大部分学习的事情并不具备很强的主动性,这种情况下老师和家长的引导就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正确的引导下,使得学生学习顺利,其中经典诵读就包含在内。因为小学生对经典还不能做到有感情地诵读,导致学生们不能很快地进入文章所讲的情境中,所以在学生进行诵读的时候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展开诵读活动,使得学生很快进入文章的情境中。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所拥有的自身教学智慧的体现,老师可以根据所要诵读的课文,引用相关的诗词或是歌曲,以便让学生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同时还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老师可以组织开展各式各样经典诵读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可以让学生进行全面发展,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进而可以更好地在小学教学中实施经典诵读。上课的过程中引导,在课外进行拓展,这样学生的求知欲也会不断地提升,在诵读的过程中还可以丰富更多的知识,提高小学生的词汇量和语言积累量。家长是小学生学习生涯中的第一位老师,家庭对小学生的生活行为和学习行为有着重大的影响力,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及浓厚的文化氛围对于小学生开展经典诵读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为了让学生养成一个长期诵读经典的良好习惯,家长应该多和老师沟通,得以更好地配合,以学校的教育为基础加以家庭文化的良好氛围,为小学生经典诵读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小学生良好地诵读经典。

    比如,学习《但愿人长久》一文时,老师可以带着感情带领学生们先进行课文的诵读,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其中的情境,或者是可以让学生听听王菲的歌曲《但愿人长久》,或者还可以让学生诵读苏轼写的诗《水调歌头》,让学生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因为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可以很快地通过诵读去理解文章,但有的学生却做不到。老师可以尽可能多地给能力差的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在默读中继续感悟。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三、给予阅读评价——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在学生进行诵读之后,老师应该给予学生阅读评价,读得好的学生老师给予好评,对于读的不好的学生,也不要批评应该及时的鼓励他们,培根曾经说过“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若老师可以在学生诵读之后给予正确的评价,能让学生变得更加自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同时还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比如,学习《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时,老师在学生诵读之后,可以发出一个提问,问问学生印象里第一次抱母亲是在什么时候以及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然后再回到诵读上,大家在一起讨论对于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并将自己的当时的真实感受与大家分享,然后对比与课文中所写的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体会。在整个过程中,不仅可以让学生们在诵读的时候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自我反省,在此番感悟后,学生对于课本所的内容的理解更为深刻,他们不仅理解了课文,还能延展到生活中与母亲的交流,不仅更好地去学习,还应该更好地学做人。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因此,我们应该更重视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各式各样的诵读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文中,笔者就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经典诵读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参考文献】

    【1】张静.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的实施探讨【J】.新课程导学,2017(03)

    【2】虞文静.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经典诵读【J】.小学教学研究,2017(34)

    【3】杜小芹.浅谈小学生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