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解析“两个必然”的困惑

    彭飞 严圆圆

    [摘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变化,学术界掀起了关于“两个必然”理论的争论。困惑和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对“两个必然”的内涵、外延、实现途径以及当代价值等方面。立足新时代,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为基础,总结归纳“两个必然”之惑,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形成关于“两个必然”的清晰认识,树立对待“两个必然”的正确态度,对坚定“四个自信”,坚定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两个必然”;共产主义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18)06—0030—03

    [作者简介]彭飞,女,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严圆圆,女,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1]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两个必然”理论,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遵循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大胆揭示,对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做出的科学预测。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已170年,历经漫长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学术界普遍认为“两个必然”理论在当代仍然具有重大价值性和合理性,其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社会指明了道路和方向。但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形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使国际社会也多次掀起了关于质疑和曲解“两个必然”的讨论热潮。因此,有必要对“两个必然”的争议进行深入认识和有针对性的“解惑”,从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自信,凝聚起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力量。

    一、用联系、系统的视角看——关系之惑

    《共产党宣言》中“两个必然”理论提出的11年后,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了 “两个决不会”思想,由此衍生出的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理论究竟是何关系,如何看待“两个必然”在其中的作用的争议。对此理论界存在两种曲解。第一种观点认为,“两个决不会”是对“两个必然”的“纠正”。第二种观点认为,“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是相互独立、毫无关联的。

    1859年1月,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了“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胚芽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2]。“两个必然”指出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客观必然性,“两个决不会”则对这种客观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进行详细阐发;“两个必然”是对特定的社会形态而言,“两个决不会”是对每一个社会形态而言;“两个必然”是对发展中的质变而言,“两个决不会” 是对发展中的量变而言;“两个必然”是对社会形态未来发展而言,“两个决不会”是对现实社会发展而言,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

    正是有了“两个必然”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清晰认识,鼓舞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积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才有了社会主义事业和队伍的蓬勃发展。无论是用“两个必然”否定“两个决不会”,还是用“两个决不会”贬低“两个必然”,都是有失偏颇的认识,都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实现共产主义,一方面,它是基于共产党人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坚定信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坚定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3]没有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就没有共产主义的实现;另一方面,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没有对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社会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的预见,没有对实现时间的长期性和实现条件的多面性的正确认识,也不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因此,只有把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各个不同阶段的奋斗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脚踏实地投身于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才能实现共产主义。

    其次,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出发,切忌主观随意性。因此,那种认为“两个决不会”思想是对“两个必然”思想的纠正的观点,是脱离实际的错误观点。“两个决不会”理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在特定社会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在19世纪中叶,面对资本主义内部发生的新变化,资本主义不仅没有消亡,反而具有了更加强大的生命力的现实,马克思适时提出了“两个决不会”理论。“两个决不会”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时间和条件,实现了“两个必然”的具体化。实际上,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越是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存在条件就越是趋于成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作为资本主义全部生产力展现出来的高级阶段,将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社会矛盾爆发的导火索,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此时“两个必然”将全面实现。换言之,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同它的必然灭亡并不是对立的。“两个决不会”与“两个必然”是一个理论整体。“两个必然”揭示的是发展规律,“两个决不会”揭示的是实现这种规律的长期性和曲折性。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加以理解,才能形成对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的正确认识,才能使国家的发展更好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综上所述,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揭示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两者是现实与未来的统一,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启示我们,在面对“两个决不会”时千万别忘记“两个必然”,在坚信“两个必然”时也千万不能忽略“两个决不会”,只有把两者作为一个整体理解,两手抓,两手都很硬,才能科学把握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二、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价值之惑

    马克思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发展具有普遍性,因此,我们要学会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反对用僵化、固化的思想去理解万事万物。学术界关于“两个必然”是否具有当代价值,主要存在“幻想论”和“过时论”两种曲解。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会主义国家在进行一系列社会主义探索、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先后发生了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的事件,最终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九个社会主义国家放弃了社会主义旗帜,改变了发展道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潮。而与此同时,20世纪后期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发展逐渐进入“黄金时代”,社会生活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因此,针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出现的具有鲜明对比的新变化,一部分人怀疑“两个必然”是不是过时了;另有一部分人认为,“两个必然”是根本不存在,不可能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出,任何一种认识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实践的反映,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两个必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立足于特定时代背景下,对未来社会做出的科学论断。因此,伴随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和新变化,其内涵也要有相应的调整和丰富。但要以此来否认“两个必然”理论关于社会发展规律论述的真理性和未来社会发展趋势论证的科学性,甚至得出“两个必然”将是不会实现的结论,却是毫无逻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检验一种认识的正确性,并不在于它自身的发展程度,而在于它目标的实现程度。从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到如今社会主义队伍的不断壮大,从经济、政治落后到如今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都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两个必然”是完美无缺的。在一定程度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革命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有所预料,但后来事情的发展所呈现出的革命长期性和复杂性还是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料。“两个必然”的实现还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都必須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有所前进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用发展辩证的眼光看待“两个必然”并与时俱进的发展和完善“两个必然”的论断,使其适应和满足新时代社会建设的新要求和新期待。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社会主义符合客观规律,无产阶级作为掌握先进技术和理论的阶级,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同时,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资本主义的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已充分展现出它对社会发展的阻碍性,它是同事物发展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日趋灭亡的东西。因此,我们应该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但是资本主义是不会自动退出历史的舞台的,它的灭亡必须通过无产阶级的不懈斗争才能实现。在斗争的过程中,无产阶级由于自身力量的弱小、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以及国际社会的威胁等因素,可能会出现革命的暂时低潮和资本主义的暂时“复辟”。但是,我们要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实践和探索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力量的不断壮大和成熟;看到资本主义国家在面对经济危机等矛盾所采取的一系列调整举措,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反而为转向社会主义奠定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三、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实现途径之惑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事物都是处于矛盾之中,但具体事物的矛盾又各有其特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因此,我们应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两个必然”的实现条件之惑,学术界存在“暴力论”和“和平论”两种主要观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贯的主张是用暴力来实现革命的目的。“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同时,马克思曾指出:“我们也不否认,有些国家像美国、英国……工人可能用和平的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4]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依据当时工人运动的发展状况和资本主义发展趋势而得出的科学结论。一方面,由于各国国情的特殊性即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的差异,无产阶级政党自身成熟程度的不同等因素,任何国家都必须结合本国国情的特殊性,选择适合自己国家的实现途径,方能实现自身的发展,否则将造成严重后果。但另一方面,世界各国具有国情的特殊性和发展的差异性的同时,也具有共同的发展规律可以追寻,不管是和平还是暴力的方式,其最终目标和实质是一样的,即革命阶级推翻反革命阶级的统治,无产阶级团结联合起来,通过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推翻资本主义统治,消灭私有制和剥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各国的革命实践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丰富和发展,将为社会主义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在政治领域的具体表现形式。国内外学术界围绕“两个必然”所展开的探讨和争论,从政治意义上看,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意识形态阵营争夺解释“两个必然”话语权的战争,其实质是政治地位的争夺和巩固。从认识论上看,其实质表现的是人们在对“两个必然”本质理解方法和角度上的差异。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来认识和解析“两个必然”的困惑,从而形成对“两个必然”的正确认识,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而奋力拼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5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92.

    [4]吴海山.资本社会化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6.

    责任编辑:张洋