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创新“图解十九大报告”走红的启示

安佳宝 张宇摘要:图解这一信息传播形式是在网络时代为满足人们快速阅读的需要而产生的。伴随着十九大的召开,风格、主题各异的“图解十九大报告”一炮走红,这一方面在于图解自身具有图文并茂、直观风趣的传播优势,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其背后的技术因素、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图解十九大报告”的走红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既要顺应时代潮流,重视采用图像化叙事传播新内容,又要坚持问题导向,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
关键词:十九大报告;图解;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
中图分类号:G206.3;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18)03-0099-06
党的十九大成果丰硕,意义深远。中央要求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络,要积极开展网络宣传,用好“两微一端”等新技术新应用,充分调动网民参与的积极性,增强网络宣传的实效性和影响力。随着人们学习十九大热情的持续升温,网络上风格各异的“图解十九大报告”进入公众视野并迅速走紅。“图解十九大报告”的出现和走红顺应了图像时代讯息沟通传播图像化、网民交往方式具象化的趋势,深入研究分析“图解十九大报告”走红的原因,对于推动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创新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一、“图解十九大报告”的含义、类型和特征
(一)“图解十九大报告”的含义
“图解”顾名思义,就是利用图像来形象地解释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和主题,是信息传递的一种视觉化途径。图解是读图时代和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其产生、传播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提高受众的信息接受度。这里的“图”不是写实写真的实景图片,而是借助符号、图形、图像等视觉元素对抽象的文字、理论内容进行具象化、艺术化展示:这里的“解”也不是对“图”进行简单的文字叙述,而是用简单生动的语言阐释“图”中包含的一定的逻辑关系,是对传统文字讯息的深加工。
“图解十九大报告”是指通过图解方式,运用文字、图片、视频、Flash动画、H5等视觉元素来解读十九大报告的一系列视觉化产物。
笔者以“图解十九大报告”为关键词、以“2017年10月18日至2017年10月22日”为时间段在百度平台进行检索,共检索到由门户网站、移动客户端出品的“图解十九大报告”35篇,其中人民网9篇,人民日报客户端5篇,新华网4篇,新华社客户端3篇,央视网3篇,央视新闻客户端3篇,其余各类平台共计8篇,累计访问量数千万次。
通过综合分析研究,本文从形态、内容两个方面对“图解十九大报告”的类型进行划分,并对其体现出的特征进行描述。
(二)“图解十九大报告”的类型
1.按照形态划分
综合检索结果来看,“图解十九大报告”亦静亦动,在35篇中,静态类有24篇,动态类有11篇。
第一,静态类。静态类“图解十九大报告”图文并茂,它以所选取的十九大报告解读角度作为切入点,通过由简约的逻辑链条串联起的平面图像对十九大报告进行直观的分析和表达,可谓“一图胜千言”。例如,人民日报客户端根据报告直播实录,梳理绘制出《收好这张思维导图,一起学习十九大报告》,该导图内容全面翔实、条理清晰,推出不到两天,访问量就超过480万。由人民网推出的图解作品《习近平作报告全场71次掌声此处最密、此处最长(附原音)》,对长达3小时26分钟的报告里响起的71次掌声进行了梳理,不仅有报告文字,而且在掌声最密集和鼓掌时间最长的地方,配发了原音重放。
第二,动态类。动态类“图解十九大报告”不同于一般的静态图解呈现方式,是制作者借助多媒体手段,通过动画、音视频、H5、电子书等多种形式对十九大报告的内容进行报道和梳理。动态图解相较于静态图解更加直观逼真,有较强的现场还原性。例如,由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出品的H5《十九大报告里的我》,网友可以上传头像,通过选择性别、年龄、所在地及身份标签,看出十九大报告@你多少次,并能生成涉及自身的详细报告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广大网友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也能通过身份扮演、点赞鼓掌等有效互动方式成为参与者,满足了新时代网民的个体参与意愿,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认同十九大报告的精神内涵。
2.按照内容划分
“图解十九大报告”选题角度不同、解读方式各异,通过分析研究,笔者将其按内容划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对比分析类。对比分析能够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加以比较,从而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例如,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人民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2]这是十九大报告的一个新观点。新华社“新华视点”推出图解《划重点!十九大报告有这些“新”》(见图1),通过“划重点”的方式,对比分析出与过去相比十九大报告所包含的新思想、新论断、新提法、新举措,使得十九大报告新意盎然。
第二,要点梳理类。十九大报告气势磅礴、内涵丰富,包含了诸多要点,可通过图解对其要点进行梳理。例如,央视新闻客户端制作的《一张图,带你看懂十九大报告》,细致梳理了十九大报告的主题、十个方面历史性成就、两个重大判断、一个历史使命与“四个伟大”(见图2左)等重点内容,通过简洁的图文搭配,引导读者有序浏览。新华网推出的《11张图带你读懂十九大报告》,分版块展现了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健全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见图2右)等核心内容,排版吸引眼球,内容简单易懂,受到网民的喜爱。
第三,重点解读类。十九大报告涵盖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提法、新举措受到人们广泛关注,引发强烈反响,可通过图解对其重点进行解读。例如,由央视网设计制作的图解《来,给你看看十九大报告的“三农”蓝图有多赞》,采用卡通形象微信对话等形式,重点解读了十九大报告中的“乡村振兴战略”(见图3左)。人民网推出的图解《习近平今天提出两个“奋斗十五年”,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中国将是这个样子!》则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重点解读了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我国未来发展的“两个阶段”的阶段性特征(见图3右)。风趣幽默的插图和接地气的语言风格让政策解读变得不但有意义而且有意思。
第四,数据整合类。数字的恰当使用可以从量化角度对信息进行整合,增加信息表述的准确性和说服力,同时起到一目了然、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新华社“新华视点”报道推出了图解《“数”说十九大报告》,这份图解将十九大报告中的关键内容用数字串联起来,包括“数说之一:一个历史方位”“数说之二:两个‘没有变”“‘数说之三:三个牢牢把握”等(见图4左)。人民网的图解《数读十九大报告》视角独到,细数了十九大报告中高频词汇出现的次数(见图4右)、核心词汇阐释所占的篇幅、内容@不同群体的次数等,网民可以迅速读懂十九大报告的侧重点,并在短时间内获得身份认同。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形态和内容划分“图解十九大报告”类型并不是绝对割裂的,例如,要点梳理类的“图解十九大报告”既可以采用静态形式,也可以采用动态形式,甚至可以动静结合,内容和形态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图解十九大报告”(见表1)。
(三)“图解十九大报告”的特征
“图解十九大報告”的制作者在对报告中复杂内容进行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提炼、整理、分类,并通过设计将其视觉化、艺术化,简单清晰地向网民阐释十九大报告的丰富精神意蕴,体现了“图解十九大报告”的特征。
1.图文并茂,精准释义,吸引眼球
日本信息学者日比野省三提出,信息量与其本身的概率成反比,与意外性和新颖性成正比。“图解十九大报告”以图像、文字、数字、色彩等元素以及多媒体手段的综合运用,多角度呈现十九大报告的内容和逻辑特征,使相同的十九大报告内容焕发出不一样的新意光彩。同时,各类“图解十九大报告”虽有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站位,但无一例外都是对所选主题的精准解读,直击要点,核心突出。一目了然的主题、诙谐幽默的图文、鲜明丰富的色彩具有很高的辨识度,在迅速吸引受众眼球的同时,符合新时代网民短、浅、快的阅读习惯,满足了他们的阅读和审美需求。
2.化繁为简,通俗易懂,便于传播
研究表明,通过图形获取信息的速度快于文字,人们能够在同等时间内记住更多图形信息。相较于三万余字的大篇幅文字版十九大报告,“图解十九大报告”化繁为简、简单明了,其接地气的呈现方式更可以使网友迅速了解自己想要知晓的内容,专注于信息结论,获得更加轻松、更加聚焦的阅读体验。此外,受惠于移动客户端和社交平台的发展,“图解十九大报告”显然具备天然的传播优势,网民只需要动动手指就可以分分钟实现阅读、点赞、收藏和转发。
二、“图解十九大报告”走红的原因
“图解十九大报告”走红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技术因素:移动网络的普及和制作软件的升级
随着移动通信工具逐步演化为人类社会的主流传播媒介,人类传播史上的第六次传播革命的“导火线”正在点燃。莱茵戈德曾提出,下一轮社会变革将是智能移动化,移动网络正在推动自我呈现和集体行动的结合,为人们整合知识资源和社会关系提供新的方式。移动网络技术的进步和图像制作软件的升级为“图解十九大报告”的走红提供了技术动因。特别是4G(第四代通信技术的简称)的普及,使得信息的传播和更新更具有便捷性。图像制作软件的不断更新换代,促进了移动网络传播手段的多样化、多媒体化,为“图解十九大报告”的声色俱备、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提供了可能。
(二)社会因素:读图时代的需要和“图解”自身的传播优势
正如海德格尔预言的那样,我们已经迈入“图像时代”,图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马克思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生存压力使得人们在获取信息时追求“多快好省”,即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获得有效信息的最大化,因而以“读图”的方式接受信息成了人们的习惯性选择。此外,“图解十九大报告”可以在人们碎片化的时间中传达碎片化的关键信息,它风格轻松幽默,画面丰富多彩,打破视觉上的枯燥沉闷,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阅读取向,满足了他们获取相关信息的需要。
(三)心理因素:受众的喜好和民族自豪感的激发
以手机等移动设备为代表的移动传播通过实现私人与公共空间的连接,强化了“传播无处不在”的社会心理。广大网民不仅渴望主动地选择、寻找、索要信息,而且乐于积极向“信息高速公路”输送信息,通过虚拟空问的社群共同体分享、交流信息。“图解十九大报告”将“高大上”的内容以接地气的形式风趣表达,首先通过风格迥异的排版和色彩的搭配吸引受众的眼球,继而用受众喜闻乐见的图文传递信息,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和分享欲望,促进“图解十九大报告”向更广阔的范围和人群传播,特别是一些“熟人圈”内的传播方式更有利于产生群体效应,激发共鸣。另一点不容忽视的心理因素在于受众与日俱增的民族自豪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亿万人民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性变革的亲历者更是其参与者,因而在十九大召开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刻,面对十九大报告对过去五年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的总结和对未来发展的展望,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被激发出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图解十九大报告”的广泛传播,这不仅是一种信息的普通传递,更是一种爱国情感的集体表达。
三、“图解十九大报告”走红给予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的启示
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新兴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受重视程度、经验总结方面仍有不足和欠缺,而图解作为一种适应网络传播的新生载体,可以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因此,我们在坚守传统阵地的同时,也要注重创新载体,占领网络意识形态主阵地。
(一)顺应时代进步潮流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创新既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也要符合读图时代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
1.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时代,传播新內容、体现新特色
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和教育对象的需求也在相应地发生变化,随着网络教育资源的更加丰富、学习途径的更加便捷,教育对象对学习时间、场所、方式、节奏等的自主性要求越来越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过去任何一种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相比,都更具有时代特色,更能体现当代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我们既要像“雷达”那样警惕变化以了解环境,又要像“变色龙”那样顺势变化以适应环境。新时代提出新课题,新课题催生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站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的历史起点,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创新观念和敏感意识,根据新情况选择和运用新载体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兼具交互性、多样性、时效性的“图解十九大报告”恰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提供了借鉴。
2.紧跟读图时代发展趋势,重视采用图像化叙事
达·芬奇曾说:“距离感官最近的感觉反应最迅速,这就是视觉,所有感觉的首领。”读图时代创新发展的诉求促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进行载体创新,注重视觉传播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的独特作用。读图时代,信息传播逐渐由“文字中心”向“图像中心”转变,风格各异的“图解十九大报告”将同一主题的相关内容统一在一个图文报道中,这种叙事表达不但没有影响十九大的报道效果,反而增加了受众对十九大相关性元素的了解与认知。而在“图解十九大报告”传播的过程当中,广大网民不仅是信息的受众,更是读图的主体,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受众的读图心理有了新的内容。这就启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创新时,要顺应图像时代的发展趋势,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采用图像化叙事的方式,把宏大叙事生活化处理,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化话语体系,建立起更灵活的学习体系、更畅通的学习渠道,以通俗易懂的图像载体传达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强信息传递渗透率,提升网民对社会主义主流价值的认知、认同。
(二)坚持现实问题导向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要坚持问题导向,把发现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1.提质增效,深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当前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存在的问题并非数量上不足,而是质量上参差不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主旋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未能通过有效网络载体真正成为网络空间中的主旋律。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建设和创新,以质量牵引数量。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手段,结合新时代社会现实,提供有意义、有意思、有新意的有效网络载体供给,不仅要满足教育对象的需求,更要引导教育对象的需求。例如,江西日报社出品的H5《十九大报告学习词典》,通过关键词的形式对报告的重要内容进行梳理,再配上喜庆的底色和雄浑激昂的音乐,让人忍不住分享给亲朋好友。另一方面,要注意把握不同网络载体的特点和优势,结合不同社会群体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选择与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相适应的网络传播载体,积极发挥每一种传播载体的作用,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占领网络意识形态主阵地,形成具有亲和力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当代社会,网络日益成为舆论生成的策源地、信息传播的集散地和思想交锋的主阵地。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网络原住民”增多,“万维空间”挑战“三尺讲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已迈入新时代,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因而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要提高警惕,抵御网上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攻击,消除各种反文化的消极影响,注重引导规范。此外,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提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这就启示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进行网络载体创新时,要站在教育对象的角度思考问题,融入教育对象的话语体系当中,润“思想”“理论”于无声处,在看不见摸不着的状态下潜移默化地使教育对象在心理上将教育者定义为“自己人”,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亲和力。“图解十九大报告”之所以能受到广大网民的热捧,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种接地气、进人心的方式让他们获得了亲切感。
值得一提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的过程中,必须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与娱乐化之间的界限和尺度,将政治传播形式娱乐化绝不等同于将政治内容娱乐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避免出现对政治内容的消解。
基于上述对“图解十九大报告”的分析和论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创新绝非一蹴而就之事,我们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构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阵地;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人民需要,以问题为导向,采用多样化技术手段,打造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同时还要注重协调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切实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亲和力。
责任编辑: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