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转载视域下人大《档案学》近10年全文转载论文统计分析

    李宗富 王宾剑

    

    

    

    摘? 要:笔者选取2006年至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档案学》中所有被全文转载的论文,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对全文转载文献的来源期刊、第一作者、栏目主题、关键词、基金论文、被引情况等方面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研究发现,转载论文来源期刊相对集中、研究领域比较广泛、作者主要来源于高校,有1/4的论文为科研基金项目成果;当前的档案学研究积极关注档案实践的各种现实问题,热点集中于电子文件、档案管理、档案信息化服务和档案学基础理论等方面;在未来的档案学研究中,档案大数据、档案新媒体、智慧档案馆、档案记忆等主题将持续受到关注。

    关键词: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档案学;转载论文;文献计量分析

    相比数量庞大的学术期刊群,作为期刊精华浓缩的文摘资料对于研究领域的重点、热点反映相对更为集中、精要。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领域,《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被公认为“四大文摘”,在反映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和动态上,其信息性、学术性和权威性受到了比较广泛的认可。但对于档案学专业来说,由于《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近些年来全文转载的关于档案学的文献数量很少,而比较集中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档案学》上。尽管也有一些档案专业期刊如《档案管理》开设有“文摘”栏目,每期摘选6篇左右的兄弟档案期刊文章,但毕竟只作为一个栏目出现且摘选数量有限,其受众和影响力等也有限。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档案学》秉承“精选千家报刊,荟萃中华学术”的办刊理念和编辑方针,选要文、摘要论,以浓缩的篇幅摘录文章新观点、新方法、新成果,视野广、信息多,并以固定期刊形式定期出版发行,已经成为档案学学术成果评价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品牌,其转载量/率已经被学术界和期刊界视为人文社科领域中影响广泛、客观公正的学术评价标准之一[1]。而通过文献转载论文了解档案学领域内的重要期刊、作者、机构、论著和地区分布等情况,进而了解档案学研究现状和热点,将有助于我们更系统地从事档案学研究。因此,笔者选择了2006年—2015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档案学》中被全文转载的论文,通过对全文转载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力求从文献转载视角对这十年间的档案学研究现状进行扫描,对档案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归纳,以期为档案学研究提供一些量化数据的参考。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经过检索与统计,2006年—2015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档案学》共全文转载论文846篇,笔者将以这846篇全文转载论文作为数据源进行统计分析。

    1.2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力图用数据来描述或解释全文转载文献的数据特征和变化规律。首先,确定文献源期刊、文献作者、栏目主题、关键词、基金项目和论文被引为研究指标;然后,利用Excel统计工具对846篇文献的篇名、研究主题、关键词、源期刊、第一作者及其所属单位、合著情况、核心机构、基金项目、被引情况等信息进行全方位统计,形成一个“2006年—2015年档案学全文转载文献数据库”;最后根据确定的文献研究指标进行文献统计分析,并总结现状和规律。2.全文转载论文统计分析

    2.1转载论文源期刊分布。总体而言,转载论文来源较为广泛,846篇论文来源于56个期刊和2个报纸。其中有34个期刊和一个报纸只有一篇文献被全文转载;有640篇文献集中来源于《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14年第七版)中“G27档案事业”的8个档案期刊,占全部转载文献的75.7%,这也说明《档案学》的主要转载来源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档案刊物的质量。一般说来,期刊被《资料》转载和引用的次数越多,说明其在本学科内产生的影响越大[2]。从转载文献数量来看,文献来源较多的依次是《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档案与建设》《中国档案》等期刊;《档案学通讯》和《档案学研究》的转载量最高,均超过100篇,它们也是档案学领域仅有的两个CSSCI来源期刊,是档案学界高水平学术成果的主要载体和重要传播渠道,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体现了当前档案学研究的发展水平和学术动向。10年间被转载文献超过20篇的期刊有《档案学通讯》138篇、占比16.3%,《档案学研究》114篇、占比13.5%,《档案与建设》75篇、占比8.9%,《中国档案》73篇、占比8.6%,《档案管理》70篇、占比8.3%,《北京档案》70篇、占比8.3%,《浙江档案》63篇、占比7.4%,《山西档案》37篇、占比4.4%,《档案》37篇、占比4.4%,《兰台世界》35篇、占比4.1%,《湖北档案》23篇、占比2.7%。以上11种期刊共被转载文献735篇,占全部文献的86.9%。

    2.2第一作者分布情况。作者是学科发展的关键因素,作者对学科贡献主要体现在文献生产力和文献被引两个方面,其中文献生产力说明作者生产的文献产量或科研能力,而文献被引则更能说明作者生产文献的质量、交流程度和学术水平[3]。广泛的刊物来源,反映出了不同的作者群及其视角。但由于不少文章都有两个及以上的作者,为了便于统计分析,笔者均以第一作者为准进行统计分析。

    2.2.1第一作者文章转载数量。846篇文献共有504位第一作者,其中309位作者仅有一篇文献被转载;这十年间被全文转载论文数量最多的为10篇,有冯惠玲和傅荣校两人,被转载9篇的作者有周耀林一人,被转载8篇的作者有黄霄羽、章燕华两人,被转载7篇的作者有张正强、薛四新、何嘉荪三人,被转载6篇的作者有黄世喆、吴品才、徐拥军、周毅、安小米、张美芳六人,被转载5篇的作者有华林、刘越男、刘国能、张斌、赵彦昌、钱毅、赵屹、马仁杰、陶水龙、陈忠海、丁华东等11人,以上25位作者的文献转载共有157篇,占全部文献的18.6%。由此可见,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档案学》已经有了较为稳定的核心作者群。这其中,来自于中国人民大学的作者就有8人,共被转载论文51篇;这充分说明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档案学教育已经形成一支以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为核心的重要学术队伍;它有着资历深、素質高的教师队伍,有学术造诣高的带头人,总体科研能力强,学术气氛浓厚,发展潜力不可低估。以上25人中有24人来自高校,说明高校在当今的档案学研究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并且具有非常高的学术影响力;这十年间,冯惠玲、傅荣校被《档案学》转载的论文量最多,多达10篇,由此可见他们在档案学研究领域中极其突出的学术地位。

    2.2.2第一作者机构分布情况。研究档案学论文及其引文的来源机构分布,可以大致了解各机构在档案学研究的活跃程度和该单位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学术水平。由于部分作者署有两个及以上的单位名称,为了便于分析,本文以作者的第一单位为准进行统计。共有197个单位的作者论文被全文转载,其中有116个机构仅有一篇论文被转载;被转载论文超过10篇(含10篇)的单位共有19个,共被转载500篇文章,占全部文献的59.1%,具体情况见表1所示。这其中,仅中国人民大学一个机构就有120篇文献被全文转载,这也显示了中国人民大学在全国档案学专业教育和研究中的核心地位。

    

    对文献第一作者机构所在地区进行统计分析,各地区机构第一作者发文数量为:东部地区288篇、占34.1%,西部地区58篇、占6.9%,南部地区92篇、占10.9%,北部地区265篇、占31.3%,中部地区126篇、占14.9%,境外地区9篇、占1.1%,另外有8篇文献的作者单位不明确。由此可见,东部地区档案机构的作者发文数量占据较大比重。这一方面与东部地区档案高校数量较多有关,同时也与近年来东部地区的档案实践和教育发展较快、进步较大密切相关,进而促进了该地区成为我国档案研究的重要地区。

    对文献第一作者的第一单位性质进行统计,发现高校作者发文占据绝对数量,共有675篇文章被转载,占全部文献的79.8%,由此也充分说明高校在档案学教学和科研实践中,不仅培养了高素质的档案学专业人才,而且研究实力也相当雄厚,名副其实地成为我国档案学研究领域的主力军。其次是各级各类档案局(馆)研究者,共发文98篇,占11.6%。以国家档案局为龙头的各级省、市档案局馆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及工作实践,已经形成一支高素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作者队伍,特别是随着档案工作的深入发展和档案学研究的深入,这些档案事业机构也成了档案学研究的重要力量。第一作者的单位性质分布情况为:高等院校675篇、占比79.8%,各级档案局馆98篇、占比11.6%,科研机构17篇、占比2.0%,企业19篇、占比2.3%,其他机构29篇、占比3.4%。

    2.2.3 论文作者合作情况。档案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的发展进步借鉴了不少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它又与其他学科进一步交叉、借鉴与融合[4]。现代科技日益向高深和全面发展,档案科研工作者也逐渐打破学科、个人界限,组成科研团队,通力合作。这一现象表现在科研成果中就是论文的合作者越来越多。论文作者合作度是指一定时域内某种或某类期刊每篇论文的平均作者数,是反映期刊论文作者团队协作和整体智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度的值越高,则合作智能就发挥得越充分。论文单位合作度指一定时域内某种或某类期刊每篇论文的平均作者单位数[5]。这是两个反映论文合作研究度的重要指标,也说明某一学科课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论文的质量。在被全文转载的846篇文章中,其中独著535篇,两人合著229篇,三人合著46篇,分别占统计文章的63.2%、27.1%和5.4%。论文作者合作情况为独立作者(即1名作者)535篇、占比63.2%,2名作者229篇、占比27.1%,3名作者46篇、占比5.4%,3名以上作者21篇、占比2.5%。整体上的论文作者合作率为36.8%,作者合作度仅为1.5,可见档案研究领域的作者合作度不高,更多的是以作者个人独立研究为主。

    2.3栏目主题分布。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档案学》每期栏目数量不尽相等,也不完全相同,平均每期栏目数量稳定在6个左右。这十年间设置的栏目有理论探讨、档案管理、档案利用与服务、电子文件(管理)、海外纵览、政策与法规(法律)、档案信息化、专门专业档案、档案文史、文件学、数字信息化、档案工作机构、数字档案、档案编研、专题\专稿、比较研究、会议传真、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档案教育与培训、索引等共20个,由于“索引”栏目不转载文献,故不在本文研究之列。每个栏目转载的文献数量见表2所示。从以上栏目的转载量比较中,可以看出此刊的转载主旨,即“坚持特色,追踪热点”[6]。统计过程中发现,栏目主题随着档案学界研究的热点转移而不断调整变化的趋势非常明显,例如2008年开始设置了“档案信息化”栏目、2009年设置了“电子文件(管理)”“档案利用与服务”等栏目,2014年设置了“数字档案”栏目等,并且相关文献也随之快速增加;与之相对的则是档案工作机构、数字信息化、档案编研等栏目的文章渐渐减少,直至后来淡出了目录行列。但无论如何变换,档案学基础理论和档案管理历来是档案学研究和探讨的重点;随着电子文件的应用日益广泛,有关电子文件的研究一直是历久不衰;服务性是档案工作的基本属性,便于社会各方面对档案的利用、满足社会对档案的需要是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随着社会公众对档案需求的增加,有关档案利用和服务的研究一直受到学界和实践部门的重视。《档案学》中的“理论探讨”“档案管理”“电子文件(管理)”“档案利用与服务”四个栏目转载量最大,占全部转载量的56.4%,也清楚地反映出了这一现实。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档案学》近十年所转载的论文清晰地反映出了档案学研究和实践的前沿与动态,把握并引領了档案学研究的趋势和方向。

    

    2.4关键词分布。关键词是从文献的标题、摘要和正文中选取的,能够反映文献的主题,因此对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有助于了解当前学界研究的主题和热点。在846篇被转载论文中,其中标有关键词的论文715篇。笔者统计出这715篇论文总共使用了1263个关键词、累计4077次,篇均关键词3.2个。其中,使用频率在5次以上的关键词见表3所示。这42个高频关键词累计共使用了481次,占全部关键词的11.8%。分析这42个高频关键词,发现主题主要集中在①电子文件及其管理、元数据、数字化、数字档案、电子政务等(累计106次);②云计算、大数据、智慧城市与(数字/公共)档案馆(累计71次);③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及服务、政府信息公开(累计56次)等方面,这些方面也正好与近十年间档案实践领域和档案学界研究的热点相吻合。笔者估计随着大数据、新媒体等相关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并与承担着国家、社会历史和个人记忆记录、保存和展示使命的档案馆密切结合,将会有更多、更为广泛的研究和探讨空间及研究热点。但由于有131篇论文没有标出关键词,再加上一些关键词的选取不规范、不标准、没有较强的专指度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主题统计结论的准确性。

    

    2.5基金论文。档案学的研究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与国家对其的资助也有很大关系。统计档案学基金资助论文情况,可大致考察分析档案学研究项目状况。由于不少文章都有两个及以上的科研基金支持,为了便于统计分析,笔者均以论文中标注的第一基金为准进行统计分析。在846篇被转载论文中,有218篇论文得到各级各类科研基金的支持,占全部转载论文的25.8%。这其中有106篇基金论文是2013年至2015年期间转载的,这也反映了档案学研究的一个现状,即近年來档案学科研工作从立项渠道和数量均取得了很大发展,说明档案学研究越来越得到国家、部、省及学校的大力支持,因此基金资助的论文呈增长趋势。同时,由于科研基金项目的支持,很多项目和作者也发表了一些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并刊发在高水平的档案期刊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转载论文受到各级各类科研基金支持的分布情况见表4所示。可以看出,得到国家社科基金支持的论文共有106篇,占科研基金项目总数的48.6%,占全部转载论文的12.5%。基金项目多为与档案工作密切相关的省部级以上项目,基金项目级别普遍较高。深入分析基金论文的主题和内容,它们都比较充分地反映了当前档案学研究的热点和最新成果。尽管档案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但总的来看,它的社会科学属性要比自然科学属性强得多,因此档案学的综合性是侧重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7],这可以从转载论文的科研基金支持情况显著地体现出来。

    

    2.6被引统计分析。论文发表后是否被引从另一方面体现了它的影响力和重要性。通过统计,可大致产生档案学学科研究的重要论文和重要著作。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对846篇转载论文的被引情况进行统计,截至2017年9月30日,所有论文一共被引6906次,篇均被引8.2次。其中有69.5%的论文被引次数低于平均被引8.2次,共有72.5%的论文被引次数低于10次,论文的总体被引率较低。全部论文被引情况为:被引次数为零(即零被引)的有87篇、占比10.3%,被引次数0<X<10有526篇、占比62.2%,被引次数10≦X<20有156篇、占比18.4%,被引次数20≦X<30有48篇、占比5.7%,被引次数30≦X有29篇、占比3.4%。其中被引次数超过50的论文情况如表5所示。

    

    从高被引论文的主题看,这些论文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主要集中在数字资源建设、电子文件、电子化时代环境带给档案管理的影响等主题上。从整体上看,这些论文基本上都是些对档案自身的研究及具有展望、发展动向的指导性、前瞻性论文,也反映出档案学研究比较注重前沿性发展和研究。随着大数据、新媒体等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服务、智慧档案馆等相关主题的文章开始迅速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此外,由表5可以看出,高被引论文都是2013年之前发表的文章,而2014年和2015年转载的论文没有一篇被引超过50次的,这可能是由于笔者统计的时间段较短,而论文的被引次数和被引率均有较大的滞后性,与论文发表时间有直接关系。3 结论

    通过以上统计和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基本结论。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档案学》的转载论文来源期刊比较集中,主要集中于《档案学通讯》和《档案学研究》上;《档案学》已经有了较为稳定的核心作者群,论文作者主要来源于高校并且主要集中在中国人民大学,其中东部地区档案高校的作者发文数量占据较大比重,总体上论文作者以个人独立研究为主、论文作者合作度不高;栏目主题突出、比较重视档案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与探讨,热点关键词集中在电子文件及其管理、(数字)档案馆等方面,有1/4的论文得到科研基金支持且近年来基金项目支持论文明显大幅增加,但转载论文总体被引率较低,高被引论文集中在档案记忆、电子文件管理和智慧档案馆建设等主题。《档案学》转载论文的这些特点突出地反映了其“追踪档案学术研究前沿、反映档案理论发展动态、把握档案学科制高点”的学术定位,真切地体现了其严格遵循的“内容具有较高的学术创新价值、社会价值,含有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反映档案学术研究最新发展”的入选原则,确实起到了把握档案学研究方向和趋势的功能与作用,成为国内汇聚档案研究精粹、推广档案研究最新成果、推动档案学术发展的重要阵地。参考文献:

    [1]高自龙.学术文摘与学术评价[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36-41.

    [2][3]孔春苗.从《复印报刊资料》看中国档案学研究现状[J].档案与建设,2007(06):7-10.

    [4]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83.

    [5]蒋颖,金碧辉,刘筱敏.期刊论文的作者合作度与合作作者的自引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0(12):23-28.

    [6]傅荣校,冯琳.坚持特色,追踪热点,推进档案学发展——《档案学》2005年研究综述[J].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档案学》,2006(1):60-63.

    [7]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