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教育路径探析

    史琳 汪梦婧

    内容摘要:国家认同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国家主权等的归属意识和趋同感。当前国家认同教育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教学实践中取得长足进展,同时也凸显出了在“形式与内容”“理论与实践”“主体与客体”上的脱节的问题。本文以外语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为主体,探究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路径,有助于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民族团结及国家稳定。

    关键词:新时代 外语院校 少数民族 国家认同

    中国是地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长期以来面临着外部势力文化冲击的困扰,特别是国家的偏远地区和边疆地区。而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中国与他国接壤的边境省份,自古以来,中原文化在少数民族的传承总是受到阻碍,熔铸于中原文化的道德价值观念也就难以被少数民族人民所认同,这对国家的团结统一、稳定发展十分不利。相对于土生土长的汉族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受各自民族文化的熏陶的同时,易受外来文化影响,可能会对国家认同有游离感、疏远感。近几年,国家越来越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国家认同教育。虽然目前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发展状况良好,但也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暴露了一些问题。本文将以外国语大学的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教育为缩影,阐述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现状找出问题所在,通过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开展的必要性寻找解决当前问题之策,也为国家今后在治理少数民族问题、取得长足稳定发展上提供部分参考。

    一.新时代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的现状

    中國特色社会主义目前已步入新时代,我国的各项发展也随之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国家认同作为体现国家凝聚力和社会向心力的重要内容,作为培育社会群体爱国情感的前提,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发展阶段,国家认同教育也应当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新时代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具有现实必然性与逻辑必然性,它是实现中国梦与完善教育内核的重要步骤。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教育的不断重视、深入发展,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由最初的爱国热情阶段逐步迈向基于对国家的责任和义务生发的理性爱国情感阶段。总体来看,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国家认同意识,在国际社会中对祖国有着较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重视国家的领土、主权完整,关心国家发展的前景。但是,当前国家认同教育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教学实践中取得长足进展的同时,也凸显出了在“形式与内容”“理论与实践”“主体与客体”上的脱节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只重视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形式教育,而缺乏本质认识; 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而缺乏实践体验,即少了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只注重机械僵化施教方法,而忽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对象性关系,即为缺乏针对性、实践性、互动性。本文立足于当前现实,剖析上述问题,根据时代要求,针对外语院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从国家认同教育的内容、实践以及客体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方法论。

    二.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大国,少数民族学生的国家认同建构事关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基于外语类院校对少数民族学生培养的特殊性,探析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路径,其具体表现为:

    1.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高校的国家认同教育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及其思想意识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都起着重要作用。有利于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促进培养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建设。

    根据新时代外语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针对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基础薄弱、在政治理论和历史国情方面缺乏深入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对于深层次的社会问题缺少深刻全面的认识等实际情况,培养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急缺的专业型、复合型、国际型人才。

    3.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照顾,近年来各类高等院校少数民族学生人数有所增加。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在视野不断开阔的同时也容易接触到一些负面情绪。因此,通过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担当奉献、热爱祖国的思想,同时有利于鼓励他们学业有成后回到家乡,为家乡建设奉献青春和智慧。

    4.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和边疆稳定。

    少数民族大学生相对受教育程度高,视野开阔,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意识,是本民族中的精英分子。因此,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工作,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以确保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

    三.新时代加强外语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路径

    对于外语类高校的大学生而言,针对外语类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专业特点,随着新时代全球化的到来,网络技术以及新媒体的广泛传播,人类接受信息的途径与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变得更加迅捷与多样性。因此新时期必须通过方法、内容、途径的创新性改变来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

    1.结合专业特色,做好统筹规划工作。关于少数民族学生建设平台的搭建需要从整体出发,统筹规划,推动网络新发展。外国语类高校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工作需要制定相关实施办法,结合外语类院校特色,打造网络建设队伍,创新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模式。

    2.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造高质量的实践教育场所。新时代下,应紧跟时代步伐,发挥载体功能,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在创新内容同时保证质量是对少数民族学生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增强信息交互性,打造特色少数民族学生建设系统。

    3.结合时代精神,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利用网络平台和3D、VR虚拟仿真实验室优势,打造特色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平台。结合外语类院校开放国际化的特点,进行少数民族学生定期考查与评估。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建设工作朝着透明化,高效率,科学化发展。

    4.创新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模式,更好更高效率的服务师生群体。少数民族学生建设平台的创新发展,创建网络模拟谈心室,同学们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合适的谈心交流对象,做到专而精,提高了服务效率。各院系根据自身少数民族教育建设工作特色成立自身运营体系,开展特色少数民族教育建设服务,并定期进行思想汇总学习,发扬特色,传承经典。

    5.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增设服务筛选对调体系,根据服务特点等进行智能筛选划分,并根据其少数民族学生特点进行不同的服务对接,提高服务效率。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重视发挥家庭在国家认同构建中的作用,应当着重强化乡土意识、民族意识与国家认同的有机结合。针对海外留学少数民族學生,建立专属学生工作平台,定期构建网络视频会议、公共邮箱、QQ、微信公众号平台等网络即时通讯工具组件,进一步确保海外学生少数民族教育参加各项活动的规范性、定期性和严肃性。

    四.结论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否有国家认同感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国家认同感,是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重点需要培养和发展的对象。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势在必行,外语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应该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改变原有教育单向灌输的教育模式,在认识方面达成共识、情感上形成共鸣,加强与少数民族学生情感交流。通过利用新时代科技、网络、基地发展,结合外语类院校特色少数民族教育活动形式,发挥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出发点,定能推动外语类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的教育工作取得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袁同成.族群分层与国家认同:内地新疆班政策的体系建构及内容优化探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7,(7):38-46.

    2.杨小凡.内地西藏班学生国家认同意识的培养[J].中国民族教育,2012,(7):43-45.

    3.陈达云.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性和路径选择[J].中国民族教育,2012,(5):6-8.

    4.崔海亮.纠结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大学生民族心理认同问题探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3):37-42.

    5.杨志娟,塔娜.角色理论视角下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2012,(5):15-17.

    6.杨海萍.全球化背景下新疆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思考[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5):10-15

    7.赵锐,胡炳仙.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基于Z民族院校的调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51-56.

    (作者介绍:史琳,大连外国语大学商学院讲师;汪梦婧,大连外国语大学商学院在读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