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化教学:让课堂真正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摘 要】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中,童化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法,具体可以通过童化计算结构、童化操作、童化情境等方式,激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心理,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关键词】童化教学;数学课堂;学生思维;心理需求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33-0046-03

    【作者简介】谢朝霞,江苏省宜兴市实验小学(江苏宜兴,214200)教师,一级教师。

    一些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往往只考虑自己要教什么,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怎样才能有效地开展课堂活动,使学生真正进入课堂,是每个教育者都应探索的问题。童化教学关注儿童的生长特点和心理需求,以儿童的思维方式进行教学设计,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形成有利于儿童思维发展的教学模式。本文以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为例,探讨童化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一、童化结构解析算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心理

    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赞科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数学计算中运用童化计算结构的方式,遵循“有趣、有序、有效”的教学原则,将单一、枯燥的计算融入故事中,能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领悟算理、掌握算法。

    案例一: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竖式计算》。

    教师用“盖房子”的方式在黑板上向学生演示除法的竖式。

    教师:首先我们要搭建一个房子的结构,一横一撇就是房子的屋顶和围墙。被除数是老大,住在房子里;除数是老二,住在房子外面;商是老三,住在屋顶。(见图1)

    随后,教师结合横式指导学生认识竖式中的读法、求商的思考方法及数位等注意点。

    教师:如果房子盖成这样,好看吗?

    学生1:不好看。

    教师:老二和老三两个人想知道有没有把老大的数全部分掉,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学生2:可以把老二和老三乘起来,再和老大比较。

    教师:是啊,也就是把商和除数乘起来,得到的结果就是分掉的数,最后用被除数减去分掉的数。(见图2)

    学生在初次接触除法竖式时会感觉有点难度,如果只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可能效果不佳。于是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童化处理,把除法的竖式比喻成盖房子,在完善一座房子的过程中逐步渗透每一步算理。形象直观的比喻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过程有趣迷人、浅显易懂。

    二、童化操作引发冲突,激活学生主动探究的心理

    低年级学生在认知和思维方面存在一定欠缺,对单一的数和形比较敏感,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根据练习内容的特点,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上、教材的难点处,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创设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处于一种暂时的不平衡的思维状态,将教师“教”的主观意愿转化为学生“学”的内在需求。

    案例二: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2页练习一思考题。

    出示练习(见图3),学生思考后作出判断。大部分学生认为第三块草地最大,少数学生认为第二块草地最大。

    教师:为什么你认为第三块草地最大?

    学生1:我是數每块草地一共有几个正方形,第三块草地一共有6个,所以最大。

    教师:你用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法,通过数正方形的个数来比较。哪位同学用这种方法数一数三块草地分别有几个正方形?

    学生2:第一块草地有4个,第二块草地有5个,第三块草地有6个。

    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仿照草地大小的正方形和三角形。

    教师:老师把这些图形从图上搬了下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大家想说什么?

    学生3:如果把正方形和三角形都算成一个,好像不公平。

    学生4:我有不同意见,2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

    学生5:第三块草地一共有4个半的正方形。

    教师:比较草地的大小时不能只数图形的个数,而不看面的大小。要看每块草地包含的相同的正方形的个数,第三块草地中的一个三角形其实只有半个正方形的大小,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那么,第三块草地是4个半的正方形,比4个大,比5个小,所以第二块草地最大。

    在准备这道题时,教师大多考虑的是学生对“一半”的认识,而没有预设学生只看个数不关注形的问题。之前学生所学知识点是比较数的大小,一般只比较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个数的多少,没有接触到比较一个面的大小,这也造成了学生的思维定势。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通过具体的操作,让学生比较一个正方形和一个三角形的大小,由此让学生感受到不分形状大小只数个数的不公平性;要使比较更加公平、精准、科学,就要看这块草地所包含的相同的正方形的个数,进而通过比较相同图形的个数准确地比较草地面的大小。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还不够成熟,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探究思维,提高学生的原认知能力。

    三、童化情境生成图示,激起学生逐步抽象的心理

    创设童化情境、生成图示,最后抽象出算式,这是从学生立场出发,以直观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契机,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案例三: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1页练习八思考题。

    小红和小组里的每一个同学都合照一次,一共合照了9次。小组里一共有(? )人。

    教师:大家怎样理解这道题目呢?请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说一说。

    很多学生只是把题目的意思复述了一遍,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教师:根据你们的判断,猜猜小组里一共有多少人?

    很多学生猜是10人,但大都无法准确地表述理由。

    教师:我们不妨来扮演一下题目中的小朋友。

    教师邀请1名学生扮演小红,其他学生扮演组里的同学。拍完9次合照后,大家发现小组里一共有10人,这10人分别是小红和小组里的另外9人。

    教师:通过扮演,你们知道可以通过哪个算式求出小组里一共有多少人了吗?

    学生:1+9=10(人)。

    教师追问:1表示什么?9表示什么?

    学生:1表示小红自己,9表示小组里的其他9个同学。

    在教学中,教师发现部分学生对题目的意思只能意会,不能通过语言准确地将其描述出来;还有部分学生可能根本不明白题目的意思。当学生难以理解题意时,教师不妨创设童化情境,让学生扮演题目中的小红及组里的同学,通过亲身接触及体验形成认知。接着,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提炼出算式,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