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军国主义对苏战略设想看其对化学武器的研究

    孙桂娟

    摘要:日本“唯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的侵略扩张政策与苏联将中国东北及蒙古地区看成是保卫其国家安全的战略防护地带的国策明显是对立冲突的,所以日苏之战避无可避。日本军国主义为了在设想的对苏战争中出奇制胜,悍然违背国际公约,系统的秘密研究针对苏联地理条件、军事装备与设施的化学武器,特别是防寒性化学武器,并取得相当成果。

    关键词:日本;苏联;战略设想;化学武器;研究

    中图分类号:E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7-0006-02

    中国北方的苏联是日本军国主义妄图称霸世界的第一“想定敌国”,“把苏联列入第一‘目标,只不过把既成事实变为明文规定而已”。[1]日本“唯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的侵略扩张政策与苏联将中国东北及蒙古地区看成是保卫其国家安全的战略防护地带的国策明显是对立冲突的,同时,苏联的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又是日本自划的战略防御圈的组成部分。因此日本认为,要实现国家利益,日苏之战不可避免。对苏作战一直是日本的基本国策,“陆军以苏联远东兵力为目标”,它的作战计划“始终以对苏作战为主体”。[2]而与苏联这样强大的国家作战,又使国土狭小、资源贫乏的日本不能不有所顾虑。此外,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双方难免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作战。这样,日本希望能找到一种可能的有效武器,使其能够在未来的日苏战争中出奇制胜。

    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上化学战所显示出的巨大军事价值,以及化学武器相对廉价与经济的特点,引起了日本陆军指挥机关的注意。在战争结束之际,日本陆军派出许多军事技术骨干赴欧洲考察、搜集化学武器的情况。考察人员回日本后撰写了报告,详细介绍欧洲各国研制化学武器的情况,大声疾呼日本应加速发展化学武器,特别强调:“在未来的战争中,取胜的秘决之一是科学性奇袭……制造毒气是紧急任务”。[3]日本陆军省对报告中提出的建议特别重视,专门拨出研究经费,命令陆军科学研究所第二部立即着手研究各种化学武器。到1931年,日本已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强国利用的有效毒剂研究完毕,并选定了7种毒剂制式化,使其在常规条件下作战有了可供使用的化学毒剂。

    “鉴于我国的对○关系已到了十分急迫的程度”,为了做好对其作战的准备,1934年6月,日本陆军科学研究所第二部组建了“对○化学战研究会”,开展了对○化学战攻防的调查研究,并于1936年1月向陆军省呈送了《从技术角度对“对○化学战”的研究》的报告(“○”即“苏联”)。报告认为,对苏开战后,在技术上及战术上有可能进行相当先进的大规模的化学战。考虑到苏军毒气防护装备与训练已有相当水平,而日军没有实战经验,日本在新毒剂的研究、各种毒剂的实用武器化、防护器材的配套补给、部队的教育训练等方面,必须做出更大的努力。报告具体分析了苏军化学战攻防物资器材与化学战兵器制造能力以及对苏作战预想地区的气象条件和地形等,分析了日军的化学战条件及与苏军攻防的情况,具体规划了日军化学战的部队编制和装备,计算了对苏首次作战及第一年作战对化学武器的需要量及日本化学武器生产的规划目标。报告结论认为:着眼于对苏作战,“必须进行彻底的、大规模的化学奇袭和强袭,以求达到战而胜之的目的”。“目前最重要的是,我军必须采取彻底的措施”,“集中国家各方面的努力,投入巨大精力,向完成化学战的研究和准备迈进。”[4]

    根据这个报告,陆军科学研究所加强了毒剂的研究力度。而为了适应日本的特殊需要,即如果实施对苏作战的“北进”战略,极有可能在气候寒冷的地区作战,为此,陆军科学研究所除一般性毒剂研究外,专门研究了毒剂防寒以及在低温条件下发挥效力的问题,并且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果。

    芥子气是一种强烈糜烂性毒剂,对人体的致死浓度极低,被称为“毒气之王”。但它在寒冷时容易冻结,且效力降低,不便在寒冷地使用。为了适应日军在高寒区与苏军作战的要求,日本从德国引进这种毒剂后,不断研究、试验以提高这种毒剂在低温条件下的致毒性能,到1936年,防冻的芥子气——黄1号丙制式化。其防冻性能为,在零下30度以内,它具有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冻结的特点,且比常温下的毒剂效力还大。[3]日本还研究出将芥子气与另一种更具刺激性的糜烂性毒剂路易氏气混合使用以降低芥子气凝固点,使其在零下25度时仍能发挥杀伤作用。此后,这种毒剂在日本的毒气工厂中大量生产。大久野岛毒气工厂1937年仅生产该毒剂5吨,1938年开始生产数量急剧上升为130吨,1939年生产180吨,1940年生产160吨,1942年生产180吨,1943年生产100吨。这种防冻性毒剂的大量生产,显然是出于“北进”战略的特殊考虑。

    速效的全身中毒性毒剂青酸即氢氰酸(茶一号)是一种早已被欧美制式化的毒剂,致死浓度极低。液态的氢氰酸的凝固点为零下13度左右。为适应在严寒地区的使用必须使氢氰酸凝固点降低。在使用了数十种物质作实验后,终于解决了既不破坏其稳定性又能降低其凝固点的问题,即使用若干蚁酸甲醇作为凝固点降低剂。[3]由于预计这种毒剂在将来的对苏作战中有巨大作用,日本将其视为最主要的研究成果,列为机密中的机密。1937年这种毒剂制式化后,大久野岛毒气工厂1939年生产该毒剂20吨,1941年生产113吨,1942年生产103吨。这种毒剂生产出来后,被装入一只直径为110毫米、容量为410毫升的球型玻璃容器中,被称为“茶瓶”,使用时只要打碎外壳即可。

    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并扶植成立傀儡政权伪“满洲国”后,便把对苏作战的前沿推进到了“满”苏国境线。1939年,日本关东军在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建立了专门的化学武器实验与训练机构——关东军化学部,也称“516部队”。在中国东北进行化学武器的实验,不仅同苏联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更为相似,可以更准确地获得相应的实验结果,而且可以随时投入战争。

    从习志野学校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化学武器演习也可看出日本对苏作战的考虑。习志野学校是日本陆军培训化学战骨干力量的专门学校,经常与516部队合作开展演习。在《陆军习志野学校史》中记载的在中国东北的化学武器演习主要有:1935年1月、12月在北安镇附近的两次野战毒气队冬季严寒地的野战能力研究演习,1937年1月、12月在孙吴附近的两次东北寒地研究演习,1938年11月在海拉尔附近的东北寒地液体氢氰酸研究演习,1940年1月在东宁附近的化学战实地研究。[6]从这些演习的地点、时间与目的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些演习所具有的明显的对苏战略意义。因为这些演习地点都在苏“满”边境地区,自然条件与苏联最为接近;演习时间是在寒冷的冬季,而能够在寒冷地区及寒冷季节与日军作战的比邻国家只有苏联。

    1939年5月到9月,日本军队在对苏武力试探的诺门坎战役中大败。战中,苏军坦克发挥了极大的威力,从而使日军意识到坦克装甲车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于是在开发自己的坦克、提高坦克性能的同时,也加紧研究与之对抗的武器。1941年10月,日军把抓获的中国军队的谍报人员放到苏制坦克内,给其戴上防毒面具,然后向坦克车投掷氢氰酸“茶瓶”。实验结果表明,使用氢氰酸“茶瓶”是对付苏军坦克的最有效手段。[7]

    不难车和在主义者为了研究一旦与苏联开战后,如何在突破苏“满”边境地区苏军大量坚固的地上地下工事时使用化学武器的问题,1940年3月,日本陆军部派作战课长、大佐稻田正纯前往中国东北,负责与关东军化学部协调,落实陆军部关于实施化学战的意图。稻田到东北后,立即赶赴“满”苏边境的重要军事地点东宁,会同陆军中央的有关人员及关东军化学战研究机构主要人员,实地研究了突破国境时实施化学战的战术问题和使用化学武器的种类问题,确定使用氢氰酸“茶瓶”作为向苏联国境阵地上坚固无比的混凝土碉堡进攻的主要武器,以减少部队的伤亡。[8]

    日本军国主义不仅在实验与演习中研究与检验化学武器的性能,还十分注重从实战中获得使用化学武器的经验与教训,“研究其在作战中的价值”,以期将来对苏作战时的借鉴。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不久,即开始在各战场使用化学武器,并将它看作是预想的对苏作战的实验兼实战的战争,为此,每次作战后,各作战部队都要编写进行化学战的总结报告。如华中派遣军第三野战化学实验部1938年2月25日呈报的《关于化学战的报告》充满焦虑不安地指出:从化学战角度观察参加七七事变的各部队情况,暴露了相当大的缺陷,如保持这样的状态,将来对某国(指苏联)作战,将会招致可怕的后果,彻底地加强化学战的教育训练已成为当务之急。[5]又如1938年11月华中派遣军司令部编写的《进攻武汉期间化学战实施报告》,报告在详细记载了每次使用化学武器的具体情况后,向陆军省建议:今后对装备精良之敌(指苏联军队)发射红筒及红弹(喷嚏性毒剂筒及毒剂弹)进行奇袭,会收到相当效果。为此,要加强部队的训练,并研究少量使用就可以速效致死的毒气器材。“必须进一步改进物资器材,努力创新用法,充实体制编制,尤其要重视革新化学战教育训练……准备对苏一战”。[4]还有1938年12月华北方面军参谋山下奉文编写的《中国事变中化学战例证集》、1942年11月陆军习志野学校编写的《支那事变化学战战例集》等等,都收录了日军在中国实施化学战的典型战例,以图解的方式简明扼要地总结了每次作战的经验教训,以备将来的战斗中借鉴。

    1938年8月,日本在试探苏联军事能力的张鼓峰事件中惨败,日军增加了对苏作战的危机感与紧迫感。对此战役的总结被收入1943年6月由教育总监部编写的《化学战例证集》中,其第三章《从张鼓峰作战中所得之教训》首先论述了苏军使用化学武器的方法与特点,然后总结了日军在化学武器的使用与毒气防护上的教训,分析了将来对苏作战时的毒气战。[4]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不难看出,为了能在与苏联的假想战争中取得胜利,日本军国主义者一直在处心积虑地研究着具有明显针对性的、能出奇制胜的武器——化学武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虽然日本的“北进”战略设想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没有实现,但日本军国主义者为此而做的各种努力与准备确是实实在在而周密有序的。需要指出的是,化学武器作为具有大规模杀伤效力的武器,是被国际社会所明确禁止使用的。因此,日本对于与化学战有关的所有活动都是严重违反国际公约的,也因此其一切相关活动都是在极为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的。

    参考文献:

    [1][日]林三郎.关东军和苏联远东军[M].吉林人民出版 社,1979.

    [2][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M].商务印书馆,1974.

    [3][日]防卫厅技术研究所.本邦化学武器技术史(技研 资第31号)[M].防卫厅技术研究所存,1958.

    [4]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译.十五年战争绝密档案资料毒气战相关资料—— 日本侵略军毒气战罪证实录[M].

    [5][日]吉见义明,松野诚也.毒气战相关资料Ⅱ[M].不 二出版,1997.

    [6][日]陆军习志野学校校史编纂委员会.陆军习志野 学校校史[M].1987.

    [7][日]古贺胜彦.谍报机关成员的战场(私家版1992 年)[M].

    [8][日]小柳津政雄.化学战研究史[M].厚生省侨民撤回 援助局史料室,1956.

    [9]步平,高晓燕.阳光下的罪恶——侵华日军毒气战 实录[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10]步平,高晓燕,刁乃莉.化学战[M].黑龙江人民出版 社,1997.

    [11]纪学仁.日本侵华战争的化学战[M].军事谊文出版 社,1995.

    [12]朱建新,高朝廷.日本侵华战争化学战及战后问题 研究[M].兵器工业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胡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