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践研究

    吾鲁吐汉

    新疆的脱贫攻坚战是我国在发展新阶段进行的重大战略行动,只有党和各级领导明确脱贫工作的目标,并发挥地区资源的优势,走出我国特色的脱贫之路,才能决胜全面小康,保持长远发展的生命活力。为此,本文分析我国新疆地区脱贫开发工作的实施进程和现状,并针对主要遇到的问题,在我国进入到发展的关键阶段的情况下,提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去小康的社会实践对策,以供参考。

    近年来,我国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和领导,多次提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任务,并强调在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发展期望。在落实党的指导方针,展开大规模的扶贫开发行动过程中,深入理解“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含义,并了解扶贫工作的开展现状,是关系到国家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新疆脱贫开发的实施进程和现状分析

    (一)我国精准扶贫事业的实施进程

    新中国成立到我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实力薄弱,且存在众多历史遗留的问题,致使到1978年我国仍是世界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贫困人数达到2.5亿人,占据我国农村总人口的30%。针对这种问题,在我国发展的历程中,党和国家制定一系列的脱贫和扶贫的政策,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使我国农民的收入有所提升,相应的贫困人数也下降14.7%,我国长期存在的贫困现象有所缓解。具体而言,我国扶贫开发事业的发展进程,自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大范围的落实,并我国在党中央的领导和部署下,开始大规模的实施扶贫开发的工作,并制定相应的扶贫政策,设置落实和检查工作情况的小组,明确我国精准扶贫的发展方向,为我国扶贫事业带来全新的发展生机和活力。直到1994年,我国贫困人口减少至8000万人口,并在国家颁布的扶贫攻坚计划的作用下,进入到扶贫开发的关键阶段,为实现1994-2000七年的扶贫目标,扶贫工作逐渐从从扶贫主要地区转移到扶贫村和户。同时投入大量的资源和资金,为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到2000年底,我国扶贫攻坚战得到初步的成效,贫困人口由原本的8000万降低至3200万,下降率达到3.5%,完成阶段性的扶贫开发工作任务。在完成七年规划后,我国又在2001年提出为期十年的扶贫工作开发纲要,并对扶贫工作的中心作出明确的调整,将重点放置在偏远的西部地区,加快解决西部地区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直到2010年底,我国贫困人口下降到2600万人,贫困人口占据总人口的2.8%。2011年,我国颁布2011年至2020年的扶贫计划和工作纲要,以我国特困区为主要战场,努力实现改善贫困人口生存状态,逐步缩小我国贫富差距的目标,并以此为核心推进扶贫工作。新疆作为我国主要贫困地区,相关研究资料表明全疆人口年收入地域2000元的占据总人口的32%,高达320余万人。针对新疆贫困问题,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实现中国梦道路上针对援疆问题作出重要指示,通过各级领导协调和扶贫人员的努力,在新疆主要贫困地区建立35个扶贫工作点,至2012年末,新疆扶贫对象增加至210万人口,解决100万余人的温饱问题,使全疆贫困率下降至4.5%以下,完成阶段性的扶贫任务。

    (二)新疆脱贫开发的基本做法

    针对我国发展实际状况和扶贫工作目标,我国扶贫开发工作主要作出以下的措施:第一,坚持党和政府的领导。扶贫工作应将党和国家制定的发展规划视作为战略性任务进行落实,并整合资源开展针对性的扶贫工作,对新疆地区特困人员实施精准扶贫方案,达到深度贯彻和执行党和政府工作的目的。第二,实施开发性的扶貧工作,应以调动贫困人口工作积极性为主要任务,以人民为带动力,从源头上解决贫困的现状,以长远发展来减贫。第三,落实改革创新。在保持我国经济整体增长趋势的情况下,党和政府要针对扶贫工作的实施情况,制定相应发展规划,并出台利于工作落实的政策,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基础的条件。经过我国长期以来的努力和奋斗,我国扶贫工作取得显著的成果,为全球性的减贫工作作为示范与贡献。以新疆地区为例,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逐渐加大对新疆扶贫的力度,并以解决全疆农村地区贫困人口生活基础问题为目标,开展大范围的扶贫工作。直到90年代初期,新疆依照我国“八七”扶贫计划,制定《新疆百万人温饱工程计划》,并决定利用七年时间完成此项工程,解决大部分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在“八七”计划实施以来,新疆实质性的解决100万余人口的贫困问题,使贫困发生率降低至4%。在2001年至2010年的十年间,由于扶贫开发纲要的具体实施,新疆进入全新发展的阶段,实现扶贫工作全新的进展,实现全疆人口收入增长幅度为13%,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性的进展。2017年,在国家落实精准扶贫计划发布会中,表示新疆五个贫困地区顺利实现脱贫,并表示2010至2017这几年,使新疆贫困人口减少速度最快的几年,表明扶贫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三)新疆脱贫攻坚战遇到的主要问题

    从我国贫困人口分布和实际状况的层面来看,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且农村人口占据总人口数量的比重过大。现阶段我国贫困人口数量和发生率依然庞大,以新疆地区为主的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贫困人口分布呈现集中和连续性的特征。新疆偏远山村地区的贫困人口数量高达百万余人,扶贫工作仍需加大力度,解决这部分地区存在的贫困问题。另外,由于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贫困地区中脱贫难度较小的部分已经得以缓解,在未来扶贫工作中,面临的将是难度较大且致贫原因复杂的地区,为后续工作带来更大的困难和挑战。从扶贫开发工作层面来看,面对党和政府发布的扶贫任务,部分工作人员还存在认识不够深刻,工作积极性不足的问题。部分地方领导没有认识到扶贫开发工作对我国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工作中不能完整落实国家的指导方针,导致地方扶贫开发工作的效率过低。另外,地方扶贫开发工作的考核和监督机制还未完整建立,部分扶贫人员对自身工作职责尚未明确,进而使得工作落实不到位,扶贫开发工作进程缓慢。

    二、新疆全面打赢攻坚战,决胜全面小康的社会实践对策

    (一)维护党的领导,发挥各级领导干部的扶贫积极性

    我国扶贫开发作为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不但需要上级领导的正确部署,还需要下级各部门的协调和配合。在我国党召开的十八大会议以来,我国各级领导和部门依照党和国家精准扶贫的要求,制定扶贫开发的工作计划和方案,并通过各部门的配合和协调,形成各层级落实扶贫工作的格局。这种工作模式经过我国几年的试验,取得党和国家的认可。在我国进入到扶贫攻坚战的环境时期,要想乘势而上打赢这这场战役,决胜全面小康社会。首先,要维护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党的领导,了解我国偏远地区实际发展情况,并为各级部门开放更多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权限,调动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基础的支撑力。其次,要提升受帮扶群众的思想意识。物质脱贫工作的前提是思想脱贫,只有贫困地区人口素质和能力能到提升,才能在群众中产生发展动力,为地区的发展贡献力量。因此,在扶贫工作中应建立群众参与机制,并重视群众动员工作,将经济扶贫和思想扶贫结合,增强群众对扶贫工作的正确认知,以发挥自身的光亮,利用双手创造良好的生活,并带动地区人民迈进小康社会。

    (二)坚持以经济发展为带动力,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基础条件

    在我国扶贫开发工作进入到决胜时期的环境阶段,在验收和享受扶贫成果的同时,还要保障部分推平人员能够在迈进小康社会以后,保持充足的发展动力,过上稳定且美好的生活。因此,党和国家应以经济发展为根本,大力发展生产力,为脱贫人员和贫困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保持对这部分特殊人口长久的支持力度。第一,要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贫困地区政府要将具备很多岗位的产业作为发展的关键,增加贫困地区人民工作的稳定性,保持其发展的自主性和自身能力。第二,不减少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在部分地区完成脱贫后,政府还应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方面保持原有支持力度,为其后续发展提供帮扶实现地区和地区人民的共同发展。第三,重点拒绝部分地区存在的发展遗留问题。例如部分地区存在再度返贫的问题,这部分地区人民由于缺少可持续发展产业的帮助,使得部分人民的生活质量日益降低,在社会中还容易出现排斥。针对这种现象,为消除返贫的隐患,我国地方政府应制定解决遗留问题的工作方案,并落实到实处,减少返貧现象的发生几率,增强扶贫开发工作的效率。

    (三)调整工作思路,实施精准扶贫的战略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扶贫工作获得决定性的胜利,在扶贫工作迈入到全新发展时期的形势下,党和政府要积极调整工作重点和思路,落实精准扶贫的战略,坚决打赢这场扶贫的战役。一方面,要调整工作的重点。在扶贫工作的决胜时期,要突出我国工作体制的优势,实现东西部地区的合作,深度解决我国存在的贫困问题。对于我国发展情况较好的地区,可发挥其生态和资源的优势,利用生态补偿制度来保持发展的可持续性。对于部分环境恶劣的地区,可利用搬迁的方式来解决人民存在的基本生活问题,并给予政策方面的扶持,增加扶贫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要调整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路。经过长久的努力,我国绝对贫困的问题得到良好的解决,但是受我国基础条件的限制,相对贫困的现象会长期存在。在我国发展的关键时期,党和政府要及时调整扶贫工作的思路,对于即将脱贫的地区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为其长远稳定发展提供保障。对于还尚未脱贫的地区,要大力落实精准扶贫的计划,拒绝相对贫困的问题,以崭新的发展面貌来迈向全面小康社会。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党和国家明确我国新时期发展的任务后,以全新的工作思路,来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更具有信心和实力。而这场战役的胜利,也标志着我国向着中国梦的实现迈出坚定一步。相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及各级领导的努力下,我们发展的前景一定更加的辉煌和璀璨。

    (作者单位:伊犁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